孝在行更在心世说新语德行篇第17

《世说新语》德行篇第17则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小释:王戎和和峤同时遭遇丧事,两个人也都以有孝道著称。王戎骨瘦如柴,和峤痛哭流涕,礼节周到。对刘仲雄说道:“你经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过于悲痛,超出了礼法常规,真令人担忧。”仲雄说:“和峤虽然礼仪周到,精神状态没有受到损伤;王戎虽然礼仪不周,可是伤心过度,伤了身体,骨瘦如柴。臣认为和峤是生孝,王戎是死孝。陛下不应为和峤担扰,而应该为王戎担忧。”杂评:1、事事都按道德和规范来做,确实可以显示一个人的德行,“孝”当然是如此;2、“孝”除了看一个人是否按照道德和规范来说话、做事,更重要的一点是看一个人的“孝”心。但孝心,并不是一个普便的可见的社会行为,而且内心也非是旁人看得到。孝心是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亲人的感情如何浓厚,只有每个人切身才有体会的,旁人根本体会不到每个人内心的感受。所以说,孝看一个人的行为,更看重一个人的内心。3、孝心是个人的情感感受,个人的情感表达,孝心是不能用一个通用的社会道德来规范约定和判断优劣的。每个人的情感都是独特且复杂的,所以有时常说“伤心的泪在心里流、心痛得已无法呼吸”,就是表达一个的情感有时是不能被所有人体会和感受到的。附注:1、王戎(年-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2、和峤(?—公元年),字长舆,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曹魏后期至西晋初年大臣,曹魏太常和洽之孙。吏部尚书和逌之子。3、司马炎(年-年5月16日),即晋武帝(年-年在位)。字安世,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晋朝开国皇帝。4、刘毅(-年),字仲雄,东莱掖县(今山东莱州市)人。魏晋时期名臣,城阳景王刘章后代。幼有孝行,少厉清节,喜欢评价人物,王公贵人望风惮之。侨居平阳,太守杜恕请为功曹。晋武帝受禅,使掌谏官,转司隶校尉,京师肃然,累迁尚书左仆射,举为青州大中正,铨正人材。太康六年卒,赠仪同三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