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道理解道德经第十一章

《道德经》第十一章

卋①之得一②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容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帝王得一以为天下贞③。其亡④之也,谓:天无以⑤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⑥,容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帝王无以正⑦将恐蹶⑧。贵⑨以贱⑩为本,高以下为基。非乎?帝王自称孤、寡、不穀,此非以贱为本耶?至誉无誉。是故无欲也,琭琭如玉、硌硌如石。

译文

世界万物得道者,天得道得以清明,地得道得以安宁,神得道得以灵慧,容器得道得以丰盈,万物得道得以生存,当权者得道得以为天下正。若其亡德、亡道、失理、弃法,天无法清明恐怕将崩裂,地无法安宁恐怕将荒废,神无法灵验恐怕将歇灭,容器无法丰盈恐怕将枯竭,万物无法生存恐怕将灭亡,当权者无法维持统治恐怕将倒台。贵族以民众为根本,统治阶层以人民为根基。不是吗?当权者谦称自己孤、寡、不穀,这不是表示以谦下守柔为本吗?大誉无誉。所以无欲啊,贵气若琭玉,平凡若硌石。

注释

①卋:通“世”,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总和,全地球、人间或宇宙,世界。

②一:太一,大一,道。

③贞:(本义)占卜;首领,元首;正道,正轨;假借为“正”、“定”,端方正直。

④亡:(1)逃,逃离,出走。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又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流亡在外的百姓);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2)指逃匿。

日华惊匿床下,将士迎出之曰:‘暴吾军者已死,何畏而亡?’——《新唐书·程日华传》

(3)通“忘”。

曷维其亡?——《诗·邶风·绿衣》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4)轻视。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5)同“荒”,亡与荒,同韵同义。

《尚书·微子》:“天毒降灾,荒殷邦……”

(6)通“妄”。例如:亡人(妄人);亡言(妄言)。

(7)指迷失。

舟行亡故道,屈曲高林间。——唐韩愈《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之二

(8)扰乱

晋以垂棘之璧得虞虢,骊戎以美女亡晋国。——《淮南子·说林训》

(9)丢失;丧失。

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

又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10)死。

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11)灭亡;败亡。

亡邓国者,必此人也。——《左传·庄公六年》

秦饥而宛亡。——《战国策·西周策》

又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12)过去。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

(13)通“无”,没有。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14)犹否;不。

子祀曰:‘女恶之乎?’曰:‘亡,予何恶!’——《庄子·大宗师》

(15)不论。

上遣使者分条中都官诏狱系者,亡轻重,一切皆杀之。——《汉书·丙吉传》

(16)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幸亡阻我。——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⑤无以:没有办法,无法。无法:无视法纪;没有办法。

⑥歇:竭,尽,到了尽头,歇菜,死,完蛋,停歇,灭绝,歇灭,歇绝。歇灭:息灭,消失。歇绝:消失,衰谢;止息,断绝。

⑦正:正:(1)从一从止。止于一为正,守一而止。一者,道也。(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守一以止也。)

(2)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一,从止。“一”意为“一天下”、“天下定于一”、“天下一统”。“止”意为“止步”。“一”与“止”联合起来表示“征战止步于天下一统之时”。本义:为统一天下而战。引申义:天下统一。再引申义:基准,目标,标准,榜样;国家标准,天下统一的技术标准。

(3)(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4)道理,规律。尽璇机之正。——《后汉书·张衡传》

(5)通“政”,政治,政事。

古者文武为正均分。——《墨子·兼爱下》

虽天子三公问正。——《荀子·大略》

(6)治理。

《周易·蹇卦》:“当位贞吉,以正邦也。”

《商君书·农战》:“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

(7)统治。《墨子·节用中》:“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

(8)道统,大统,大一统;道理,大理;道治,大治。道治:大治;依道统治,依道治理;以道家之教义治理国家。大治:道治;谓政治修明,局势安定;指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9)合乎法度、规律或常情。刘向《列女传·齐伤槐女》:“刑杀不正,贼民之深者也。”

(10)辨别是非,判定正误。

刘劭《人物志·材理》:“夫辩有理胜,有辞胜,理胜者正白黑以广论,释微妙而通之。”

(11)决定,考定。以土圭正日景。——张昭远《旧唐书》

(12)通“整”;使正,整理,整齐,端正。

整:(会意兼形声。从攴(pū)从束从正,正亦声。攴是敲打,束是约束,使之归于正。合起来表示整齐。本义:整齐);端正,端庄;整理,整治;修补,修理。

整齐:有秩序,有条理;整治;使有条理;使齐一;端正;齐全。

例如:正家(治家,齐家,端正家风,整治家风,整齐家风,使家庭关系正常有序);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13)整治。如:正世(治世);正治(治理;整治)。

(14)纠正,改正,匡正;将有偏差、谬误的事物改正过来。

例如:正历(改订历法);正订(订正;改正著作中的谬误);正俗(匡正风俗);正曲(矫正枉曲);正主(匡正君主)。

(15)君长;官长。《吕氏春秋·君守》:“天之大静,既静而又宁,可以为天下正。”

(16)不偏斜,匀称适当,平正,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与“偏、歪、斜”相对)。

《尚书·说命上》:“惟木从绳则正。”

(17)使端正。例如: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恭敬严肃或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18)正直;公正坦率。例如:正直(公正坦率);公正(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19)正当;合适。

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后汉书·皇后纪序》

又如:正号(正当的名号);正用情借(正为有正当用途托情借债)。

(20)止,制止。《诗经·邶风·终风序》:“见侮慢而不能正也。”

(21)正治。正治释义为:治理;整治。《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此皆属正治之法。大凡病情发展较为正常病势较轻,症状亦较单纯的,多适用于本法,如风寒外感病人,用辛温解表法即属正治,胃寒而痛者,用温胃散寒法,亦是正治法。

(22)正,会意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从止从囗;“止”是“趾”的本字,是人的脚形,又可作为意符,以表动作;“囗”则像城池;止、囗合起来会征伐城邑之意。所以,“正”字的本义是攻打、征伐、征战、征服的意思。如《诗经商颂玄鸟》:“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正域彼四方”就是征伐四方的意思。又因为人们直奔目标而去,所以“正”字后来又作正中、正直来解释。由于后来“正”字多用来表示正中、正直等意思,人们就另造一个“征”字来表达征服、征伐、征战。正是“征”的古字。征伐的目的就是有所平定、有所纠正,因而引申出平定、匡正义,由平定引申出决定、考定、勘定等义。由匡正引申出使端正义,进一步引申为治理义,进行治理的人亦称为“正”,进一步引申为准则、法则义。由官长之“正”,引申为正、副之“正”。

《说文解字》对“正”字的解释是“正,是也。从止,一以止。”许慎认为“正”就是纠正,使恰当。字形采用“止”作字根,指事符号“一”表示阻止错误。许慎的解释已经是“正”字的后起义,“一以止”的说法是单纯根据小篆字形而来。《说文》训“正,是也”,乃引申义。

⑧蹶:(1))(形声。从足,厥声。本义:倒下,跌倒)

(2)同本义。

蹶,僵也。——《说文》

又如:蹶踬(跌倒,颠仆);蹶踣(颠仆,跌倒);蹶跌(跌倒)。

(3)跌倒;比喻失败或受挫折。如:一蹶不振(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4)折损。

蹶上将军。——《史记孙吴传》。索隐:“毙也。”

又如:蹶衂(衰败;损伤)。

(5)竭尽,枯竭。

财产何得不蹶。——《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

(6)垮台,倒台。

垮:(形声。从土,夸声。本义:倒塌,崩溃瓦解);坍下来;崩溃;溃败;遭到彻底失败;困顿不堪;不好,孬。崩溃:人因过度的刺激或悲伤,超过了本人的心理承受极限而彻底的情绪失控,绝望,无法自制;崩溃溃散;彻底破坏或垮台。坍:倒塌;引申指衰颓,凋敝。

衰颓:衰落颓败;指身体、精神等衰弱颓废;枯败。凋敝:困苦;困乏;衰败;破败;困乏;指衰败的景象;指困苦的百姓。

台,观四方而高者。——《说文》

台:站;单位;古代中央官署名;比喻政权。政权:政治上的统治权力;行政机关,行使国家统治权力的机关。台鼎(古代称三公或宰相,意为职位显要);台斗(比喻宰辅重臣);台司(指三公等宰辅大臣);台臣(指宰辅重臣);台榭(垒土高起的平方地叫台,台上的亭子叫榭);台阁(台榭楼阁);台观(楼台宫观);台下(台榭的下面);台馆(楼台馆阁);台门(高贵的门第;古代天子、诸侯宫室的门,因以土为台基,故称;泛指高大的门);台垣(高级官署);台辅(高级官署或官位);台臣(台阁之臣,国家的大臣;谏官);台官(官名。汉代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后世因此又称尚书或御史为台官);台郎(尚书郎);台省(汉时称尚书为台省。因尚书省的办事处中台在禁省中而得名)。

倒台:垮台;崩溃瓦解;比喻失去政权、丢失政权、丧失政权。

倒台,释义是下台,垮台;崩溃瓦解。

下台:从舞台或讲台上下来;指卸去公职或交出政权。

垮台:比喻瓦解、溃败、失败;譬喻事业瓦解或团体溃散);比喻失去政权、丢失政权、丧失政权。溃败:形容军队等被击败后,凌乱不堪的样子。溃:被打垮,战败,惨败,在竞争和军事对抗中遭受惨重的失败;毁坏;腐烂;疮溃烂。腐烂:指物质由于长期经受风雨或细菌的侵害而败坏;指学术或文章等的极度陈腐;指言谈或行事迂腐而不切合实际;指社会制度或风气腐败。

⑨贵:“(1)就隶定字形作解。形声。字从中、从一,从贝,贝亦声。“中”意为“中坚”,“一”指“大地”,“中”与“一”联合起来表示“(全国)各地的中坚”。“贝”指“战略价值”。“中一”和“贝”联合起来表示“全国具有战略价值的地方节点”。本义:王朝统治网络中的地方关节点。引申义:关节点。支撑点。各地的中坚。再引申义:中坚、坚挺、撑住。

“贵”字买菜的时候用得较多,是说菜价坚挺、高企。这“价格坚挺、高企”其实并非“贵”的本义,而是再引申义。因为,“贝”可以引申指“战略价值”。古人眼中的“贵”是这样一些事物:身体上的关节点,如膝盖骨和脚踝骨;又如衣服上的纽扣;再如树木身上的结节(木疙瘩)。如果古人知道我们有互联网,那么他们会指出,服务器就是网络体系中的“贵族”。词语“贵族”、“贵胄”、“贵戚”指的都是一个王朝的中坚分子。“溃散”、“溃败”中的“溃”,是指堤防体系的枢纽部分被洪水冲垮。(2)当把这些贵的东西放到人们所供奉尊敬的位置时,这个位置就是尊,尊是大力推荐的、热捧的,值得推崇重要人物去坐的位置。如果这人是社会的领头羊,权势的领袖,可以影响一个地方是否安定的人物。变成了重要的人物,放在这样的尊位,让大家敬重,这个人就是尊贵的人,只有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才能显出自已在人群中的地位,辈分,权势,名望等贵而不贱,不贵则贱。不高贵则低贱,这里的高指的是,在能力方面还是道德方面,还是生活质量方面,还是身份等级,还是人气,还是影响力,都高于一般人,一般的标准。高贵就是各个方面优于一般人,高于一般标准,值得重视,敬重的人。高贵大体有五种意思:1、是指人的心灵境界高尚尊贵,而值得尊敬。2、用于物描述时,是指高雅不俗、珍贵的意思。3、达到高度道德水平的:高贵品质。4、地位特殊、生活享受优越的。高贵用于描述人物,物品,地位,思想等方面的出众品质。(3)贵族。贵族,原指古代封建社会中,个人、家族和团队为国立功,或在某个领域做出重大贡献而得到国家相应奖励的一种称号,代表了高尚的精神荣誉。贵族精神的兴起以社会公平规则(包括制定规则者也适用规则)为基石,因为规则能制恶。

⑩贱:底层民众,平民,百姓。

高:高层,领导,统治阶层。

下:臣下;百姓;人民;群众;居人之下;谦让,谦下;下层;根基;下人;下民;下邦,下国。

1)谦下。

谦下:谦逊,屈己待人;谦卑;谦恭。谦逊的意思是谦虚、不浮夸、低调、为人低调,不自满;是一种自我的认识,良好的品德。谦逊:谦虚恭谨;不自大或不虚夸;谦虚,不高傲,认为自己所做的或者所达到的水平与别人比着还是很一般的;引申为有追求,低调,希望不断进步。刘向《列女传·齐相御妻》:“于是其夫乃深自责,学道谦逊,常若不足。”

谦卑:谦虚,不自高自大。谦虚:虚心,不自满;说谦虚的话。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谦虚是一种美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

谦恭:谦虚恭谨,谦虚恭敬。《旧唐书.卷六十二.杨恭仁传》:恭仁性虚澹,必礼度自居,谦恭下士,未尝忤物,时人方之石庆。谦恭不是一种姿态,而是一个人内在品德和修养的高度表现。谦恭者不因学问博雅而骄傲自大,也不因地位显赫而处优独尊。谦恭者学问愈深愈能虚心谨慎,地位愈高愈能屈己待人。

谦:(1)(形声。从言,兼声。本义:谦虚,谦逊)

谦,敬也。——《说文》。按,侧重于内心上的恭顺谨慎。

谦,逊让也。——《玉篇》

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者,德之柄也。——《易·系辞》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易·谦》

又如:谦洽(谦虚和蔼);谦光(虽谦抑而辉光益显);谦冲(谦虚);谦克(谦逊自制);谦厚(谦逊温厚)。

(2)假借为“兼”;同时具备若干方面。兼:并;合并,由部分合成整体;并吞,兼并;同时具备若干方面;全部,整个;和,与。

(3)通“慊”;满足。

2)下人。

下人:(1)人民。

《墨子·尚同中》:“天之降罸也,将以罸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后汉书·朱晖传》:“盐利归官,则下人穷怨。”

唐柳宗元《平淮夷雅·皇武》:“度拜稽首,皇祐下人。”

(2)婢仆。

《红楼梦》第八八回:“下人在背地里便生出许多议论来。”

(3)指下属。

明于谦《宣府军务疏》:“其参将扬能说称,尚书比时挑选军士,止是出于己见,不令询问下人,一时挑选不精。”

(4)居于人之后;对人谦让。

《易·系辞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孔颖达疏:“能以有功卑下於人者也。”

《汉书·司马迁传》:“仆观其为人……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这四句诗,奉劝世人虚己下人,勿得自满。”

(5)在一些方言中,下人指家中的子孙等晚辈,与之对应的上人指父母及以上的长辈。

3)下民。

下民:(1)百姓,人民。

《史记·循吏列传》:“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宋陈亮《勉强行道大有功》:“天祐下民而作之君,岂使之自纵其欲哉!”

(2)人类,人。

宋徽宗《神霄玉清万寿宫诏》:“而下民之命,实明神所司。”

4)下邦。下邦:诸侯邦;小邦;指京师以外的地方。

5)下国。下国:(1)天下;下界。

《诗·鲁颂·閟宫》:“奄有下国,俾民稼穑。”

《史记·天官书》:“五星皆从而聚于一舍,其下国可以礼致天下。”

(2)诸侯邦,诸侯国。

《书·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

《逸周书·祭公》:“烈祖武王度下国作陈周,维皇皇上帝度其心,寘之明德。”孔晁注:“下国,谓诸侯也。”

《文选·王延寿》:“初恭王始都下国,好治宫室。”李善注:“以天子为上国,故诸侯为下国。”

唐齐己《村居寄怀》诗:“诸侯行教化,下国自耕桑。”

(3)小邦,小国;相对中原大国而言。

汉袮衡《鹦鹉赋》:“背蛮夷之下国,侍君子之光仪。”

《魏书·奚斤传》:“斤等三十馀人议曰:‘河西王牧犍,西垂下国,虽内不纯臣,而外修职贡,宜加宽宥,恕其微愆。’”

唐温庭筠《经五丈原》诗:“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4)指京师以外的地方。

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诗之二:“青轩树转月满牀,下国饥儿梦中见。”

宋王安石《忆昨诗示诸外弟》:“属闻降诏起羣彦,遂自下国趋王畿。”

孤、寡、不穀:古代帝王、君主、诸侯的自称、谦称。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古代君主自称孤、朕、寡人、不谷。

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孤家,古代君王、诸候的自称。

君名孤寡。——《吕氏春秋·君守》。注:“人君谦称。”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战国策·齐策》

寡:古代王侯的谦称。如:寡君(古代臣子对别国称自己国君的谦称);寡臣(古代国君自称的谦词)。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不榖,先秦天子自贬之称。不轂又有不毂、不谷的称法。其中,不谷就是不善,就是不事生产、吃干饭的意思。河上公注:“不毂,喻不能如车毂为众辐所凑。”毂,有本作“谷”。

皇帝一般自称为“朕”、“孤”、“寡人”。在先秦时,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以及“余”“余一人”(周天子喜欢这么自称)。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皇帝自称“朕”,其他人当面直接称皇帝为“陛下”、“圣上”、“万岁”等,私下敬称皇帝为“圣人”、“大家”、“官家”、“至尊”等。

贱:(1)价格低,价钱低,与“贵”相对。

(2)地位卑下,地位低下。

贱,卑也。——《广雅》

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周礼·小司徒》

相如素贱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贱族(卑微的家族);贱业(卑微的职业)。

(3)谦辞,称与自己有关的;自谦的用语。如:贱役(指自己,谦称);贱荆(同“贱内”。谦称自己的妻子);贱造(谦称自己的生辰八字);贱降(谦称自己的生日);贱日穷见(自己生日时,杂务繁累)。

(4)谦下。

《庄子天下篇》概括其旨曰:“以本为精……澹然独若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懦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

谦下:谦逊,屈己待人。

谦逊,意思是谦虚、不浮夸、低调、为人低调,不自满或不自夸。谦逊是一种自我的认识,谦逊是一种修养,谦逊是一种美德。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谦虚,指虚心,不夸大自己的能力或价值;没有虚夸或自负,不鲁莽或不一意孤行。谦虚还指当一个人有信心地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之前,能够主动向他人请教或征求意见的习惯。

低调表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低调是一种知慧,低调就是不要把不相关的事告诉不相关的人。低调是隐藏自己的能力不显示出来。低调是把事情做好,又不把做好的事情炫耀出来。低调在字义上的反义词是高调,在喻意上的反义词是嚣张。高调:比喻说话不着边际、脱离实际,吹牛皮;比喻脱离实际或不去实行的论调。

使坚正不移的知道遵纪守法,遵行大道,惟有持续实际施行(实施、实行)是敬服。

聖人为道为而不自恃,功成而不自居,其不欲现贤显能。

至:(1)大。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易·坤》

(2)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释其要而索其于祥,末可与言至也。——《淮南子·本经训》

又如:至精(我国古代哲学家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

(3)道德高尚的人;圣人。道者,圣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鹖冠子》

又如: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4)极;最。如:至公(最公正);至足(极充足);至大至刚(广大无限而刚健不可屈挠);至大无外(大到极点,外无以加);至小无内(小到极点,内无余隙)。

(5)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如:至心(极为诚恳的心意);至意(极深远的用意);至情(极其真实的思想感情);至理(极深的道理);至材(极佳的才能);至治(最完善的政治);至德(最高尚伟大的德性)。

琭琭:珍贵貌,稀有珍贵的。琭:(玉)有光泽的样子。

玉:(1)(会意。“玉”字从王从丶。“王”指王者,“丶”读音同“主”,用同“主”,意为“进驻”、“入住”。“王”与“丶”联合起来表示“进驻王者腰部”。“玉”的发音同“域”,后者指王者领有的国土。“玉”是远古王室享有的美石,用于制作规范社会关系的各种指示性、标志性、象征性的器物,作为古代社会人际关系的调整器。“玉器”就是雕刻有王室标记图案——饕餮纹——的美石器物。本义:王者腰部佩挂的美石。引申义:用来制作王者佩挂物的美石。说明:“丶”是一个独立汉字,古同“主”。)

(2)(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3)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玺(宝玺;专指皇帝的玉印,是权力的象征);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4)比喻道德、美德。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春秋战国时期,本为自然物质的玉石就已经被人们赋与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礼记·聘义》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贡问孔丘,为什么君子贵玉而贱珉(一种近似于玉的石头)呢?是不是因为玉希少而珉多的缘故?孔丘回答说:“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长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孔丘的意思是说:不是因为珉多才被轻视,玉少才被重视。这是由于古来的君子都把玉比拟为道德,象征着德行的缘故。接着孔子就对玉的十一种象征一一作了解说,认为玉质温柔滋润而有恩德,象征着仁;坚固致密而有威严,象征智;锋利、有气节而不伤人,象征着义;雕琢成器的玉佩整齐地佩挂在身上,象征着礼;叩击玉的声音清扬且服于礼,象征着乐;玉上的斑点掩盖不了其美质,同样,美玉也不会去遮藏斑点,象征着忠;光彩四射而不隐蔽,象征着信;气势如彩虹贯天,象征天;精神犹如高山大河,象征地;执圭璋行礼仪,象征德;天地下没有不贵重玉的,因为它象征着道德。《诗经》上就说:经常谈论君子,温和的象玉一样。所以,君子贵重玉。

先秦时期的玉,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种精神境界。特别是这一期的知识阶层,还将自己对理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比附于玉之精美坚洁;将高尚人格的砥励磨练,寓之于美玉的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

由于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因此,玉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理念,其外表温和柔软,本质却很坚硬。

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先哲们的作用下,玉又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藻人物的道德标准。贵族士卿受“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宣扬“君子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把玉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为人的德、仁、智义等品德,于是产生了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说法。

管子云玉有九德,孔子说玉有十一德,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举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由此可见,以玉比五德的观念对玉审美的影响。

古人辨玉,首先看重的是玉所寓意的美德,然后才是美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这种首德而次附说,使得玉由单纯的饰佩变为实用、审美与修养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的标志。郭宝钧先生在《古玉新诠》中认为我国的玉器是“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聖人被褐而怀玉。聖人衣褐怀宝(衣着朴素而怀德)。玉代表德,德物化为玉,玉德就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后来,人们就继承和发扬了“君子如玉”这个说法。君子如玉。玉的坚韧、温和、细腻和人性有着极大的一致性。“温润如玉”、“洁身如玉”,成为最美的一种赞誉。玉者无声,玉已成为君子的化身和代表,是纯洁之物,成为美德的代名词。

硌硌:坚硬。硌:坚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