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访之大师的背影钱锺书被神化与被

北京酒渣鼻医院医师 http://pf.39.net/bdfyy/jdsb/210310/8733703.html

无人不谈钱锺书。但,鲜有人读懂钱锺书。

年是钱锺书先生诞辰周年。在世人面前,钱锺书是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斗,关于他的传说很多。或者是他一排排书架地横扫清华图书馆,或者是书店里找不到一本他没读过的书,又或者是外国记者说来中国有两个目的,一是目睹万里长城,二是亲见钱锺书。

少为人知的是,钱锺书平生不藏书。他的居所中只有一个书柜,除了几部外文工具书外,大多是他父亲钱基博留下的珍贵典籍文献。但他确实无书不读,从经史子集到稗官野史、小说笔记、佛藏道书等无不采择。他读书速度之快、要点掌握之准,确实非常罕见。有一次他对助手说,最近花了两个星期,把十三经全部温了一遍,又发现好多好东西,接着就滔滔不绝讲他的新发现。

很多人都认为,“钱锺书热”的起点是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万字的《管锥编》在年8月问世,到了年10月,小说《围城》在时隔33年后重新出版,可谓“双石激起千层浪”。

其实在20世纪40年代,就曾有过一次“钱锺书热”。年,他的小说《围城》在上海的《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第二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年,学术专著《谈艺录》也在上海出版,这更让钱锺书名声大噪。

那时候,杨绛在上海很有名,她不仅教书还写剧本,有三出戏已经公演。以前别人介绍钱锺书时,都会说这位是杨绛的先生。而这两本书面世后,他们夫妇的社会地位就倒过来了,大家都会介绍杨绛是钱锺书的太太。

20世纪80年代,钱锺书、杨绛夫妇在北京家中阳台合影

而两次“钱锺书热”之间,他沉寂了将近30年。但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钱锺书声名日隆,无论是年他本人去世,还是年夫人杨绛去世,热潮似乎并未受到多大影响,全社会都津津乐道于他的趣闻轶事,众手将他推上“神坛”。

但在神化钱锺书的同时,对他的质疑之声也时有出现。比如,有人撰文说在干校期间,他曾问钱锺书“皮里阳秋”的出处,钱沉默不语。其实,读过点古书的人都知道,“皮里阳秋”典出《世说新语》,指内心有裁断。而在《晋书》中写为“皮里春秋”,后为避晋帝后郑阿春的名讳,才改为“皮里阳秋”。钱锺书对《世说新语》十分熟悉,《管锥编》中的引用多达处,他对此怎么可能不知?

还有人说,钱锺书不知“杜鹃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作者是谁,因为他打电话问钱锺书,钱让他问自己的助手。其实宋朝王令的这首诗,在《千家诗》中就有收录。对这两个提问的不答,钱锺书显然是“佯作不知”,因为向他提了不该问他的小问题。

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出自知名学者的质疑声。比如,李泽厚说钱锺书“读了那么多的书,却只得了许多零碎成果”,余英时说钱氏巨著《管锥编》宛如散钱失串,“他是许多散钱,没有整个串成一串”。

这又引出另一桩公案,就是对钱锺书历史地位的评价。当下而言,称钱锺书是大学者和文学家,社会上当无异议。但若说到钱锺书是不是思想家,则会引发很多争议。因为在其毕生学术集大成的《管锥编》中,把他的思想写得极为隐晦,而且宛若秋野上的落叶,随意抛洒一地。

钱锺书是被神化了,还是被低估了?或者,他是不是一面被神化,一面又被低估呢?这需要他的潜心研究者作解读剖析,多少有点像当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能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关键要看吴健雄如何实验证明“宇称不守恒定律”。

受访者档案

夏中义:年生,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大学兼职教授,研读钱锺书著作35年。

第一章:蓝田师院

高渊:《围城》中的三闾大学的原型,一般认为是钱锺书教过书的国立蓝田师范学院,而《谈艺录》的前半部分是在蓝田师院完成的。是否可以说,第一次“钱锺书热”的源头是蓝田师院?

夏中义:这要从年秋天说起。当时,钱锺书拿到了英国牛津大学的学士学位,他们夫妇乘坐邮轮回国。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得知这个消息,再加上冯友兰的推荐,就聘请钱锺书担任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当年他只有28岁。

但钱锺书在西南联大过得并不开心,他把自己在昆明的住宅称为“冷屋”,因为他在外文系受到了冷遇。这方面的传言很多,一种说法是钱锺书确实看不起外文系的那些教授,他说“西南联大外文系根本不行,叶公超太懒,吴宓太笨,陈福田太俗。”

这样一来,把外文系三大教授都得罪了。第二年,钱锺书没有获得续聘,只能去他父亲钱基博执教的国立蓝田师范学院,担任外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高渊:年,钱锺书到了蓝田师院后,什么原因促使他开始动笔写《谈艺录》?

夏中义:这里要提到一个人,他叫冒效鲁,笔名叔子,是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后人,比钱锺书大一岁。他们在回国的轮船上相识,冒效鲁是民国才俊,而且自视甚高,被人称为当年十大狂人之一。他一开始并不把钱锺书放在眼里,两人在甲板上斗起旧体诗,这一斗之下让他心悦诚服,后来他把自己和钱锺书比作云龙相从,钱锺书是人中之龙,是一代豪贤,而他自己是云,是烘托龙的。

年,钱锺书从上海动身去蓝田前,冒效鲁去看望他,说了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大意是你对中国的诗歌艺术有着高深见解,平常随便说说就很了不起,不把这些金玉良言写出来太可惜了。这句话打动了钱锺书,他后来说,自己听了叔子这番话,手开始痒了起来。

其实,钱锺书在蓝田师院写《谈艺录》,不仅是要实现冒效鲁对他的期待,也想通过这本书,证明自己确实是一代豪贤。也就是说,29岁的钱锺书认为,我不写别人或许也会写,但写不了我那么好。

《谈艺录》补订本,年出版

高渊:他在蓝田师院的日子过得怎样?

夏中义:钱锺书是只身前往蓝田师院的,因为女儿钱媛只有两岁,他自然舍不得女儿跟着他去湘西偏僻之地,就让杨绛留在上海边教书边带女儿。他对女儿是非常宠爱的,写过一首古体诗,描述在上海的家中,自己趴在地上让女儿当马骑,感慨一代豪贤在女儿面前也只能做牛做马。

而杨绛不在身边的日子,让钱锺书感觉非常辛苦。因为杨绛的本事太大了,不仅知书达理,而且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平日里给他煲汤,陪他喝酒聊天。作为被杨绛宠惯了的男人,钱锺书的生活自理能力非常差,一个人在蓝田生活让他有两大痛苦。一是不眠之苦,一个人晚上睡不着;另一个是不归之苦,他是外文系教授,又是系主任,当然不是想回上海就能回去的。

在这种情况下,他唯一的精神寄托就是写《谈艺录》。但到了年上半年,他得病了,于是带着写了半本的《谈艺录》,辞别蓝田回到上海。

高渊:钱锺书在上海写完《谈艺录》后,为什么过了好几年才发表?

夏中义:他们一家三口住在淮海中路上的一个亭子间,年完成了《谈艺录》。但写完就搁着了,因为那时是中国抗战最艰难的时期,所以直到年才发表。

在我看来,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出版后,如果说在20世纪上半叶,还有一部中国诗学理论专著可与之媲美,那就是钱锺书的《谈艺录》。

高渊:《谈艺录》之后,钱锺书突然转向叙事文学写作,这又是什么原因?

夏中义: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其中一个应该是,钱锺书作为一个丈夫,他在上海没有固定工作,身体又不好,《谈艺录》也写完了。他是一个很会调节自己心态的人,而且在杨绛的身边就特别有灵气。

所以,他在年开始写《围城》,我想首先是为了让夫人开心,他每天写好的东西都要给杨绛看,杨绛看到他写得这么调皮,经常开心地哈哈大笑。

《围城》,年出版

《围城》,年再版

第二章:古彩戏法

高渊:年起,钱锺书被借调去从事《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翻译工作,4年后工作告一段落,他没有继续从事外文教学与研究,而是去了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古代组,这是为什么?

夏中义:钱锺书兼通中文和英文,这是大家公认的。但他作为清华和牛津两大名校的双料英文学霸,28岁就当了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应该说英文是他的更强项,其实他想去文学所的外文组,但他进不去。

原因很简单,他的业务能力太强,如果他是谦谦君子,别人或许还能接受。偏偏他老是瞧不起别人,言辞非常锋利,只能去了古代组。于是在年,他开始写《宋诗选注》,年出版后可谓惊艳海内外。

高渊:但胡适看到后,曾说对这本书的选目很不满意。

夏中义:当时有一个游戏规则,具体选哪些诗不是作者说了算,而是要集体讨论通过。很多年后,钱锺书曾在人民日报上撰文透露,这本书选了很多自己认为不必选的诗,而他认为可选的诗往往不能选进去。

但《宋诗选注》之所以成功,关键不在于选诗选得好,而是好在点评。钱锺书在不得不选的那部分诗之外,还是尽可能选了一些自己喜欢的诗。对那些自己喜欢的诗的点评,非常有才华。

高渊:他所谓“不得不选的诗”,就是那些符合苏联的反映论,形象再现宋朝当时社会状况的诗?

夏中义:钱锺书并不赞同反映论,或者说不甘独尊反映论,他就玩起了“微判断”。他在书中不直接说是或不是,而是写得乍看模棱两可、扑朔迷离、形似糨糊,实质是凝神慎思、精心铺设,符合逻辑地一步步辞别反映论,竟无甚破绽得像金蝉脱壳,当年谁也没看出来。

他对反映论的“且辞且退”,大致分了四个台阶拾级而下。第一个台阶,他说宋诗里面确实有很多诗反映民间疾苦,在当年朝廷的公文里都可以找到印证,完全可以用反映论来解释;第二个台阶,他说一首好诗之所以迷人,和有没有一个对应的事实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很多诗都是天马行空的;第三步,他说范成大有一首诗《州桥》,写沦陷区的老百姓梦想朝廷军队来收复失土,拥到一座桥上来迎接王师,从表面上好像是反映论,但是从宋代建筑史的角度来讲,这座桥是不存在的,而是诗人想象出来的;最后一步,他说如果反映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为什么后世哄传的梁山聚义这么大的事,宋朝却没有一首诗提到呢?

高渊:这四个台阶是被你看出来的,钱锺书在《宋诗选注》里写得非常隐晦吧?

夏中义:在年首版的书中,钱锺书写了一篇一万八千字的序,他在文中提出,要把宋代诗歌的历史,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去进行系统的梳理,进而剖析宋诗是怎么从唐诗母腹里分娩出来,在唐诗丰神情韵的基础上,如何确立宋诗思理筋骨的艺术特色。

他研究宋代的诗人,像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看他们是如何在技巧上不同于唐诗。这并不是反映论,而是审美形式本位论,是在宋诗艺术的内部,去探究其如何走出了一条和唐诗艺术不一样的道路,而反映论对此无法解释。

我当年读到这里忍俊不禁,因为钱锺书的这篇序中出现了9个“反映”,但他就像在变古彩戏法,穿了一件大红袍,袍子上都写着“反映论”,但是变出来的却不是。他真正拿出来的,是和《谈艺录》相一致的“形式论”,他把形式看作衡量艺术的关键。

高渊:他这么“变戏法”,别人还真就没看出来?

夏中义:《宋诗选注》出版后,钱锺书有段时间是心怀忐忑的,因为他没有用当时最时髦的反映论来解读。过了一段时间,这本书果然受到了群众批判,但越批钱锺书心里越高兴,因为他发现所有的批评都没有批到点上,没有人发现他隐藏的意思。

年,他给杨绛写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暗香疏影无穷意,桃李漫山总不知。”意义是说,我有我的暗香疏影,他们漫山桃李却根本看不出来。

《宋诗选注》,年出版

第三章:天书奇谈

高渊:其实,对研究古典文学的人来说,《宋诗选注》还不算难读,只是难解其字面背后的深意。而年出版的皇皇巨著《管锥编》,简直像天书了。在这部书中,钱锺书是否把“古彩戏法”变到了极致?

夏中义:其实在年,北京的学术圈子里就在流传,说钱锺书即将出版一部震动世间的学术著作,已经引来很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4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