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是初中语文教科书上的一篇笔记式古文,节选自南朝文学家刘庆义的《世说新语》,文章很是短小精悍,回味悠长!尤其是其中的“男主”陈元方,文中只用寥寥数语将自己父亲的友人怼到无地自容的地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人们不经要问:”这位元方,究竟是何许人也?”!
《世说新语》陈元方,名纪,字元方。东汉颖川许昌,即今河南许昌东人。此人可以说在《世说新语》里占有很重要的席位!《世说新语》全书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其中直接介绍陈元方言行的有八条,分布在《德行》《言语》《政事》《方正》《规箴》《夙慧》六门。
陈元方的父亲陈太丘,本名陈寔(shí),字仲躬。是东汉时期官员、名士。太丘本是县名,他的官职是太丘长。陈老爷子一生为官清廉,让他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子孙后代,满门英才。两个儿子陈元方和陈季方见识高明,还有两个孙子,元方的儿子长文和季方的儿子孝先更是才华横溢。
陈太丘话说有这么一天,长文和孝先因为各自的父亲争吵起来,两个孩子都认为自己的父亲品德更高尚。小兄弟二人举例子,列数据争论得好不热闹。后来二人竟去找爷爷陈太丘评理。
陈老爷子看着两位爱孙,手捋须髯,内心好不得意,有条不紊地评价道:“论学识品行,元方和季方各有所长,互为兄长,难以分出高下优劣啊!”小兄弟二人听了爷爷的评价,心中尽管不服,但也不好说什么!
由此,还诞生了一个成语“难兄难弟”。意思是自己的两个儿子元方和秀方难分高下。这个“难”本是一声,难分高下之意。后来这句成语的意思变了,难由一声变成了四声,整个意思都变了,一起患难的人或有共同境遇、缺点、癖好甚至臭味相投的人!
尽管陈太丘当着孙子的面评价两位儿子品德不分上下,但才华还是的数陈元方。《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他小时候的几个故事:
故事一:话说陈元方七岁的一天,父亲陈太丘本事先和朋友约好出门同行。可是到了中午陈太丘的朋友还没来,陈太丘就自己走了!后来陈太丘的朋友匆匆赶到,问元方父亲在家否,元方回答:等您等到中午不来,父亲已经走了!没想到,这位朋友张口骂人:真不是人!
元方一听自然心中不悦,我尽管小吧,但好坏话总能听得清楚吧,更何况我是远近闻名的小才子!元方随口怼道: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短短一句话,将对方怼成无信无礼之辈!七岁的小孩,出言如此有理有理有节,真是不简单!
故事二:陈太丘为官清廉,根本没有钱雇佣人。有一次,客人来访,与陈太丘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元方和季方二人一边煮饭,一边偷听父亲与客人之间的谈话,听入迷了!忘记了及时捞米蒸饭,将计划中的干饭做成了一锅粥!
陈太丘看到后,很是生气。问明原由,元方不仅能重复父亲和朋友们对话的内容,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
陈太丘并未责怪两个儿子,相反内心十分高兴,随口道:“稀粥就稀粥吧!”
刘义庆故事三:陈元方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就是人情练达,情商高超。陈元方11岁那年的一天,袁绍,对就是《三国演义》里官渡之战的袁绍,他们都是东汉末期的人。
元方遇到袁绍,袁绍早就听说陈太丘有一个才华横溢的儿子,故意刁难元方,给元方出了一个难题。他问元方:“你父亲很有功绩,可是你父亲做出的功绩,我也都做过,是我学你父亲呢?还是你父亲效仿我呢?”
袁绍这个问题很刁钻啊!谦虚着说,承认袁绍功绩高,自然会显得很礼貌,但自己确实不情愿!坦言自己父亲功绩高,袁绍是效仿自己父亲,这显然不礼貌啊!怎么办呢?稍加思考,元方脱口而出: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这番回答真的给力!意思说:我父亲和您就像周公和孔子,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尽管他们的为官方式相似,但都是在不同的环境下处理不同的问题,涉及不到谁在学习模仿谁!
这一番话确实是高情商的典范,避敌锋芒,不直接比较父亲与袁绍的功绩,而是用两个远比自己父亲和袁绍都高明的人借代,然后比较借代的人物。袁绍不论把自己想成周公还是孔子,都会满意!
这就是《世说新语》中的陈元方,东汉末期少有的旷世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