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年),建康,谢安正在家中与一位客人下棋,现场的气氛却有些怪异。
谢安微眯双眼,慢悠悠地拈子、落子,下出的每一步都沉稳有力。而那位客人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眼神飘忽,落子错漏百出,似乎有更重要的事情萦绕在他的心头。
谢安微微皱眉,正欲提醒客人集中精神,只见家童慌慌张张向前来,交给他一封书信。谢安顺手打开,看完,合上,提子便下,脸色无喜无悲。
那位客人没有急于落子,而是战战兢兢地问他:“战事如何?”
“家里的小孩子打了一场胜仗。”谢安的面色依旧平静。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可客人听后不淡定了,他高兴地把手里抓起的棋子扔掉,起身告辞,手舞足蹈地跑出门去,随后就听见外面的大街上一片欢腾。
谢安缓缓起身,平日里老成持重的他竟然被门槛绊到,脚下木屐的齿都折断了,他坐在地上,不自觉发出了几声笑。
这场让他们如此激动的战役,就是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军队战胜了前秦苻坚号称八十多万的大军,成功保全了东晋的半壁江山。而东晋方面,赢得这场惊天动地的战役的前敌总指挥,是一位稍显落寞的名将:谢玄。
在现代人讨论古代名将时,出现最多的名字也许是孙武、白起、韩信、关羽、李靖、成吉思汗等等,谢玄的出镜率着实不高,这样的待遇显然与他的赫赫战功不相匹配。谢玄在历史上的落寞,并不影响他作为东晋守护神的巨大功绩。
谢玄,字幼度。由于父亲早亡,他和姐姐谢道韫从小便被送到叔父谢安家寄养。虽不是自己亲生的,但谢安对这个侄子十分看重。有一回谢安曾对家中小辈问道:“为什么大人总希望自己家的小孩有出息呢?”
众人思考之际,谢玄答曰:“就像一棵芝兰玉树,谁都想让它长在自己家的院子里。”
谢安大笑,他对侄子的才识十分欣赏。
王勃曾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其中就化用了谢玄的这个典故。那谢玄能否成为自己口中的“谢家之宝树”呢?
依靠显赫的家世,成年之后的谢玄offer不断,根本不担心找不到工作,然而他却拒绝了朝廷的多次征召,选择继续充电,增长自己的学识。
随后,东晋另一豪门王家的青年才俊王珣邀他一同前往大司马桓温处当掾属,谢玄欣然应允。桓温见此二人的第一眼,慧眼识人的他就察觉到了他们的不同寻常,并大胆预言了二人此后的命运:“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易才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谢玄到了四十岁一定会指挥千军万马,王珣则会当一个笔墨之才,两个人的前途都不可限量。
桓温没有看错,王珣后来果然成了一代文宗,朝廷的许多重要文件都出自他手,相当于做了东晋的中央秘书长。而谢玄更不消说,成为整个东晋王朝最耀眼的将星。这一文一武,将来都成了这个王朝的中流砥柱。
谢玄在桓温与征西将军桓豁的手底下锻炼了多年,已经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了。此时,北边正发生大变动,前秦苻坚逐渐扫清多方势力,统一中国北方指日可待,他雄心勃勃地望着地图,发现在东南一隅,还有一个政权在苟延残喘。苻坚拔剑,剑锋直指地图上仿佛在瑟瑟发抖的东晋。
面对北兵的不断袭扰,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传来,朝廷坐不住了,此时急需一名良将抵御外患。
就在为这个人选,朝堂上争论不休之际,谢安站出来,推举了侄子谢玄。
谢安不避嫌的举荐引得大家面面相觑,刚刚安静下来的人群不久又躁动起来:“安石不会是因为谢玄是你的侄子才举荐他的吧。”
“谢玄这个小娃娃,能当大任么?”
“此人资历尚浅,怕是不足以震慑北兵。”
纷乱的质疑声铺天盖地地袭来,整个朝堂犹如一个菜市场。
“安违众举亲,明也。玄必不负举,才也。”一个洪亮的声音传出,谢安扭头一看,发声的竟是自己的死对头郗超。
这一幕让诸位大人傻眼了,两位政敌此时竟然站在了一条战线,都来支持这个无名小辈谢玄。
郗超对众人说:“我曾经在桓玄府上做事,见过谢玄,知晓他的才干,若用此人,可保江东无虞。”
重重阻力之下,谢玄镇守广陵,对前线战事全权负责。
谢玄没有辜负叔叔谢安对他的期望,他在任期间广募勇士,北方流落而来的民众被他悉数招揽,组建了一支令前秦军队闻风丧胆的部队:“北府兵”。谢玄率这支军队接连打退前秦多次进攻,令苻坚大为恼火。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年),前秦夺取西域,至此,中国北方完全在苻坚的掌握之中,他不顾丞相王猛死前不可轻易伐晋的遗言,亲率八十多万大军,浩浩荡荡朝南方杀来,誓要一鼓作气,统一全国。
苻坚自信满满,他号称“投鞭断流”大军已至颍口,望着对面东晋的八万哀兵,此时的他没有理由相信自己会输。
冲天的杀气已经蔓延至建康,城内人心惶惶,诸位平日里生龙活虎的大人们已是一副愁容,而唯一神色自若的,只有谢安。
“叔父。”谢玄从前方赶回来:“朝廷可有退敌之策?”
谢安望向他,缓缓答道:“有。”
“是什么呢?”谢玄迫不及待地问。
谢安仍旧望着他,没有说话。
谢玄不敢多问,退了下去,他心中隐隐有了底,但是还不能确定。他派出手下的张玄再次找谢安问策,谢安不答,只是把张玄拉进自己山里的别墅,与他下棋取乐。
众人对谢安的无动于衷十分不满,人们怨声载道,桓冲派兵拱卫京师的行动也被谢安拒绝,他毫不客气地说道:“我们这些人都要做俘虏了。”
不过谢玄似乎明白了叔父的良苦用心:谢安的退敌之策就是自己!他完全相信自己能够打败苻坚,因此才不做任何部署。
谢玄回到前线,后方有叔父坐镇,自己正好大展拳脚。
主帅如何对待前方将领是关乎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少去横加指涉,这样才能发挥出将领的能力。而后方对前线的“微操”只会打乱将领的战术,最终导致失败,这一点,有一位姓蒋的光头可以说是深有体会。
谢安不愧帅才,既然用了谢玄,就百分百相信他,他的种种举动,只是为了给谢玄一个信号:放开手脚去干吧!
太元八年十月,苻坚的先头部队攻克寿阳,就在此时,苻坚犯下一个错误,他的大军在项城,却领着八千轻兵星夜赶往寿阳会合,以防止晋军反扑。这样,苻坚的阵势就如同一个身形巨大的海怪,往远离身体的地方伸出了一条细小的触手。
谢玄当机立断,组织优势兵力,趁对方立足未稳之际,阻击敌人前部,取得一场大捷,涨了晋军士气。苻坚立于寿阳城头,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心内大惊,以至于见城外八公山草木,皆以为是晋兵——此即成语“草木皆兵”的出处。久经沙场的苻坚对旁人说道:“谁说晋军弱的?眼前这就是一伙劲敌!”
然而苻坚毕竟实力强大,他的大军很快把战线向前推进,部队列于淝水(今安徽寿县),与谢玄隔河相望。
谢玄遣使携书至,让苻坚的军队稍稍后退一些,以让晋军过河决一死战。
众位前秦将领直呼:不可!我军应该在河边严防死守,让晋军无法渡河,这样方可万无一失。
然而苻坚克敌心切,他打好了自己的小算盘:待晋军渡河渡到一半而击之,必能大获全胜。
于是苻坚答应了谢玄的要求,同意退兵,以引诱晋军渡河。
刘邦曾问韩信自己能带多少兵马,韩信答:“十万。”刘邦面露不悦。其实这真不是韩信看不起刘邦,带兵不是容易的事,因为队伍里人多口杂,很容易发生骚乱,没有优秀的指挥技巧,是很难让这些士兵听从号令,步调一致的。
不可否认,苻坚是一代雄主,但在带兵,尤其是带大兵团作战方面,他明显经验不足,千算万算的他没有算到一个重要因素,在古代信息技术不完善的前提下,没有足够完善的指挥机制,大兵团的撤退,极易造成混乱。
谢玄就是掐准了这一点。于是交战当天,苻坚下令撤退,在早已安排好的细作的引导下,前秦军队还以为前方战败,军心一下大乱,撤退演变成溃逃,不可遏止。谢玄趁势率兵追杀,前秦军队哪还有斗志,被杀死、被自己人踩死、被淹死的不计其数,还被打出了心理阴影,逃兵们一听见风声鹤唳,便以为晋军追到,拔腿就跑,结果又死伤无数。
淝水之战胜利了,这场战役影响巨大,它不光是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经此一战,前秦元气大伤,并迅速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乱,此后数十年间,再没有一个强力政权能威胁东晋,给东晋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得以保全。
但淝水之战的最大功臣谢安、谢玄叔侄,也因这场大战,迎来了人生落寞的结局。
声望达到顶点的谢安,害怕功高震主,于太元十年四月主动辞官归隐,不久病逝。
而叔父的离世也给了谢玄沉重一击,他病倒了,晋孝武帝司马曜好猜忌,叔父的做法同时也是给他做了一个提醒,谢玄在病中一连呈上十余封奏疏,请求去职还乡。最终,朝廷改任他为会稽内史,谢玄才得以还乡。
太元十三年(公元年),谢玄在会稽去世,享年四十六岁。一代名将带着些许遗憾,永远地闭上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