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平聊史书世说新语原名是什么作者又是

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聊史书《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这部书的原名,有几种说法:一、原作《世说新书》。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曰:“《世说》之名,肇于刘向,其书已亡,故义庆所集名《世说新书》。”二、原名《世说》,因汉代刘向已编有《世说》,初编故袭用之;初编故袭用之;后人则增字以别之。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七。三、原名即叫《世说新语》,《世说》是其省称,《世说新书》是其别称。见周本淳《(世说新语》原名考略》.载《中华文史论丛》年第三辑。据几部史书所载,《南史·刘义庆传》、《隋书·经籍志》及新旧《唐书·经籍志》都称此书为《世说》,唐虞世南《北堂书钞》引此书也标作《世说》;唐段成式《酉阳杂姐》引“王敦澡豆事”作《世说新书》,现存之这部书的唐写本残卷,后边亦题作“《世说新书》卷六”;而唐人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中》却说:“近者宋临川王义庆著《世说新语》。”可见,在唐代这三种书名是同时并存的。有人认为在五代末或赵宋初始名《世说新语》,是不对的。《世说新语》一名在赵宋初年已通用起来是可以肯定的。汪藻在这部书的《叙录》中说:“(宋代)晃文元、钱文值、晏元献、王仲至、黄鲁之家本皆作《世说新语》。”似乎可以这样说,《世说》之名肇于汉代的刘向,刘义庆撰此书,初即袭用此名;后人增字“新书”或“新语”以示区别;可能“语”字更能显示这部书的特点吧,《世说新语》一名就被普遍承认而流行下来。

《东观余论》

《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的卷数,《南史》曰“十卷”,《隋书》曰“八卷”。《旧唐书·经籍志下·小说类》中说:气世说》八卷,刘义庆撰。《续世说》于·卷,刘孝标撰。”这里说的《续世说》.当是刘孝标注的《世说新语》一书。宋代除一1·卷本外,又有三卷本。今本皆作三卷,每卷分上、下两篇。《诸子集成》本的《世说新语》作六卷,是把三卷本的上、下篇各作为一卷。其实质与三卷本可以说没有什么区别。《世说》的门类,一般作三十六门。宋代有些别本有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门的分法,比三十六门多出的部分“皆正史中事而无注”,“皆外误不可读气汪藻《叙录》)。还有的分作十卷四十五门,“而末卷但重出前九卷中所载”(董井《世说旧跋》)。所以,还是三十六门的分法较为可信和被公认。

世事的沦桑,在《世说》一书上也表现了出来,其书名、卷数、门类等等都在变化,但它还是较完整地流传了下来。由于兵灾水火,多少文籍已毁佚殆尽,虽然因此而损失了有价值的东西,但真正价值很高的文挤也不易被完全毁灭。它们由于被人酷爱,不胫而走,广为流传,而被更多的人格外珍护,使水火兵灾都无奈它何.这也算是一种无意竞争中的优胜者长存的自然选择法则吧,这种选择本身似乎也表明着这部书的价值。

《世说》

《世说新语》的编撰者刘义庆,祖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后迁居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他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过继给临川王刘道规为用,十三岁袭封南郡公,十八岁袭封临川王,历任侍中、散骑常侍、度支尚书、丹阳尹、尚书左仆射、荆州刺史、江州刺史、南充州刺史、加开府仪同三司。元嘉二十一年(公元年),病逝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享年四十二岁。

刘义庆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史.喜欢招聚文学之士,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都曾受其礼遇。鲁迅认为《世说》乃纂缉旧文,非由自造:《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未可知也(《中国小说史略》七)。这种猜测是有道理的。日本川胜义雄氏推论可能出自其门客何长瑜之手。见《关于(世说新语》之编纂—元嘉之治的一个侧而》,载《东方学报》京都第四一期.

刘义庆在宦海中奔波了一生,忙中偷闲,召集文人学士著书立说,《世说新语》虽说极可能成于某一门客或众文士之手.但他主编的功劳还是不应抹煞的:由于他的重视和组织,此书才得以编成。他的主要精力用在了做官上,著书立说可能仅算个业余爱好,谁想到他毕生精力从事的“立德”、“立功”未能不朽,可能并非经意为之的“立言”事业却万古长存了呢一个人的贡献大小,常常要经过历史长河的反复荡涤才逐渐显明起来。

今天就聊到这里啦,我们明天再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