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看看孔子在《论语》中是如何说、如何做、如何体现知行合一的。
第一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十五岁时就立志于学习,然后以十年为节点,逐步成长,层层进步,最终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违背原则的境界。这句话是对孔子一生的写照,也是世界上最简短、最精彩的人物志和人物简介。从这短短的38个字中,我们不仅可以读出孔子一生的成长变迁,还能看到他一直坚持的人生信条,即知行合一。
孔子在十五岁时就立志学习,如果他不坚持知行合一,那么接下来的思想升级又从何而来呢?三十岁不惑、四十岁立业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孔子不能一直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又怎么能持续不厌地学习呢?最终,到七十岁时,孔子达到了真正的知行合一境界,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知行完全统一,不再迷惑,不再有束缚。我想,孔子为我们找到一条通自律、自由的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圣人如孔子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孔子有志于学习,通过学思结合并且付诸行动,并最终形成了终身学习的认知提升,而这种认知提升最终形成了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求知之心。而我们大多数人虽然也有志于学习,但却没有付诸行动或者行动不够,也没有形成对追求真理的真正认知,从而导致认知的停留不前,没有形成终身学习真知灼见。这就是知行合一与否带给我们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