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志吴佩孚

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出现了一个中国军人,照片中的人一身戎装,目光炯炯,面容淡定沉着。照片下标注,吴将军——中国最强者。这位被称为“中国最强者”的吴将军就是曾经控制北起山海关,南到上海,影响着大半个中国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

“万般皆下品,唯有从军高”

吴佩孚字子玉,年出生于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六岁入私塾读书,十三岁丧父。靠着母亲张氏纺布赚钱,供其读书求学。

他从小分崇拜岳飞和关羽。当亲眼看到甲午战争时,日舰在渤海湾耀武扬威,横冲直撞时,他怒火中烧地立誓道:“我吴某总有一天提劲旅,一战收复我大好河山。”功夫不负有心人,吴佩孚终于在23岁时考上了秀才,前程一片光明。然而,没想到一件事却毁了他的前途。

成为秀才的第二年,吴佩孚到济南去游学。有一天正好碰见山东邮政监督的母亲过生日。山东邮政就给他母亲在家里面摆堂会,唱堂会戏。吴佩孚就和几个同乡秀才一起,想进去听戏。但是他与主人素昧平生,邮政监督不让他们进去听戏。于是吴佩孚等人大吵大闹,这下把山东邮政监督给惹怒了。好好地给母亲过生日,却遭到吴佩孚的捣乱,他决定饶不了吴佩孚,山东的邮政当时是法国人办的,因此连地方官都要让他三分。

地方官就派巡警去抓吴佩孚,不过吴佩孚已经提前得到了风声逃走,但地方官要给邮政监督一个交代。于是革掉了吴佩孚的秀才功名,并通缉他。

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的梦想破灭后,吴佩孚不得不远离家乡,逃往北京。在逃到北京后,生活没有着落,他只好走街串巷,靠占卜算命糊口。有一天吴佩孚走在大街上遇见了多年未见的堂兄,皮货商吴亮孚。这位堂兄给吴佩孚大讲特讲现在兵荒马乱,“万般皆下品,唯有从军高”的道理,劝他赶快去投军

生活潦倒的吴佩孚,于是就动了参军的念头。

入军校,当间谍

年,吴佩孚投靠直隶提督聂士成帐下,给一名管带当了勤务兵。第二年,他被保荐到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办的开平随营武备学堂深造。他长得不算高大威猛,在参加学堂的入学考试时,因为他的面窄腰细,一眼望去不像是一个军人,差一点就被拒之于门外。好不容易进了学校,在进行军事训练的时候,因为动作不规范,常常遭到教官的训斥。德籍教官有时还会惩罚他躺在地上,用枪压在他身上作为警告。

新式陆军

表面上看,他作为一个秀才兵,似乎不太适合军营里的环境,但金子总会发光。知识的深度决定了成长的高度。与众多普通士兵比起来,一个秀才,自然有着更大的成长空间。

袁世凯接替李鸿章的职位以后,大办军事学堂。吴佩孚又乘着这股东风于年被选送到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测绘科学习,两年后以第一名毕业。被授予陆军中尉军衔,从此就走上了他的军旅仕途。

日俄战争时期,清政府与日方有默契。暗中协助日方作战,在北洋督练公所,在参谋处当兵的吴佩孚奉命为日本人做搜集俄军情报的工作,深得器重。

一次,吴佩孚受命携带情报和重要资料到新民屯开会。在途中被俄军抓到了奉天,被判处死刑,就在即将执行死刑的时候,哈尔滨的一个俄军情报单位,又要提审吴佩孚。由两名俄军士兵,押解他乘火车转往哈尔滨。

在这期间,吴佩孚发现两个押解他的俄军士兵烟瘾极大。但没钱,囊中羞涩。于是吴佩孚灵机一动,在途中他买了一大堆的香烟。买了烟又不抽,就放在面前。也不请两个俄军士兵抽,两个俄军士兵看见眼前这么多烟,自己不能抽两个人的眼睛,恨不得喷出火来。

火车经过铁岭的时候,因为要爬坡速度减慢。吴佩孚就说要去上厕所,两个俄国士兵一心惦记那堆香烟,谁也不舍得去陪他上厕所。就挥手让吴佩孚自己去,吴佩孚就从容地走过车厢,回头望去:两个俄国士兵正背对着他,拿他买的香烟过瘾。这时,吴佩孚就迅速走到火车门口,跳下了火车,当时车速很慢,跳下火车也很安全。

日俄战争时期的俄军

做完间谍生涯,重回北洋军的吴佩孚,被划归北洋陆军第三镇,任上尉见习员。虽然军衔得到了晋升,但这点晋升根本满足不了吴佩孚的胃口。当时的北洋集团已经是派系林立,各派互相倾轧,各级军官为巩固本派系势力,都争相发展和任用自己派系的人。这使吴佩服意识到,要想迅速升迁,必须得找个靠山。

可是事情偏偏不凑巧,当时北洋陆军第三镇的统制是段祺瑞。段祺瑞不仅是有名的天津武备学堂的高材生,而且还曾经留学德国,学识渊博。所以他根本没有把吴佩孚这个秀才放在眼里,刚开始只是给他安置了一个没有实权的候差员的位子。好不容易才提升他为管带,由此看来,吴佩孚是没有什么希望攀上段祺瑞这个“高枝”。

段祺瑞

剿匪、平叛显锋芒

段祺瑞不赏识他,真正对于吴佩孚的一路升迁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当时的北洋军和后来的直系干将,也就是后来的贿选总统曹琨。可以说吴佩孚的飞黄腾达,是和曹琨是紧密相连的。

年,吴佩孚所在的北洋第三镇被调往东北。先由凤山任统制。不久,又由受袁世凯器重的曹琨接任。为了迅速与曹琨攀上关系,吴佩孚便想方设法地表现自己。当时东北地区土匪横行,曹琨几次派兵剿匪。都以失败告终。

土匪

吴佩孚瞅准时机,主动请缨。带了一个营的兵力亲自前往,吴佩孚既不去攻打土匪的老巢,也不和土匪正面交战。只是派人在土匪的后面跟着监视他们。让他们无法胡作非为,当土匪气急败坏地掉过头来,打他们的时候,官兵只是抵挡一阵就撤走了,不和他们交战。等土匪刚要抢劫时,他们就又在后面盯上了。这样的一种战法,打了两个月。土匪们只好散伙,因为他们干不了事。这个时候吴佩孚早已在土匪们的各家附近派了人等着,回来一个土匪,他就抓一个。没多久,这里的土匪就被吴佩孚全部剿灭了。吴佩孚缴匪这件事让曹琨开始对吴佩孚另眼相看。

虽然吴佩孚剿匪有功,受到曹琨的另眼相待,但也仅此而已。他还仍就是一个管带。这时辛亥革命的爆发为吴佩孚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出头机会。武昌起义发生后,吴佩孚的顶头上司刘姓标统同情革命。事先将部队的火车通行计划通报给了山西革命军。于是革命军计划在娘子关设伏,刘标统在内部策应,一举歼灭这列火车上的北洋军。

这天晚上,吴佩孚发现火车并没有按计划在井隆站停车。而是继续往娘子关方向前进,吴佩孚觉得这个事很蹊跷,里面一定有问题。他就急忙带着几个士兵,到前面车厢去找刘标统。

到了车厢一看,发现刘标统和他身边的人都换上了革命军军服,准备行动。吴佩孚当机立断将他们逮捕,并命令火车退回了井隆。

这个举动救了曹琨的命,立了大功。曹琨当即让吴佩孚当了标统。年,袁世凯企图制造不能南下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借口时,又选中了曹琨的第三镇。而吴佩孚更是充当了急先锋。他首先率兵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一带抢劫,随后第三镇的其他士兵便纷纷出动制造兵变,为袁世凯大呼小叫。

致使袁世凯的阴谋得逞,因导演并参加兵变有功。吴佩孚又被升为由曹琨担任师长的第三师师部副长官。尽管这样,曹琨觉得吴佩孚这个人鬼点子多,只是可以利用,并没有给他更多的厚待。

曹琨

一个偶然的事件,让曹琨彻底改变了对吴佩孚的看法。并且最终确立了“曹吴”的亲密关系。年,吴佩孚随第三师南下镇压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到达湖南岳州,吴佩孚代表第三师向某团体会议致词,深受湖南都督汤芗铭欣赏。当即便向曹琨要吴佩孚到自己麾下。这使曹琨感到吴佩孚还真是个宝贝。为了使吴佩孚真正成为自己的亲信,事后不久曹琨就保荐吴佩孚做了第三师第六旅少将旅长,统领六千多军队。

年,镇压护国运动时,吴佩孚又一次为袁世凯和曹琨充当了马前足和打手。他率第六旅一路进军顺利,为北洋系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对当时在军事上屡遭挫败的袁世凯来说,犹如打了一针强心剂,精神为之一振。立即下令特封吴佩孚为三等男爵,并晋升为陆军中将。从此曹吴二人开始了密切合作,吴听命于曹,曹自知能力不如吴,并听信于吴。结成了“誓不相弃”的兄弟关系,也开创了北洋号令天下的新局面。

随着吴佩孚的官当得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他也就开始日益显露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个秀才出身的人物,凭着对时局的敏锐判断,在曹琨面前极尽游说之能事。帮助曹琨发展壮大力量,自己的地位也随着曹琨水涨船高,逐渐形成了直系军阀的重要一员。

左右逢源,一战败皖

随着袁世凯帝制的败亡,北洋系逐渐分裂为直系和皖系,分别被冯国璋和段琪瑞掌管。段琪瑞当上了国务总理后,为了拉拢曹琨。于年9月16日,他发布政令,任命曹琨为直隶督军驻防保定,吴佩孚也随同前往。他当时就看到因为曹琨手中有兵,冯国璋,段祺瑞都在积极地拉拢他。因此他反复向曹琨陈述,有兵就有权的道理。劝他利用直隶督军的身份发展军队,壮大自己。

此后,曹琨和吴佩孚四处招兵买马。网罗军事人才,几年后曹琨的军队一下子发展到了九个混成旅,人数达到6万人。成为北洋系的一支劲旅,为其以后在军阀中称雄打下了基础。吴佩孚虽然此时只是一个旅长,但由于曹琨的重用,他用曹琨的名义编练这支军队,并成为这支军队实际的指挥官,变成了能左右时局的人物。

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之后,直系首领冯国璋当上了代理总统,皖系首领段祺瑞当上了国务总理。段祺瑞根本没有把冯国璋放在眼里,对冯国璋一点都不买账。这下把曹琨难坏了,他和两方面的关系都很好,但他又不敢两方面都得罪。所以吴佩孚看着曹琨这么为难,就为他出谋划策,出了一个点子:在内部协助冯国璋,在外面顾全北洋派的整个大局,不公开反对段祺瑞。

张勋复辟,北京挂起满清龙旗

这样两边都能讨好。对此曹琨非常满意,于是曹琨就任命吴佩孚随军驻守汉口。代理第三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曹琨把自己全部的“家当”几乎都交给了吴佩孚,从此吴佩孚就成了曹琨的心腹大将,成为后来直系军阀的顶梁柱。

吴佩孚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和雄厚的军事实力。这使他在五四运动前后终于成为了民国名声大噪的人物。常胜将军、爱国将军的美名也纷至沓来。年,段祺瑞为实现武力统一全国的野心命令吴佩孚率军入湖南,对湘、粤、桂联军作战。同时又指派皖系张敬尧率部尾随吴佩孚南下。其真实意图是削弱直系和联军的力量,并用皖系部队在吴佩孚后面坐收渔利。

刚开始,吴佩孚作战非常勇猛,以5万兵力对岳州西南联军9万之众展开攻击,很快突破了联军防线,进占岳阳,此后联军节节败退,吴佩孚乘胜追击,又夺去了衡阳,完全控制了湖南,但是,尔后吴佩孚逐渐地摸透了段祺瑞的野心,出于对自己和直系利益的考虑,他决定通电“不可再战”,“撤防北归”并与西南同盟各省达成了和平协议,还提倡全国一体罢战,反对分裂,实现和平统一,他这一次的政治亮相,因为符合当时国内的潮流,而影响巨大,获得了全国的赞赏。

年,吴佩孚又在强烈的民族感趋势之下,同情和支持学生爱国运动,屡电要求拒签巴黎和会定下的和约,一致对外。敢言他人之不敢言,敢为他人所不敢为。推动“国民外交”,在国际上为中国赢得了权益,博得了“爱国将军”的美名,蔡和森这样评价他:无论其动机如何,这些行动总像是一个未被国际帝国主义收买的军阀了。

学生游行

段祺瑞政府因为卖国亲日和推崇武力统一,使全国上下怨声载道。吴佩孚见“倒皖”时机已到。便以犀利的文笔通电,对段氏政府口诛笔伐,引导社会舆论,和南方军政府一致反段,陷段氏政府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年6月,吴佩孚不顾段祺瑞政府的阻挡。以执行与南方同盟的和平协议为由组织部队由湖南北撤,将所部布置到保定至高碑店的京汉铁路沿线,做好了与段祺瑞的皖系作战的准备。双方最终由电报大战,发展到兵戎相见。

年7月14日晚上,皖军首先向直系军队发起进攻,直皖战争爆发。在战争的第一天,受曹琨的委派,吴佩孚指挥全部直系部队。吴佩孚指挥部队顽强抵抗,双方未分胜负。后因当地的日军蛮横阻挠直军的作战行动,使直军防线被切断,在皖军进逼下,一路后退。

在此危急情况下,吴佩孚指挥部队避其锋芒。把精锐部队布置在左右两翼,引诱皖军深入,伺机反攻。16日,吴佩孚的右翼部队突破敌军防线,包抄后路。正面则由奉军的一个旅加入作战。两面夹击,扭转了战争局势。这时,皖军两个师纷纷倒戈,加速了皖军的溃败。23日,直奉军队胜利进驻北京,直皖战争结束。

吴佩孚之所以能打败强大的皖军,和他对当时战争的特点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20世纪初,线膛枪炮的技术逐渐成熟。使得当时的战争形态较之以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任何一方想要在战场正面通过进攻消灭敌人,都不得不付出很大的代价。像第一次世界大,就是一个例子。

从吴佩孚指挥战争的方法来看,他似乎对此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吴佩孚比较注重利用防御作战,等待和创造战机。当时机来临,他比较善于用侧翼进攻。两面夹击和四面包抄的战法,达到赢得主动,达到歼灭敌人的目的

吴佩孚除了精通兵法。还深谙用计之道。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军中名将志,江上昔人非,建树需及时,动静宜见机。”

奉行这个处事原则,他周旋于各路军阀之间,相机从中牟取渔利。上演了一幕幕阴险狡诈的历史活剧。

称雄中原,作风俭朴

湘军总司令赵恒惕决定出兵攻打湖北,因为赵恒惕害怕吴佩孚支持鄂军,所以出兵前先后两次派人去洛阳,征求的意见。但吴佩孚总是一再推脱,不与他们单独会谈。赵恒惕便以为得到了吴佩孚的默许,立即决定出兵。

时任两湖巡阅使的王占元得到湘军“援鄂”的消息后,一方面准备防御作战。一方面请吴佩孚派兵来援。当吴佩孚接到王占元的电报之后,立即派直军一部开往汉口。

王占元

这时,王占元的军队已经与湘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伤亡惨重。当时前线的军情非常紧急,王占元几次催促吴佩孚,要他赶快出兵援助,但吴佩孚始终按兵不动。最终导致王占元战败辞职。

在吴佩孚的眼里,湖北不仅是直系的势力范围。而且还是他曾经占有的地盘,他早就想据为己有。这次湘军援鄂,正好为他提供了机会。他佯装派兵,只不过是为了应付一下王占元而已,免得落下见死不救地骂名。但实际上他绝对不会出兵。王占元通电辞职之后,北京政府任命吴佩孚为两湖巡阅使,其得力干将萧耀南为湖北督军。吴佩孚利用借刀杀人的手段,不费一兵一卒,就把一省的地盘据为己有

吴佩孚利用协商湘军回撤事宜的时机,调兵在汉口附近展开部署。等待时机驱逐湘军,将缓兵之计用到了极致。随着双方谈判破裂,直湘两军开战。赵恒惕的湘军由于准备不足,一路退败,最终一无所获地回到了湖南。

吴佩孚在军事上一路取得胜利,不仅在于他本人善于用兵施谋,还在于他的军队有很强的战斗力。这个一路从士兵爬上来的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他为自己立下了“四不”的规矩。既:不积金钱、不纳妾、不出洋、不走租界。特别是不纳妾和不积金钱这两项,对部队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吴佩孚所率领的军队以艰苦朴素、军纪严明著称。在湖南驻防时,他的军队操练勤奋,对商民不赊欠挪借,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吴佩服在人事任用上,也比较公正,坚持以本事取人。在他的部队里,营造了良好的风气,这对于提升部队战斗力十分重要。

吴佩孚少年时期的好朋友、同学王兆中看他的权势非常大,就前来投靠他。“苟富贵,无相忘。”吴佩孚知道他的才能平平,但是看在同学的份上安置了一个上校副官的闲职。给了他一点好处,但不给他实际的权利。但这个同学却想过过“县太爷”的瘾,要求派往河南任县长。吴佩孚就在他的申请书上写了“豫民何辜”四个大字,断绝了他的念头。又过了一段时间,王召中请求调任旅长,在申请书上说:我愿意率一旅之师,讨平两广。将来班师凯旋,一定解甲归田,以种树自娱。吴佩孚在他的申请书上,又写了五个大字“先种树再说”。

“四不”里,吴佩孚有些心虚的就是不纳妾。他与原配夫人李氏感情甚好,但李夫人始终没有生育,按照当时的观念,“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在其母的安排下,吴佩孚又娶了张氏为侧室。但对这件事他始终存有愧疚之意,后来李氏早逝,张氏仍然没有生育,但吴佩孚没有再动纳妾的念头。

年4月,一个金发碧眼的德国美女突然来到洛阳求见吴佩孚。这个美女叫露娜,是德国驻华公使馆的工作人员,久仰吴大帅的大名。这次趁着来洛阳出差,与吴佩孚相见。相见之际,露娜对吴佩孚,含情脉脉、情意浓浓,吴佩孚却故意无动于衷。这让露娜很失望,回到北京之后,露娜仍然不死心,不断给吴佩孚写情书。开始吴佩孚还拆开看一看,后来看到露娜的来信,就直接扔进垃圾桶。德国美女见自己的情书泥牛入海,最后就用德语写了一封。只有一句话:“吴大帅,我爱你,你爱我吗?”吴佩孚打开一看是德文,就找人来翻译。翻译看后大吃一惊,但还是如实地告诉了吴佩孚德语的内容。吴佩孚拿着情书想了想,在信上写了四个字”老妻尚在“。随后派人把信退给了露娜。

吴佩孚素有不怕死的精神。在他担任中低级军官的时候,曾多次冒死执行任务。走上权力顶峰后,吴佩服仍有一股不怕死的精神,不过这时已不是不怕自己死,还是为了保持和扩大势力,谋取自己的政治利益,不顾民众的死活。

年,吴佩孚与湘军打仗时,下令掘开簰州的长江大堤,致使许多无辜百姓葬身鱼腹。据相关资料统计,吴佩孚从年率师进入洛阳,到年年底止。仅用自己搜刮的民财而支付的军费,有账可查的,就达余万白银。他的穷兵黩武,以及为维护直系统治向工人群众开刀的行为,为自己的历史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

直皖再战,对抗革命

年,直系军阀的力量雄踞天下。吴佩孚的权利达到了顶峰。但其潜藏的危机也在不断的高涨。由于直系成为了众矢之地,再加上曹琨贿选总统一事,弄得世人皆知,形象一落千丈。奉系趁虚而来,直系的领导地位面临挑战。

年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燮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江浙战争。张作霖于9月15日集结兵力,分路向南进发,支援卢永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吴佩孚集结兵力近20万人,依托长城组织防御。在从10月7日起的二十多天里,双方围绕九门口、赤峰等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此时奉命进军热河的陆军检阅使冯玉祥看到倒戈的时间已到。便回师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的总统曹琨的统治。政变之后,吴佩孚亲率军队回救北京,但是以失败告终。

直系军队纷纷溃退,此时奉系军队在秦皇岛等地取得了胜利。直军主力丧失殆尽,吴佩孚不得已退往天津,困在新火车站。他的部下劝他到租界里去躲一躲,以做权宜之计。但吴佩孚不肯违背自己“不进租界”的誓言,断然拒绝了部下的提议。率领残部两千余人,由塘沽登船南逃,从此吴佩孚的军阀生涯,走上了下坡路。

年初,吴佩孚与奉系张作霖、晋军阎锡山联合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将其逐出北京。吴佩孚的势力也由此发展到了河北南部和湖北、湖南、河南等省。看似有东山再起的势头,但就在这时,南方广东革命军发起北伐战争。又一次,使吴佩孚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年8月,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吴佩孚纠结北洋军主力,扼守湖北咸宁的汀泗桥,并上阵督战。亲手枪毙了几名后退的官兵。然而终究抵挡不住汹涌的革命洪流。两个月后,北伐军攻克武昌。此时,吴佩孚大势已去。

年,他投入四川,托庇于杨森等地方军阀。虽然也想重振旗鼓,但实际上连部队的吃饭问题都不能解决。以至于他的卫队官兵靠着卖书法、当私塾老师、教授拳术为生。年,他奔走甘肃,因受蒋介石的百般干扰和阻挠,他在那里发展势力的努力,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蛰居北京。

吴佩孚的失败,从表面上看起来是起始于两次战争的失败。但实际上,在战争失败的背后,还有政治失败的根本原因。吴佩孚登上权力舞台后,随着势力的不断扩大,他的武力统一政策和个人独裁的野心日趋外露。在直系外部首先促成了粤、奉、浙三角反直同盟。在直系内部也有以冯玉祥为首的几股反吴佩孚的力量,形成了同盟。

在这样内外夹击之下,直系分崩离析的局面就以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吴佩孚极力推行武力统一的政策。穷兵黩武以及各省直系军阀在地方上也有各种各样的罪行,都使全国人民非常痛恨直系。因此反对直系的斗争,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潮流。促使吴佩孚主导的直系军阀统治结束。

坚守大义,死后哀荣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人逐渐感觉到力不从心。故而提出“以华制华”的策略,日本特务机关大肆网络中国的失意政客和在野军人。拼凑傀儡政权,吴佩孚这位曾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显赫一时的人物,当然是日本侵略者的最佳人选。日本特务不择手段,开展了一系列的拉拢活动,他们鼓动华北、西北等地,一些投敌的失意政客和军人致电吴佩孚,叫他出山与日本人合作,以拯救所谓的“危局”。在一番热闹表演之后,没有达到效果。

吴佩孚

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上门来游说吴佩孚。吴佩孚则以装疯卖傻来对付。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把日本人捉弄得哭笑不得,毫无办法。因为这件事,吴佩孚算是得罪了日本人。于是他们便想方设法要除掉吴佩孚。

晚年

年年底,吴佩孚牙槽感染发炎,危及生命。家里人请来了德国医生,经诊断认为必须要住院手术,让家人赶快将吴佩孚送医院。而吴佩孚素有“不入租界”的誓言,德国医生也只好叹息而去。日本人利用这一机会派了一名医生,前来对吴佩孚实施手术,在手术过程当中,吴佩孚当场暴死,终年65岁。

吴佩孚死后极尽哀荣。不仅万人送葬,更有蒋介石亲自题写“正气长存”匾额。以李宗仁主持公祭。国民政府追认其为陆军一级上将。特殊的年代造就了吴佩孚复杂的人生。他既穷兵黩武,屡开战端而遭人憎恨,又因民族精神和清廉名节,而赢得赞扬。好在那个军阀混战的时代已经远去,历史留给我们的也只是无尽的感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