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物志》笔记第八期)
文
月兮书记
一棵树,有它的根,也有其树干和枝叶;一件事情有它的开始和结束,知道事物的开始和结束先后顺序就接近知道事物的原理了。#人物志#
对于知人,也是如此,怎样建立一套可行的理论和方法,就是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继续看《人物志·九征篇》的原文。
原文:“凡人之质量,中和最为贵。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
译文:“凡是人的品质好坏,以中和之质最难的可贵。中和之质的人,必定是平淡无味的,然而正因为平淡无味,所以才能调和五味,顺应变化。”
这里提出中和之质的人最可贵,是否是作者的观点呢?不是,是刘劭发挥《中庸》里面的观点,在三国的时候,《中庸》还没有作为四书之一单独列出来,知道的人本就不多,能有所发挥,更是难得。《中庸》里指出“致中和”的观点,“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到达中和的地步,天地的位置也就确定了,天在上,地在下,万物可以和谐相处。可见,“中和”是一种境界,万物和谐的境界,这是最好的一种局面。
所以作者首先树立了一个标杆,目标就是“中和”,这和无关修身,只是为了知人。“五材”,也可以说人的五种品德:忠、义、仁、信、勇。在这五种品德中,如果都具有,当然是最好的,但普通人很难都具备,只具备其中一种品德就难能可贵了。孔夫子主张可以先以“忠、信”两种品德为主,忠君爱国、诚实守信是对大部分人的要求。
原文:“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这是知人的开始,先看这个人的平淡气,然后再看这个人的聪明之处。
理论的第一步,就这样建立了,如同天平,先确定一个度量。平淡是中性,然后在考察不同人身上的偏性。
这一句值得玩味,慢慢推敲觉得余味无穷,难怪钱穆先生也说过:“即深爱之,反复玩诵,每不忍释;至今还时时玩味此语,弥感其意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