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水浒传》中,武松跟李逵两位好汉都杀过老虎,再加上不太出圈的解家兄弟猎虎、林冲、鲁智深也因缘际会杀死过猛虎,许多读者都觉得梁山这一众兄弟们的“遇虎率”有点太高了,不禁怀疑真实的历史时代下也有这么多的老虎吗?
书中刻画的背景,是以北宋徽宗宣和年间为蓝本,通过那个时期的地图可以发现,武松打虎的景阳冈、李逵从梁山下来,返回沂州沂水县百丈树的老家,都属于山东境内。
虽说按照现在来划分,景阳冈在安徽省,可北宋已然是一个羸弱到风一吹就倒的王朝,被强势的辽、西夏和吐蕃诸部挤兑至东南一小角,所以地理上就按山东来看。
既然武松跟李逵都在山东杀死了猛虎,那么当时的山东是否遍地跑老虎,所以导致二位好汉杀虎呢?
先来分析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现代人常把老虎叫做“大猫咪”,动物园里的老虎也确实温顺乖巧,整日懒洋洋地躺在树底下晒太阳,还会跟饲养员撒娇,除了胃口大一点,确实像放大版本的猫咪。
但北宋的老虎是野生虎,山东一地又以华南虎居多,毕竟东北虎畏热,新疆虎的原产地又跟山东离着戈壁跟沙漠,所以李逵跟武松遇见的应该就是华南虎。
此虎的特点是体积不算太大,一般成年虎最重不超过公斤,瘦削一点的公斤也常见,可体积偏小也是野生动物,离不开怕火跟怕人群的习性。
而火需要人点燃和维护,所以理论上只要山东的人口覆盖面广,境内的老虎就本能地避开了。宋徽宗时期的人口普查,共有人口万人,户数万户。以北宋疆域不大的面积来看,纸面上好似不会出现老虎遍地走的事件发生。
但这个数据经不起细看,一查就发现北宋平均一户不到三口人,先不说古代一直不以小家庭模式生活,从来都是整个族群居住在一起,可就算北宋已经时兴小两口结婚,就分出去单过了,三口之家都凑不齐,难道那会儿的年轻人已经生育欲望降低,喜欢丁克过二人世界了吗?
可农业社会,生育孩子是普通人增加劳动力的性价比较高的方式,所以只能得出这个数据有水分,北宋的人口远没有四千多万,或许是避战迁移到他国,或是天灾、战争和饥荒导致人口骤减,那么景阳冈和沂水县附近有老虎就有可能了。
至于有多少老虎,其实不能完全按照《水浒传》来推测,它毕竟是一个文学作品,并不是山东境内的风土人物志,好汉们“遇虎率”高,有一定的角色刻画作用。
先从最出圈的武松打虎来说,武松喝得醉醺醺往景阳冈上走,在店家门前看到山内有虎的通知,武松嗤之以鼻,觉得是揽客的手段,继续深入又见官府的通告,是信了山里有虎,但回头住店怕被取笑,硬着头皮就进山打死了一只吊睛白额虎。
这里能看出武松在尼采定义中所说的末人情结,既对非官方的一切本能的排斥,又极度好面子,不惜搏命都要挽尊。书中通过武松打虎主要是想体现他勇猛无匹,醉眼惺忪都能捶死老虎,结合后文梁山好汉被坑,致使死的死伤的伤,令人大叹“人心猛于虎”。
李逵则是回到家,跟哥哥李达产生了摩擦,既不让他带走母亲,还连忙跑出去搬救兵。李逵就背起瞎了双眼的老母亲,留下了50两银子漏夜离开了。没想到给母亲打水的时候,让老虎给拖走吃掉了,李逵一怒一下就打死了一公一母加两个幼崽共四只虎。
此处首先体现李逵的孝顺,还能看出他对哥哥的仇视是抱着你不仁但我不能不义的态度,可天命捉弄人,老虎吃掉了母亲,彻底把李逵逼上了不回头的路。两个故事在书里的时间线是隔了一年,一共杀死了五只老虎。
由此推断,北宋的山东境内其实老虎数量并不多。原因之一在于,李逵和武松都不是在闹市遇见了虎,一个是在景阳冈中,一个是在沂水县百丈树附近的野林子里,前者有一只虎,已经被附近店家跟官府都忧心不已,接连张贴通告预警行人,通常若是路径此处歇息一晚,待天大明凑堆经过,那一只老虎肯定就避风头了。
估计老虎也一脸懵圈,趁黑出来觅食,看见一个人躺着睡觉,它还以为是能白捡一顿夜宵,结果被狠揍而死。
原因之二,若当时山东的老虎数量真多的出奇,那么青天白日里,老虎就会大大方方四处转悠,好比“洛阳城内走老虎”,野生动物察觉环境的本事可是十分厉害,但李逵跟武松不约而同都是深更半夜也遇见老虎,可见规模并不成气候。
其实深山老林里有些许野生动物,一直都不是稀奇的事情,哪怕20年前的秦岭里,依山而住的村落都时常能看见狼、熊和野猪出没,更别提大自然没有污染、气候尚未变暖的北宋时期,山东有老虎是大有可能发生的。
但应该数量没那么多,不然也就不至于景阳冈有一只虎,就四处贴告示,显得大惊小怪了。之所以水浒好汉“遇虎率”高,主要是为了通过杀死猛虎这件事,让读者对角色的武力值产生一定概念,毕竟老虎一直在大家心中都是百兽之王,亲昵点叫做“大虫”,也是出于战术性轻视,削弱其杀伤力的功用。
由此可见,李逵跟武松杀虎这件事,首先告诉大家,只要没有力盖世的威猛,半夜不要进山,也不要走人烟罕至的野路,不然大概率成为老虎的美餐。接着就是资深驴友非不信邪,也需要保护好身边弱小的同伴,不要留她一人。
综上所述,《水浒传》时期的北宋山东,按照人口来说,应该会有老虎出没的事件发生,但数量应该不会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