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普遍心理是追求新奇,不善于用仔细观察,以至于被一些假象所迷惑欺骗。有的认为人的形象不好为不足,有的认为仪表非凡为伟大,有的把真情流露当作华而不实,有的把巧妙的伪装当作真实。怎么才能得知一个人的真面目呢?这就需要“测隐”。
又有测隐。测隐者,
若小施而好得,
小让而大争,言愿以为质,
伪爱以为忠,尊其行以收其名。
此隐于仁贤。
识人术还有观察人的隐情的方法,叫“测隐”。
如果一个人,总是施小恩而得大利,小事让而大事争,言语恭顺好似老实,假仁假义貌似忠诚,小心翼翼地做事来博取好名声,那这人是借助仁慈贤惠来隐藏私欲的人。
(孙卿曰:
“仲尼之门五尺童子羞言霸道者,何也?
彼非本政教也,非服人心也,
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
小人之桀耳,曷足称大君子之门乎?”)
(荀子说:“孔子门中的孩童都以谈论霸道为耻辱,为什么呢?那些霸道之类的学说不是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不能收服人心,是一种以谦让为幌子而掩饰着争夺的目的,依托仁义的假面而奔向名利,这是势利小人争雄称霸的工具。这样的学问,怎么配得上伟大人物的门徒去谈论呢!”)
(解读:1、霸道指的是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2、隐于仁贤是属于霸道学说的,是小人之作,不为儒家所耻。)
若问而不对,详而不详,
貌示有余,假道自从,
困之以物,穷则托深。
此隐于艺文也。
(又曰:虑诚不及而佯为不言,
内诚不足而色亦有余,此隐于智术者也。
如果一个人,问他不答,详细追问他又含糊其辞;外表看上去有学问,打着传播真理的幌子放纵自己;为环境所困时,一旦没招就故作深沉。那这人是借学识理论来隐藏学识不精的人。(还有一种说法是:有的人思想和忠诚都不够,只好用沉默不言来掩饰;诚心不足,只好在神情装得十分诚恳。这是用智谋来伪装的人。
《人物志》曰:
“有处后特长,从众所安,似能听断者;
有避难不应,似若有余而实不解;
有因胜错失穷而称妙,似理不可屈者。
此数似者,众人之所惑也。”)
《人物志》说:“有的人特别善于甘居人后,安安隐隐的随大流,表面上很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做事果断;有的人善于不动声色地回避困难,好象游刃有余,而实际上他根本没有办法;有的人善于趁别人工作中的成功、失败或一筹莫展的时候,说得头头是道,好像他不会理屈于人。类似这些的人,人们最容易被迷惑欺骗的了。”)
(解读:类似于这样的人,和智者比较起来很难区分,所以常常能欺骗大众。)
若高言以为廉,矫厉以为勇,
内恐外夸,亟而称说,以诈气临人。
此隐于廉勇也。
还有的人,如果他大唱高调以示廉洁,装作雷厉风行造勇于作为的假像,内心恐惧外表自我夸耀,内心急迫口里却还说着大话,狐假虎威,盛气凌人,这是用廉正和英勇来隐藏贪心和胆小的人。
(议曰:太公云:
“无智略大谋,而以重赏尊爵之故,
强勇轻战,侥幸于外。
王者慎勿使将。”此诈勇之弊也。)
(姜太公说:“没有超人的智谋,只为重赏和官位的原因,而逞强轻率请战,想在战场上侥幸获胜的人。作君王的千万不能让他领兵。”这也是假装英勇的弊端。)
若自事君亲而好以告人,
饰其物而不诚于内,
发名以君亲,因名以私身。
此隐于忠孝也。
此谓测隐矣。
还有的,如果在事奉君主或双亲时,总是喜欢向人说自己如何如何忠诚、孝顺的人,是好做表面文章,其实并没有什么忠孝诚心的人,他名为事奉君亲,实为博取忠孝之名,这种人是用忠孝来隐藏不忠的人。这就叫做测隐。
(《人物志》曰:
“尤妙之人,含精于内,外无饰姿;
尤虚之人,硕言瑰姿,内实乖违。
人之求奇,不以精测其玄机,
或以貌少为不足,或以瑰姿为巨伟,
或以真露为虚华,或以巧饰为真实。”
何自得哉?故须测隐焉。)
(《人物志》说:“最为高妙的人,内心的清纯精神充沛饱满,形象、仪表毫不修饰,内心和外表的美好自然天成。最为虚伪的人总是高谈阔论,外表豪华瑰丽,内心实际与行为相违背,心口不一。可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是追求新奇,不善于用精微的洞察力发现其中的奥妙,有的认为形象不为不足,有的认为仪表非凡为伟大,有的把真情流露当作华而不实,有的把巧妙的伪装当作真实。”怎么才能得知一个人的真面目呢?这就需要以上的所讲的“测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