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人物志18陈志华举起教育的观星镜

编者按:

在师大,有这么一群老师:他们初心不改,坚守三尺讲台,默默耕耘育桃李;他们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法,把课堂当作神圣的殿堂;他们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朋辈学习的好榜样。

今年是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年”,官微将陆续推出-学年课程教学“十佳”获评教师,让我们走近他们,感受他们的风采……

翻开年江西省“五一巾帼标兵”陈志华老师的教学履历,她三度入选校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宣讲团,三获校课程教学“十佳”教师称号,连续十三年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是莘莘学子心中当之无愧的“好老师”。

学生说:“上课的陈老师眼里总是跃动着星光。”从教十多年,文学院的陈志华老师以自身春风化雨的温暖信念、培育桃李的良苦用心、如切如磋的教学相长,举起教育的观星镜,为爱而行。

走近她,你总会欣然赞叹:

教育,在这里翩翩起舞。

01

?

寻星:教以载道

?

陈老师喜欢把课堂教学比作“学生和教师的美丽相遇”。为了“不负相遇,不负期待”,她始终步履不停——从不止步于单纯的“教书匠”,更要求自己成为教育教学路上的开拓与建设“工匠”。“在培养学生上所付出的精力都是值得的,”这么多年以来,陈老师这么笃信,也始终这样坚持。

常年承担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史课程,陈老师从未担心过教学会陷入重复的循环。每教授一个新的班级,她常常会在开课前先联系同学们,创建课程群,分享课程必读书目清单,与学生们交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情况。潜心备课时,陈老师会根据学情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不断修改课件,甚至花心思设计课后的特色作业。比如,培养优秀教师的卓越语文教师班,她选择适当融入师范生训练,布置类似“诗词创编”的技能型作业;学术潜质更为明显的创新人才拔尖班则倾向于留下“中西文类对比”等探究性作业……

陈老师说:“做到教育部所倡导的‘两性一度’,需要师生研学共进,思想漫步。”她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还注重以研促教,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持完成省厅级项目3项,在研2项。课堂上,陈老师常在教学演绎时融入学术底蕴,训练学生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文气韵致。发布课堂讨论、捕捉学界前沿动态等教学环节中,她与学生共育着以研促教的每一堂课。课前发放的“课后感”,也是陈老师多年教学尝试中摸索“与学生对话”的有效做法,即学生把课堂疑惑、想法及时反馈在1/4大小的A4纸上,课后,她将这些“常教常新”的材料梳理归纳并放入下一堂中研讨讲解,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氛围下打造更高效的课堂。

陈志华老师称自己是个“爱折腾”的人。一句调侃,折射出她一以贯之的“学生本位”的教育观念。新开设的“德育与班级管理”课程偏向实践性,她抓住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讲清讲透理论知识点,“折腾”地组织“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和“班级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折腾”地自费购买相关教具,师生共同审议课程活动方案,也“折腾”地指导学生写活动总结,给每个小组颁发荣誉证书……她放心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把握课堂节奏,构建起沉浸式“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模拟实践课,每一点滴瞬间,都体现了她“彼此欢喜,相互成就”的温暖教育理念。

金秋,阔别母校近十年的学生徐阳给她写信道,“您告诉我,您一直在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时调整课程内容。我有点羡慕能够接触到更多精彩新内容的学弟学妹们,但也谈不上‘无比’羡慕——陈老师已经在启蒙课上把分析思考的钥匙交给了我,如今我也有机会用这把钥匙去探索其他文艺作品。”这背后,是陈老师有温度的言传身教。学生愿意“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身”。山高路远,但见星云耀眼。

02

?

看星:育以成人

?

专业课程理论性较强、较难理解,陈老师便把知识点掰开揉碎,采用“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方法,探索着专业教学的育人效应。与此同时,她将自己主讲的《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史I》打造成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着力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

《悲惨世界》中所蕴含的友善仁爱之光,《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自尊自爱的达吉雅娜的动人魅力,《赵氏孤儿》中深厚的家国情怀……她从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本身丰富的人文精神出发,在比较文学课堂上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新路径”。陈老师主讲的比较文学课程获评为年江西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所带领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团队获校“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目前该课程已经进行了五轮混合式教学改革。“上过课的学生们反馈都挺好的,他们学得更好说明改革是有一定成效的,”通过不断努力探索,陈老师有信心让自己的课堂能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那么,课堂对于她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这是一件高兴的事。”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片段

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古今中外艺术、历史、文学等多学科汇聚一堂,兼容并蓄。她信手拈来地展示自己编曲的古诗词,巧妙引入耳熟能详的文学经典,穿插发人深思的社会热点,课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既注重学理性,又兼顾人文性,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