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一个朝代的熟悉程度,并不跟这个朝代的时间长短成正比,而是跟这个事情有多少知名人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国时期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因其有着丰富精彩的故事和家喻户晓的人物,成了中国人最熟悉的一段历史,尤其是三国中的人物,无论男女老少茶余饭后都会津津乐道的谈论,这也成就了一个仅次于研究红楼梦的群体,研究三国演义。
尤其是千百年来关羽的地位不断提高,从最初只不过是一个寿亭侯到南宋时,当时由于中原被金人占有,南宋政府感觉自己就象蜀国,关羽有了武圣的尊称,再到后来的关羽成为民间普遍的信仰,到处建碑立庙,关羽也成了死后封神,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得到了巨大肯定的这么一个人物。
尤其是在民间,关羽的形象更是被黑白两道都供奉,一个搞笑的香港老电影的场景就是,警察出发前在拜关羽,祈求保佑,黑道同时也在拜关羽,祈求保佑,真不知道这个时候关二爷应该保佑谁。
怪不得后来关二爷脸越来越红,原来是实在无法满足每一个人的需求呀,那么关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从一个普通的武将转变成为一个供人敬仰的神灵呢?这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1)关羽曾经很普通
三国时代因为连年征战,所以可以说是名将辈出,按照关羽的资历和经历,其实也只能算是三国武将中出类拔萃的一个,若论前几名恐怕还很难排的上关羽。
按照魏国人刘劭《人物志》里论英雄时说:“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一人之身兼英雄,则能长世。”
聪明秀出”,即智慧;雄是指胆力过人,即力量。一个人能兼具这几个方面的品质,那更是长存万古的大英雄,我们来看看关羽到底算不算英雄的行列。
关羽确有力量,仅过五关斩六将,就可证明。他单刀赴会,也证明他胆力非常。但是,在同时代的诸雄中,最有力量的是吕布,关羽和刘备、张飞联手才能和吕布打出一个平局。从力量上看,关羽虽说得过去,但其“英”的方面却让人觉得智慧不足。
他不是一个普通战将,而是镇守一方(荆州)的统帅。在这个三方交叉的战略要地上,应当具有战略智慧,但他偏偏认识不到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战略布局,竟然不知联吴的重要,一味大骂吴国为“吴狗”。
孙权派人求亲,这是政治联盟的一种人质纽带,关系重大,你不答应,可以婉言推托,但他却丢下污辱孙权的话:“虎女怎能嫁犬子?”这还是在是太伤人了,关羽是出了名了好面子,但别人也是人,也是要面子的好不好,所以关于这件事做得非常不好,尤其是自己作为镇守一方的统帅,决不能像普通人那样嬉笑怒骂肆意妄为,这件事在感情上伤害了盟国盟军。
他对外不懂战略联盟,对内则不懂礼贤部将,以致得罪糜芳、傅士仁这两个侧翼(守江陵、公安两地)将领,结果在吕蒙的袭击中,这两人投降了吴国,关羽一下子落入孤立无援的绝境之中,以致变成吴军的俘虏,被送上断头台。
对内不动体恤下属,更是犯了作为将领的基本之道,这一点同为名将的吴起曹操做得都比关羽强百倍,凑巧的是他的兄弟张飞也是因为虐待部下而死的,看来这兄弟三人只把他们三个当做是兄弟,还真的没把出生入死的兄弟当做是兄弟呀。
如果把握关羽的人生整体,特别是把握其作为军人的整体,完全可以说,他不是一个好的军事统帅。后来刘备率军征吴全军覆没,自己也死于白帝城,其失败的源头就在关羽身上。用历史主义的眼光看关羽,会觉得他有很大的缺陷。
(2)历史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从唐朝开始就一直有七十二武将庙的制度,称为文武庙,武庙祭祀的是姜太公吕尚,同时有七十二武将作为陪祭,此后历代又有祭祀名单上略语出入,但基本上就是那些人,而且按照功劳的大小,这七十二武将也是有非常明显的等级的。
第一档张良,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宋朝时期对张良的评价特别高,故而张良独占第一档。第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第三档: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第四档: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颎、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濬、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亶、郭元振、李晟。
考考你的眼里,看你能在哪里找到关于,不要心急慢慢看,最终你会在第四档的张辽之后,看到关羽的名字,这是明清之前官方对关羽的盖棺定论式的评价。
什么?我们敬仰的关于居然在第四档,而且还在张辽之后,这实在是太气人了,不过时光飞逝,日子总是过的飞快,转眼间到了明清,一部神书横空出世,这就是如今位列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此书之前,人们评价三国人物及这段历史,都是按照史料上来分析,此书之后,尤其是老百姓就慢慢的不以史料为准了,开始以《三国演义》彻底取代三国志成了三国的点评依据了。
(3)关羽取代了岳飞成为武将典范
《三国演义》产生后,特别是到了清代,关羽代替了岳飞,被民间社会所神化,到处都有关帝庙。用关帝庙代替岳王庙,也符合清王朝的需要。岳飞这个抗拒异族(金)的英雄偶像容易让人联想到满清这个异族,关羽则不会产生这种联想与顾忌。
很多时候民间的力量之大,很多时候也是无可奈何,所谓武将排行无论如何都应当以军功作为一个基本的评价尺度吧,但民间偏偏就是不信这一套,就偏偏要再武将庙了祭祀孔子,后来也就彻底发展成了关帝庙,全国各地建立的关帝庙最终成了黑白两道供奉的对象,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
中国民间社会对关羽的崇拜与对包公的崇拜,其文化心理原因有些相似。一个是黑脸偶像(包公);一个是红脸偶像(关羽)。两个都是精神依托对象。中国人没有西方的那种上帝可以仰仗,儒、道、释其实都是无神论,也难以切实仰仗。没有上帝的肩膀,只能靠自己。
中国的生存环境太恶劣,没有神灵可以依靠,那就只有仰仗自己的肩膀和朋友的肩膀。因此,朋友肩膀的可靠性,便成了巨大的人生问题。谁的肩膀可靠,谁就是有义气。
中国人独立之人格一直都没有树立起来,或者说几百年是有,也没有成为主流价值观,使中国人把救赎希望放在朋友身上,尤其是放在朋友忠诚的情感之上,伸延开去,便是放在由朋友结成的小集体、小集团之上。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这一俗话的意思便是说朋友的情感乃是最后的心理靠山。于是,寻找心理靠山、情感靠山,便成了中国文化性格中的一种基本走向。在这种文化大语境中,忠于友道的关羽便成了中国民众的人格之神。
中国是个各个方面都非常早熟的国家,从国家制度到各种道德规范,礼仪教育尅说早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树立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
但同时大部分人心里都非常明白,很多人满口仁义道德,而骨子里却很自私,感情并不可靠,像关羽这样敢于把感情原则放到利益原则之上的英雄实在是十分稀少。毛宗岗说他是“千古一人”,的确如此,太罕见便是太珍贵太神奇,其义释曹操的行为不仅具有人性,而且还具有神性。正因为如此,关羽的人格便成为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和神化人格。
在致命的那一刻,他大喊一声,让曹军的将士下马跪倒,其实这一喊声正是他潜意识里的声音,这是情感的绝对命令,是情感原则的爆炸,曹操正是在此彻底原则下死里逃生。
正是一个这样违背军令的关羽成就了日后大家无比崇拜的偶像,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关羽其实并不是因为武力值而成圣,而是因情而成圣。
(4)关羽其实是情圣
关羽把情看成根本,情比荣华富贵要紧,情比如山军令要紧,情比英雄面子要紧。不计功利地守持人间的一点情感,这就是所谓“情义”吧。
在中国文化系统中,情往往重于理甚至重于法,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社会中都是如此,也是常常因为亲情、友情、世情而丢失原则。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情与理,情与法的纠葛矛盾的事例,凡是听从了法或者理的,我们并不会指责他,但是会很快淡忘他,但凡是坚持从情义出发,从未违背了理甚至是法的,我们都会记住他,包公铡陈世美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小时候看这个情节,有一个非常解气的情节,当时开封府已经判了陈世美死罪,开封府三口铡刀龙虎狗对应着三种身份的人,包公按照礼法判的是用虎头铡,但陈世美这个人临死前还想荣耀一把,真是把虚荣做到了极致,一直在哪里哔哔说自己是皇亲国戚,要用龙头铡。
结果把我们这位黑脸的包公气的都变红脸了,最后喊出了一句,隔着电视都想拍手叫好的话,“来人呐,狗头铡伺候”,这话一出,众人无不拍手称赞,真的是出了这口恶气。
但是很明显,包公这个举动,明显是违法了,本来就算是陈世美的身份勉强能用得上龙头铡,就算你不用龙头铡也该用虎头铡,最后居然用了狗头铡,怪不得老百姓那么喜欢包公,就是因为死前彻底降低了陈世美的身份,让这个忘恩负义贪图荣华的人只能用狗头铡去死,也就是说这一生白忙活了一场,临终还是个平头百姓。
古代对等级很看重,三口铡刀怎么用,这可是非常严格的,包公超越法律用感情把陈世美用狗头铡杀了,这简直跟关羽放曹操有的一拼。
所以说民间更看重的是情,归根结底对关羽的崇拜是对情的崇拜。
你对关羽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