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照片背后的故事共和国首批人民检察官的

周颖

张义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任命的人民检察官,是拨乱反正后的首批人民法院的人民法官(时称人民审判员)。她年5月出生于河北省安平县台城村,即中国共产党 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同志在年委派由其发展的共产党员弓仲韬回老家河北省安平县建立和开展地下组织,发展的最早期农民党员中就有张义军的父亲张瑞起(年入党)。张瑞起当时担任弓仲韬的文书,兼任安平县北侯疃村 任党支部书记。张瑞起和弓仲韬在当时极其险恶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经由弓仲韬牵线,将在一起办夜校的堂妹弓方兴(即张义军的母亲)建立了革命家庭。在张义军的印象中,父亲是个不善言谈,爱干净、非常干练的人。幼年时期的张义军在其父亲的严厉管教之下,努力接受新文化教育,通过红色小学到红色师范学校的教育,逐步成长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管理区下的前期有较高文化的进步知识分子。

张义军师范毕业后,在当地的小学担任文化教员。 爆发后,她毅然报名参军,虽然是家中的独生女,但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由于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张义军到部队后被招录到由向行担任校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干部学校进行再培养教育,学习期间成绩 ,毕业后被分配到由聂荣臻元帅担任司令员的华北军区司令部,承担扫盲培训教育工作。年转业到地方后,被安排在刚成立的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时称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检察署),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 批人民检察官(时称人民检察员),从事刑事诉讼工作,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年被评为全市政法系统先进工作者。年被选调到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 审判庭担任刑事法官(处级审判员)直至年光荣离休。她时刻不忘传承和发扬父辈们的红色革命精神,秉持着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为人正直,依法办事,处事公道,廉洁奉公,爱憎分明,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当人民检察官时的张义军(当时没制服)

成为共和国首批任命的人民检察官

年,从部队转业到石家庄的张义军,经市委组织部门考察后被安排到正在筹备成立的石家庄市人民检察院(时称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民检察署),从事刑事侦查批捕起诉工作。从部队转业到地方,由于管理模式和涉及领域的不同,思想转化是必经的一个过程,学习是转化思想的必经手段。她当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到新工作岗位后,时时想起父亲的教诲: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自己是革命家庭后代,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才能更好的做好自己的工作,才能为国家服好务。在得知单位让她去学习时,毅然将两个孩子交给(随军转业到石家庄)有着很高革命觉悟的母亲手中,到河北省政法干部学校进行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此次学习为后来从事的刑事诉讼案件的办理工作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当年刚从事检察工作的张义军才20岁出头,年轻精干。让她记忆深刻的是 次与犯人打交道的场景。首次接受提审任务的她,心情异常紧张,虽然多次翻阅了公安机关的侦查卷宗,但头次直接面对犯人,心里还是有点紧张。在提审犯人前,当时的检察长张利民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你代表着国家,是正义的力量,首先要在气场上压住对方!在检察长的鼓励下,她开始了 次刑事案件的提审。在初接触案犯时,案犯看她是个年轻的女性,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回答问话时无理搅三分。她稳住心神,不慌不乱,用眼睛直视着案犯,与案犯打起了攻防心理战,又通过公安机关送来的侦查资料与案犯进行质证、比对。在经过多次交锋后,案犯最终承认了所犯罪行,敲定了犯罪事实。在提审完成准备押走案犯时,案犯说了一句:“年纪不大,你还真厉害!”就这样,她顺利完成了在检察机关工作后的 个诉讼案件的提审工作。这为她以后办理案件增加了信心。

当人民法官时的张义军

流传至今的经典案例

在保定地区严峻紧张的两年“严打”(严厉打击刑事犯罪)的办案工作结束后,奉命返回到省法院开始了日常的刑事案件复核审理工作。通过两年对重大刑事案件的办理,为后来的常规审理刑事案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办案经验。其中,一起刑事案件最为精典,在她所负责的保定地区法院系统留传至今。

那是一起打架致死人命案件。因双方的小口角发生争执,致双方动手打人,导致其中一方被打死。从案件本身来看,案情并不复杂,罪犯主观犯罪动机并不极恶。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也没有做出对案犯判处立即执行的意见。张义军作为主办人,在阅卷后认为这样处理是恰当的,经报合议庭小组评议也同意她的意见。就按程序上报审判委员会,会上委员们认为此案后果严重,应判处立即执行,要求合议庭小组重新审查研究。合议庭小组成员对案件按照程序重新进行提审案犯调查,进行相关材料调查取证研究后没有更改意见,再次上报审判委员会,但多数委员还是认为应当处以立即执行。此时,合议庭小组成员多数认为就按照审判委员会意见处理。张义军坚持认为这样处理不妥,保留其不立即执行的个人意见,并要求将其意见记录在案。当院领导看到主办人与多数人意见有分歧的情况,就提出了由主办人上报 人民法院定夺的意见。张义军当天就携卷到 法院刑一庭去请示。不久, 法院发来了案件阅评意见,与张义军的意见一致,同意她本人的不立即执行的处理意见。

通过此案件的审理,张义军的名字在保定地区政法系统引起了巨大反响,认为省级人民法院有这样把关严谨的高素质办案人员,将来在处理案件时就有了更大的底气和信心。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人命关天,我谨记父亲对我的期望,更不能忘记自己是红色后人,做人做事一定要站在党和国家的立场上,为党和国家依法执法行权,站在法理上做事,坚持真理,恪尽职守。

年10月,张义军作为特邀主席团名誉副主席应邀出席在首都北京召开的“祖国万岁”大型英模人物座谈会

刚直不阿的人民法官

张义军在工作中勤勤恳恳,慎言慎行,刚直不阿,坚持真理,廉洁奉公。工作中的她是紧张、严肃的,生活中的她却是浪漫、富有情趣的。在家休息之余常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孩子去赶大集(现称农贸市场),喜欢购买些小的花草、小饰品和小食品。在家里常收集废弃的彩色纸盒糊成各种装饰画贴在房间内,增添很多温馨气息。

她对家人要求很严,时常告诫家人,作为人民法院工作人员的家人,对外不要张扬,不要轻易提是法官的家属,这样即是保护家人,也是低调生活,避免他人产生误解。张义军的母亲也是以身作则,秉持革命精神,全家都遵守着红色家庭的纪律。有一次张义军下班刚进门,看到母亲在呼哧地喘着粗气,问缘由,原来是有个为案子来说情送礼的,刚被她推搡赶走了。

“从事政法工作43年,我可以拍着胸脯讲,没有因案收受过任何礼物,没有因案枉纵过一个案犯,我办的案件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我这个红色家庭,我办的案件都是铁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张义军如是说。

红色精神代代传

年,张义军办理了离休手续。她对即将离开的工作岗位依依不舍,恰此时院里工作任务很重,院领导综合考虑她的工作能力和身体的情况后,同她商量需要她在法院再继续工作一个时期,她没有任何考虑和要求,立刻答应了,愿为院里继续做贡献。就这样她在省法院又继续工作了两年。

在43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力量,完成和实现了初参加工作时革命的父亲给她的告诫: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用自己的生命维护好中国共产党的政权,要为全新的人民共和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张义军虽然离开了她终生热爱的政法工作,光荣离休,但她思想和精神并没有休息。她说:只要活着,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就愿为我们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她始终没有忘记父亲教诲,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共和国的建设事业做着自己的努力。她用执着的奉献诠释着公仆就要为人民的责任和胸怀,描绘着普通却不平凡的辉煌人生,塑造了“人民公仆为人民”的壮丽篇章。她的业绩被载录收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后校录》《祖国万岁-献礼十八大辉煌典藏》《榜样的力量》《开国将士风云录》《共和国功勋人物志》《人民公仆画传》《世界 专家人才名典》等书刊。

年5月,张义军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小康中国----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进模范人物”大会,并获得大会颁发的“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先进模范人物”荣誉称号。年10月,作为特邀主席团名誉副主席应邀出席在首都北京召开的“祖国万岁”大型英模人物座谈会,获得荣誉证书和奖品。年4月,被作为重点对象邀请入编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图文专辑《永远的旗帜----新时期时代先锋人物风采录》一书,并聘请担任名誉主编等,还有诸多的 刊物杂志登载。

张义军说:我的父辈是早期的共产党员,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我的儿子、孙子也都是共产党员,我们家是四代共产党员的红色革命家庭。我们一定要把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老年张义军生活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