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不会写代码的土木男不是好的金融

编者按:全文约字,阅读时间预计9分钟

Carmelo学长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硕7年辅修应用数学专业

校招曾斩获地产、券商等领域的offer

毕业后进入大型券商A工作、现在某公募基金任量化研究员

各位学弟学妹好,我是Carmelo,很高兴能够在前职的平台上和大家分享我的求职经历。可能大家看到标题会满脸黑人问号,我身边很多朋友知道我的就业动向后也是一样的表情,但是相信大家读完就会明白这个路径是顺理成章的。

PART1

转行心路

我是华中人,但是对包邮区偏爱有加,所以本硕7年一直在上海求学,专业是土木工程。受益于我校本科培养体系比较完善,本科期间接触了C++/VB/matlab等代码课程,在完成作业的同时也逐渐培养起了对代码的兴趣;同时我本科时候还辅修了应用数学,所以自认为数理基础还不错。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因为研究的课题是随机振动,更偏理论研究及数值模拟,所以读研期间大部分时光都花在掰扯随机过程的理论、敲代码进行结构动力学的模拟计算(当然我写的代码不是底层语言,只是应用层的)。虽然和其他土木的小伙伴相比,我缺少了工程领域的相关研究,但我的学术经历中也有很“特别”的关键词——数学、力学、代码,我也将其视为我的核心竞争力。

本硕期间我在土木就业的三大主流去向——施工单位、设计院、地产都有实习过,但没有一个让我感到满意——施工单位和房地产的工作可能随项目四处漂泊,而设计院的工作“辛苦且枯燥”;但是由于地产待遇更好,所以在正式求职前我一直将地产视作自己的最终方向(尽管也不太喜欢)。由于我校的土木工程学院是大院,每年毕业生千余人,而大家基本也会在这几个方向中选择,所以在随波逐流中焦虑感也逐渐被冲淡。年秋招我也顺利收获了几家地产的offer,但是我心中对于这些offer一直非常担忧,一方面是未来大概率会四处漂泊,另一方面是我内心预感地产不只是进入了白银时代、甚至可能开始进入行业饱和阶段,而近几年地产的逐年扩招将势必导致行业人才供给过剩。

直到年初,内心无法妥协的我才开始思考自己要如何逃离这个行业,这才真正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结合自己数理基础不错、喜欢写代码的背景,在咨询了诸多学长学姐、逛遍无数知乎大神帖子后,最终得到的结论是转行做量化或码农,一方面因为当前待遇比较好的行业就是金融、互联网和地产,另一方面量化或码农都需要较好的数理基础及代码能力,这恰好与我的核心竞争力相吻合(现在回想当初还是年轻气盛)。于是我开始大量搜集相关实习机会并投递简历,并有幸收获某大型券商金工组的实习机会。虽然最终没有留用,但是这份金融业唯一的实习经历还是帮助我在后来的春招中收获了一家外地券商A的量化研究offer,至此我也正式完成了转行。后来在年因为个人规划,我又重返上海,加入了一家公募基金。

PART2

职业规划建议

可能我的研究生经历比较特殊不具代表性,但接下来我想与大家分享的职业规划方法是一个比较通用的框架,或许可以为大家提供参考。我将结合我转行之路中所得最重要的几点感悟来展开分享。

选择大于努力:

识势、顺势而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