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人物志西汉第一位乱政的宦官,扰乱朝政

免费视频网站vip账号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

石显是西汉历史上第一位惑君弄权的宦官。他官至中书令,品级不高,但作为内官可以经常陪伴在皇帝身边,借着宠幸乱政十余年。可以说是为后来东汉的宦官专政开了先河。

石显,字君房,关于他的出生时间,没有确切的资料显示。石显出身于山东望族,他少年时期因仗着家中势力横行霸道,被处以宫刑,送到宫中服役。石显初入皇宫时,行为非常检点,态度谦卑,小心从事。不过,宦官虽然低贱,但却无时无刻都处在统治者权力中心的边缘,这使他产生了改变地位的念头。于是,石显便在这些宦官之中开始寻找情投意合之人,很快就结识了被处宫刑与他同时进宫为宦的弘恭。弘恭比石显年长,自幼读览经书,熟知法律。他为人圆滑,精于阿谀奉迎、尔虞我诈之道。正是因为这一点,石显才非常敬重他。石显与弘恭,二人同命相怜,患难相扶,很决结为朋党。石显在弘恭身上学会了一套在宫中非常实用有效的处世之道。

当时的皇帝是汉宣帝,石显与弘恭苦心钻营,最终由普通宦官,爬到了中黄门的位置。中黄门常常与皇帝接触,有时还陪皇帝出游,充当侍官之职。因为常伴在皇帝身边,就连朝中大臣也不敢鄙视。没过多久,二人又晋升为中尚书职,负责掌管文书收出之事。此后,弘恭因熟悉法令和典章制度,再加上办事让汉宣帝很满意,就被任命为中书令。石显则升迁为仆射,职位仅次于中书令,成为了弘恭的得力助手。

公元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刘询驾崩,皇太子刘奭即位,史称汉元帝。刘奭性格懦弱,在还是太子的时候,汉宣帝刘询就对他日后继承大统怀有忧虑。刘询还曾预言∶乱我家者必太子也。为了避免社稷动乱,刘询在临终之前让史高、萧望之与周堪三位重臣辅佐刘奭。

汉元帝继位不久,他的柔弱性格很快就被弘恭、石显利用。他们二人很快就取得了元帝的欢心和宠信。此时的石显,已在宫中多年,不仅饱览宫廷政治,还熟知朝政典章,阴谋诡计这一项技能几乎是大成状态了。他试图击败铺佐皇帝的萧望之、周堪等重臣,以此左右皇帝。而萧、周二人作为刘询的托付之臣,自然对大汉十分中心,他们看不惯宦官用事,极力要限制宦官的权力。于是,以弘、石为首的中书势力,和以萧、周为首的朝臣势力,开始了明争暗斗。汉元帝对斗争的双方都不能做出明确决断,间接地促使双方矛盾愈演愈烈。

弘恭死后,石显作为二把手代替了弘恭的地位。此时,元帝因为患病,久居深宫调养身体,又迷上了歌舞音乐,开始对政事漠不关心。汉元帝以为石显久在宫中做事,又是宦官,是个可信之人。由此,石显得到了弄权的机会,一时之间,朝中事无小大,都由石显亲自决断。石显开始罗织罪名来陷害不尊重他的大臣。石显还借机扩展势力,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两个奸佞之臣结为朋党;单反投靠他的人,都给得到较高的官职。萧望之、周堪、刘向三人见皇帝不理政事,任用宦官,便起草奏章呈给皇帝,劝谏元帝罢中书宦官。

可元帝不听劝谏,而弘恭、石显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非常气恼,就要除掉他们。他们发现,在朝廷准备录用的人中,郑朋和华龙因品行不端,被正直的萧、周二人阻住官道,所以怀恨在心。石显拉拢郑、华二人,让他们诬告萧望之等人。汉元帝得到奏章后,就让石显核查,石显采用欺骗伎俩,使萧望之、周堪、刘向三人毫无戒心,道出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

然而,这坦率的看法却恰恰成为他们罪行的自供。于是,石显呈上了弹劾萧望之、周堪、刘向奏章,并在奏章中使用皇帝不易辨解的词语来骗取皇帝批准。结果,萧、周、刘三人被石显毫不费力地送进了监狱。后来,汉元帝召周堪、刘向上朝议事,才知他们押在狱中,元帝自知是受了石显的蒙骗,但皇帝马上反悔又有失尊严,只是把石显训斥一番,令人放三人出狱。可是,三人虽然出了监狱,但是都丢了官职,最后还是元帝召回朝廷,三人重新得以做官。这件事之后,朝廷正直大臣与宦官势力的斗争,进入了公开化阶段。

萧望之的儿子萧汲上书皇帝,为父亲申冤;刘向也上奏揭露弘恭、石显的不轨行为。这就引起了弘、石二人的恐,为了保住地位,他们设计要除掉萧望之这个心头之患。他们把之前让萧望之入狱的皇帝御批和萧望之与周堪、刘向弹劾外戚的供词当作法宝,指使廷尉部门请示逮捕萧望之的奏章,同时又以中书衙门名义诬谄萧望之对皇帝批准捕他下狱深为不满,还怂恿儿子上书攻击朝政。

汉元帝面对两个对立方面的奏章,一时拿不定主意。一天,元帝正阅完廷尉的奏章,石显借机凑到跟前。汉元帝指着奏章说∶“萧太傅刚直不屈.怎么能够甘心坐牢呢?”石显一听,就猜到皇帝已经相信萧望之有罪,只是犹豫不决。他立即进言,坚定皇帝的决心。于是,汉元帝糊里糊涂地批准了奏章。石显把皇帝的奏章交给使者,送往萧望之府中,同时又令执金吾率兵围住萧府。萧望之见到皇帝的诏书之后,不肯受辱,服毒自杀。萧望之死后,石显又罗织罪名,将刘向押入监狱,后因朝中大臣极力保谏,刘向才免遭一死,被贬为民。此时的石显已将中书衙门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并且在朝廷的其他要害部门也安插了亲信党羽。他利用皇帝的宠信,一方面对朝中反对他的大臣进行中伤陷害;一方面对朝廷重臣进行拉拢,以瓦解反对派的势力。

皇帝是石显的最大靠山,石显也明白皇帝对他的亲疏决定着他的命运。于是,石显玩弄了一个小把戏,使元帝对他坚信不移。一次,石显要出宫办事,临行之前奏请皇帝∶臣出宫办事,回来时宫门可能已经关闭,请陛下允许臣子说是奉诏出宫,令守门官吏开门。皇帝见他如此谨慎请示,自然应允。而石显故意等到深夜回宫,门吏闭门不开,石显就说有皇帝口谕。这件事被朝臣得知后,有人上奏章说石显借皇帝之名违反宫苑禁制。汉元帝看完奏章,把奏章递给石显看。石显跪在皇帝脚下,声泪俱下,卖了一番可怜。石显的一番话,说得元帝既产生了可怜之心,又坚信石显对他的忠心不二。

石显欺骗皇帝颇有一套,收买人心的伎俩也很高明。在萧望之死后,朝野上下多有议论,有人怀疑是石显从中捣鬼。为了消除人们对他的怀疑,石显采取了一种蒙惑人心的办法。当时有一位刚刚入朝为官的谏议大夫叫贡禹,此人学识渊博,高风亮节,深受朝野上下的尊敬。石显就打算利用他的盛名和威望,来为自己开脱。贡禹是山东人,石显先以老乡的名义派人到贡禹家中送礼致意之后,又亲自登门拜访。贡禹初入朝廷,对石显了解很少。接着,石显又极力举荐贡禹,使贡禹升迁很快,就这样,石显始终对贡禹恭敬相待,在公开场合大言其美,给人们以尊贤举能的印象。结果,人们对石显谋害萧望之的怀疑和议论很快就消除了。

石显还对一直反对他的周堪始终耿耿于怀,伺机将其除掉。周堪免官被元帝召回时,元帝本想任他做谏议大夫,因为石显的从中阻挠,才做了郎官。后来升为光禄勋,受到元帝的信用。这时,他引荐了张猛入朝为官,张猛被任为光禄大夫。他和张猛很快又被封为给事中之职,常常与皇帝研讨政务,这使石显大为不安。

公元前43年,气候异常,夏季寒冷,日青无光。石显以此为借口,说是周堪、张猛在朝中的权力过重而惹怒了上苍,劝谏元帝逐二人出朝。元帝听信,调周堪离京去任河东太守,张猛为槐里县令

周堪、张猛离朝不久,皇帝庙阙发生火灾,而后又出现日蚀,元帝质问石显∶为什么周堪、张猛出朝,天不复常,反而愈变愈异?石显无以对答,只好请求皇帝免罪。元帝又将周、张召回朝廷,令周堪领尚书事,张猛仍为给事中。

周堪根本控制不了以石显为首的宦官集团,而且一些政事奏章还得由石显传奏皇帝,气得周堪无计可施。不久,周堪因气得疾,愤然而死。张猛接着也被逼死在公车署。

一时间,公卿以下官吏,都慑于石显的淫威,敢怒而不敢言。在朝的大臣也不顾国事,开始争权夺利;地方官吏败坏法纪,欺压百姓。十年之间,西汉王朝日渐衰退。

公元前33年五月,汉元帝病亡。六月,成帝刘骜即位。石显虽然为拥立刘骜继位出过力,但新皇帝并不喜欢他。成帝将他提拔为长信中太仆,削夺了他执掌中书衙门的权柄。这时的石显,失去了靠山元帝,朝中大臣份份上书,揭露他的丑恶罪行。于是,石显被免官遣归故里,其同党均被免官降职。石显带着家人狼狈不堪地离开京城长安,在回归家乡的途中,他积忧而生病,拒绝饮食,结束了奸诈罪恶的一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