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竹林七贤上

世说竹林七贤(上)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郭建龙《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刘义庆《世说新语》,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木心《文学回忆录》。

中国历史上,说到最强男团,我认为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七人经常在云台山的竹林里,饮酒作乐,嗑药清谈,赋诗作词,成为中国文化特有的象征符号。竹林七贤,要颜值有颜值,要才华有才华,要富贵有富贵,要官职有官职,最强男团没毛病。

(竹林七贤,图片来自网络)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记载:“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中,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

竹林七贤站C位的,非嵇康、阮籍莫属,我们重点说一下他们。嵇康,字叔夜,“叔夜”的“叔”表示排行,“康”和“夜”是有关联的,来自《诗经》“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yòu]密”,歌颂周天子不敢贪图安乐,从早到晚忙于政务。嵇康反其道而行,不搞工作搞养生,搞文艺,加上嵇康生活的时代又是玄学盛行的时代,很多魏晋名士都是庄子的信徒,嵇康也不例外。魏晋名士喜欢清谈,企图让生活脱离低级趣味。陈寅恪魏在晋南北朝史讲演录第三篇中,曾谈到清谈误国,这个我们后面说。

嵇康颜值高,才华爆表,年纪轻轻(24岁)就写出《养生论》,到现在还是养生爱好者的床头书。嵇康非常喜欢音乐,经常随身携带一把琴,闲来无事,就在竹林下轻抚,吸引粉丝无数。

刘义庆《世说新语》第十四篇《容止》,说到嵇康的时候,是这么描述的: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即山涛)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我查了一下,魏晋南北朝一尺大概是24.2-29.6厘米之间,保守估算嵇康应该是1.8米-2米之间,哇塞!长腿加上风姿卓越,绝对的大帅哥啊。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想起易中天老师怼媒体的一句话:诸葛亮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不叫帅哥,难道叫“伟哥”啊。

从魏晋到三国,时局动荡,门阀政治占据主导地位,文人报国无门,竹林七贤与士族门阀多有联系,比如阮氏就是当时的世族大家。司马昭在夺权之前,考虑士族门阀以及竹林七贤的影响力,曾派亲信钟会去打探竹林七贤的看法,钟会先找到阮籍和嵇康。

钟会和阮籍喝酒,边喝边试探阮籍对当下时事的看法。阮籍号称千杯不倒,喝酒不醉,但是钟会一问话他就装醉,醉了就睡觉,一直睡到钟会自觉无趣离开为止。阮籍就是用这种不表态的方式,表达了对司马政权的不认同。

钟会没有办法,于是就去找嵇康,嵇康也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钟会一来,嵇康就到大树下打铁,钟会刚一想问话,嵇康抡起铁锤就砸铁,让钟会没机会发问。钟会最后无奈只好离开,嵇康临走之时还不忘讽刺一下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就因为这句话让钟会记恨在心,后来给嵇康穿了小鞋,小人还是不能随便得罪的。

嵇康始终与司马政权保持距离,还体现在一封信中,就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字巨源)也是竹林七贤之一,他选择做官这条道路,因为治理有方,政绩出色,颇受重用,官至三司,山涛虽然坚意辞让,反复上表辞官,无奈司马炎就是不准。后来,山涛推荐嵇康接替他的位置,嵇康不仅不感激山涛,还写了这封公开信,义正辞严地宣布和老友绝交。

信的开头,嵇康说“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这意思是我嵇康与你山涛不是很熟,有意拉开距离。其实,山涛和嵇康私下关系很好。山涛比嵇康大20岁左右,对嵇康这个忘年交一向是爱护有加。山涛为什么要推荐嵇康出来做官呢?因为山涛知道,嵇康再不合作,就会遭到司马家清除,他请嵇康出来接替自己做吏部郎中,可以让他躲过一劫。

那么,那嵇康为什么不愿意出来做官呢?个性固然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嵇康乃曹魏宗室的女婿,而司马氏以非法手段篡取了曹魏政权,于情于理嵇康都不会出来为司马政权服务。嵇康也肯定预见到,司马氏肯定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他干脆果断拒绝了山涛,以保留清白气节在人间。

对于山涛的好意,嵇康心里应该是感谢的,为了防止司马氏拿山涛出气,嵇康就写了这封绝交书,与山涛保持足够远的距离。嵇康心里明白,这不是绝交书,而是自己的绝命书,也是山涛的保命书。

在信的结尾,嵇康引用了很多庄子的理论,说朋友之间,应该成全彼此的本性:“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悢悢,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

直木不可以为轮,曲木不可以为桷[jué](方形的椽(chuán)子),嵇康说自己的志向只是养养生,读读《老》《庄》,教育好自己的一对儿女,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就心满意足了。

嵇康在信中说到:我就像一头野鹿,就算你喂它精饲料,佩戴金笼头,它也会挣脱绳索,向往茂密的树林和丰美的草原。(原文是: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飨以嘉肴,愈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嵇康这是在向生活诀别、向老友诀别,读之令人悲情立生。信的最后十二个字是“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在另一封绝交书《与吕长悌绝交书》结尾是:“从此别矣,临书恨恨”。(备注:吕巽[xùn],字长悌,曾任司马昭的长史。)

事实证明,嵇康的预感是对的,司马昭看嵇康拒绝入仕,后来干脆找个借口把嵇康杀了。嵇康下狱时不到40岁,有三千太学生请愿留他作老师,但还是被司马氏斩首,留下嵇康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从容赴死的场面。嵇康弹完《广陵散》之后说,“《广陵散》於今绝矣”。

嵇康临死前对儿子嵇绍说:“有山涛在,你就不会孤苦无依。”嵇绍长大,山涛全力保举他做官。朋友的信任和依赖,莫过于托孤。

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嵇康《养生论》,文章开篇写到: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嵇康的养生思想,经常与嵇康一起打铁的向秀曾写过《难嵇叔夜养生论》,肯定了“口思五味,目思五色”是“自然之理”“天地之情”,主张“开之自然,不得相外也”,认为必须“节之以礼”,“求之以事,不苟非义”,由此推及人的社会心理和欲求,如名利富贵等,从而强调合“自然”与“名教”为一。

针对向秀的问难,嵇康写作了《答向子期难养生论》,进一步提出了“养生有五难”,反驳了“行逾曾、闵,服膺仁义,动由中和”却“不荡喜怒、平神气,而欲却老延年”的人能够得以养生的观点,提出了具体养生途径:“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同为“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说认识嵇康二十多年,从没见他有过情绪波动,这样的心态确实有助于延年益寿。

木心先生特别推崇嵇康的诗:

“嵇康的诗,几乎可以说是中国唯一阳刚的诗,不同于李白、苏轼的豪放是做出来的架子,嵇康的这种阳刚是内在的、天生的。”

嵇康在送哥哥参军时,写了一首《赠秀才入军》,其中有几句特别有气势:

良马既闲,丽服有晖。

左揽繁弱,右接忘归。

风驰电逝,蹑景追飞。

凌厉中原,顾盼生姿。

说到嵇康,木心忍不住地眉飞色舞:“中国文学史,能够称兄道弟的,是嵇康。”木心将屈原、嵇康定义为他心目中的“艺术家”,亦即“仅次于上帝的人”。巧的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曾经将李后主比作基督般的人物。木心对嵇康却向往到了称兄道弟的程度,木心对拜伦也是称兄道弟的(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