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穿越类小说都爱做这样的假设:
如果我生活在明末,我会成为怎样人?
带着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我能不能力挽狂澜,或是另造山河?
但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没有穿越者,也无从验证这个假设。
即便是“疑似穿越者”的王莽同学,也同样被“位面之子”刘秀一顿胖揍。
所以,真实的明末就是一口吞噬人的漩涡。
顾炎武的一生,便是在这口漩涡中挣扎战斗,直至沧桑,直至老去,直至死亡……
他在晚年悼念亡妻的诗中说,“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尤有一人存”。
即便天下人都降了,他仍不降,他就是世间最后的“遗民”。
他告诉世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他所坚信的信念!
当我们走近顾炎武,会很容易发现他截然不同的三段人生:少年、壮年、中年。
少年意气反科举,壮年执剑反清军,中年执笔续道统。
顾炎武故居雕像一、少年心事当拏云
小顾炎武自一生下来便不平静,他被过继给了堂叔顾同吉。因堂叔早逝,由当时才16岁的养母王氏抚养。
王氏虽然年纪小,但性格刚烈,眼界不凡。
小顾炎武从小就被教导岳飞、文天祥的忠义节气。待到他十多岁时,就让他学看邸报,放眼天下,不当读死书的书呆子。
小顾炎武在王氏的抚养下,很快展现出学霸的天赋,14岁就成了当地的秀才。
他开始去杭州游学,但随着年龄渐成,他敏锐得发现天下即将大乱,而当时的士林读书人却仍旧沉陷于“心”与“性”的空谈中,没人关心实事。
晚年他对此仍旧深恶痛绝,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年轻的顾炎武已经拥有超越同仁的眼光,他还注意到科举制僵化腐朽,通过科举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其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于是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科举仕途。
少年心事当拏云,绝不与凡俗苟同。但这在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的古代,无疑是反叛而石破天惊之举。
何况他如此英才,没有人理解他。
从此顾炎武开启了他一生的孤独之旅!
厄运也随之降临。
首当其冲的竟是同族人的倾轧。族人见他无出头之日,便争着夺他家产,因为他是过继的。小小年纪的顾炎武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没有愤怒,只是默默忍受,与族人打家产官司。
但很快巨浪来了,那一年是崇祯十七年,也是公元年。
顾炎武一生的“八字”准则!二、壮年执剑战于野
谁说书生都是文弱?谁说书生便弱不禁风?
古有班超投笔从戎,今有顾炎武执剑沙场。
这一时期的他神秘莫测,清人不知其踪迹,后人也难觅其所为。
他上过战场,当过密探,下过监狱,还杀过人。你丝毫看不出他是位读书人,还是位14岁便中秀才的超级学霸。
末世浊流,滔滔吞卷,年还是来了。
那一年崇祯死了,清兵入关,并很快南下江南。
顺治随之颁布了“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汉族士绅群起反抗,顾炎武当时身在苏州,便亲身参与了苏州起义。结局是注定的,在强大的清军面前,起义军很快被镇压。他最好的朋友归庄意图自杀,但家中二老尚在,只得剃发为僧。
而当顾炎武回到昆山,清兵也随之到来,即便奋抵抗,也不过短短数日昆山城破,死难者多达4万。
他的生母在战斗中被断了一臂,落下终身残疾。两个弟弟被杀。
而他的养母更是一如既往的刚烈,就像她从小教导顾炎武以岳飞、文天祥的节气一样,她决心以身殉国。
就是这个女子,给顾炎武注入了爱国的精神传承。
她临死前依然不忘嘱咐顾炎武,你是明人,不是别的国家的臣子。还要让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这样她才能安息。
这是个平凡的女子,却有着伟大的人格。顾炎武也用他的一生,践行着养母的谆谆教诲。
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而顾炎武,终生不食清禄。
这便是他内心的承诺!
小顾炎武与嗣母,天真无邪!很快,隆武皇帝在福州成立了南明朝廷。顾炎武被授予兵部职方司主事,相当于现在的中校团长。
没有迹象表明,顾炎武接受了这一职位。只从他当时的诗句中推断,因为养母去世,他没能成行。
但顾炎武反清之志已坚,从此便开启了他长达近10年的密探生涯。
很快顾炎武便投靠了当时身在太湖的吴晹。吴晹是南明朝的兵部侍郎,在太湖有一支海军。且他们密切联络前明朝兵部给事中陈子龙,以及顾炎武的伯父成安府推官顾咸正,一起策动松江提督吴胜兆起义。
但吴胜兆也不知是不是名字没起好,被手下出卖,死了。
密谋败露,接着陈子龙死了,伯父顾咸正和两个儿子死了,太湖的吴晹也死了。所有打算抵抗的人都死了。顾炎武因行事隐秘,逃过一劫。
又一次反抗失败了。
但顾炎武心志坚毅,小时候便能放弃科举,如今更绝不做二臣,但有一口气在。
沙场战于野!此后数年他的行踪更为飘忽,数年间他究竟做过些什么?
当时没人知道,清朝政府也不知,后人更无从得知。只是从他的诗句中分析出,他每次出现的地方竟与南明军队的行进路线暗暗吻合。
《鹿鼎记》中就写到顾炎武被推举为天地会的军师。虽然小说虚构,但其中关于顾炎武的内容便是这一时期的写照。他风尘仆仆,往返各地联络反清力量,打算响应南明军队。
这一天终于来了。
年,大明亡国进入第十个年头,郑氏军队由海上大规模北上,兵锋直指南京城。
恰在此时,江南空虚。江苏的清军与陕西甘肃的清军大规模换防,江苏军队已经北上,而西北的清军还远在千里之外。
如此良机,只要南明军队由陆路北上响应,半壁江山指日可待。
可惜,就在顾炎武的焦急等待时,南明朝廷却仍在作死党争。直到第二年的夏天,权力斗争才告一段落,而彼时海上军队孤立无援,早已经败北了。
南明朝就这样落下了帷幕。
顾炎武悲痛欲绝,他知道汉人的江山恢复不了了。
他在悲愤中写下《精卫》诗,其中就写到“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此时的顾炎武已经四十多岁了,十多年的投笔从戎,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精卫填海三、中年执笔战于文
天下已不可挽回,为避免我华夏文明被野蛮民族摧毁,顾炎武在人生的中年,决心拾起早年被他丢掉的笔,来延续我华夏之道统。
一介书生,只身具秀才之名,却仍怀揣着一个知识分子对道统的信仰,对民族的责任。
这就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下的兴亡,跟每一个普通人息息相关。
在这之前,他做了个决定——剃发。
可能有人会疑问,你不是要坚持道统吗,为何又要剃发?
因为他决定游历天下,稽考各地时弊,以正文明之弊。相对于此来说,命都不算重要,何况于头发。
然而他没想到首先面临的竟又是亲人的背叛。
他得知一直追随他的仆人截住他与南明的通信,意欲告发。
这时的顾炎武展现了他果敢的一面:杀!这是他十多年军事生涯所培养出来的,与一般文人不同的素养。
但他终究没走脱,被他的妻舅叶方恒派人给抓了。
原来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然就是叶方恒。他导演这出便是欲害顾炎武,而目的竟然是想吞他家产。
真是卑鄙无耻,令人作呕!
顾炎武被抓下狱,可终究死无对证,被他朋友营救了出来。
以为叶方恒这就放弃了?一计不成,再生一计。
当顾炎武回到家时,家里早已被洗劫一空。很快他又遭到叶方恒派去的刺客刺杀,身受重伤。
叶方恒为何敢如此肆无忌惮?
因为早年顾炎武从事秘密活动,他不敢动手。而今南明已亡,他也考上了清朝的进士,顾炎武却只是前朝的秀才,他自然敢肆无忌惮。
而顾炎武怎么做的?
他无暇与叶方恒争斗,他的眼光早已超出这个时代,他看到华夏文明的危机,他一心只在传承道统上。头发不在乎,命也不重要。
他卖掉了家产,离开家乡,从此开启了他的大儒之路!
顾炎武故居顾炎武首先来到山东即墨的康城书院。
这是中国的第一座私人书院,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由东汉末年大儒郑玄所建,意欲于末世中,传承华夏道统于一隅。
他在这里写下过一首诗《不其山》,其中有句“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此正是他此刻心境的写照。黄巾之乱下,郑玄无处容身;而今天下虽大,却仿佛找不到片瓦之地可容得他顾炎武了。
亡国之人,心无所依。
终于,他在如海的学问中,领悟出了可以让他心安,坚定他信念的道路。
中华文明第一次在思想上分辨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日知录》)
统治者一姓的迭变,只是亡国。但当野蛮人入侵,使华夏人同样退化成野蛮,这便是亡天下。
也就是说,这个“天下”,便是指华夏文明,是千年道统。
那面对此景,文明该怎么做呢?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同上)
传统一家一姓的迭变,是皇帝与大臣关心的事,但文明道统的兴亡,就是一个普通人都有责任来维护。
年后,梁启超先生读到此,心潮澎湃,便将其归纳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此,这八个字便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汇入中华民族思想长河之中。
而顾炎武的思想还远不止于此。
他之所以被后世称为清代“朴学”的开山鼻祖,因为他的思想领先那个时代两百年。
他提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的思想。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藏富于民。主张欲使天下安定,必先注重社会风气;而要扭转社会风气,则要使人民富裕。
此外,他甚至开始怀疑君权,质疑一家一姓的集权。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日知录》)
厉害啊!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17世纪的思想家的洞察,要知道彼时的西方英国才刚刚起步,海上马车夫仍在驰骋纵横。
除此之外,顾炎武还在经学、史学、地理学、音韵学、金石学等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
他开创了经世致用,朴实归纳的治学方法,结束了晚明时的空谈,开启清代朴学之风,为一代之鼻祖。
顾炎武的一生,天下九州去了七州,四次拜谒朱元璋孝陵,最后他来到了山西。在这里,他度过了自己的最后人生。
他到死都没能回到家乡,他的妻子在老家孤独离世。
顾炎武心中悲痛莫名,他一连给妻子写下五首《悼亡妻》,其中一首如下:
贞姑马鬣在江村,送汝黄泉六岁孙。地下相烦告公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好一个“遗民尤有一人存”,既是在送别妻子,也是在告慰先祖,更是他一生的总结。
顾炎武死了,并不如何震惊当世。
他只是一介平民,前明秀才。没有大功名,没有拜名师,清清白白一个人。
他前半生执剑,后半生执笔;
前半生以入世救国,后半生以出世存道;
救国则以密探战沙场;出世则以思想照千秋。
后记:
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岌岌可危。汉族大臣们在顾炎武的思想中找到了共鸣,纷纷上书道光皇帝,要求国家公祭顾炎武,不允。
于是大臣自行筹措,将顾炎武当年在北京报国寺内的住所修缮,改为“顾炎武祠”。
清宣统元年,公元年,顾炎武灵位入文庙,成为中国历史上七十二大儒之一,接受国家公祭。
以上。
参考文献:
《清史稿顾炎武传》
《顾炎武年谱》周可真著
纪录片《大儒顾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