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武林人物志意拳传人杨振杰第五章洛

白癜风能遗传吗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62246.html

那次比赛,报名的运动员有近百人,但是看到《比赛规则》后大部分弃权。留下来仅二十来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省内知名的散打冠军,而在这次比赛中,原来的冠军们都是速战速败,败下阵来,还如做梦一般。

插画:胡盈智

杨振杰心事重重地一路步行,刚走到公交车站,准备乘车回家,一个小伙子骑着自行车到了他跟前停了下来,说:“振杰,我爸说了,让你明天早上过来,就在厂对面小学运动场,他在那儿带学生教拳。”说完调转车头就走了,杨振杰先是一怔,然后才看出来者是杨绍庚的儿子,连说:“谢谢!谢谢!”心里顿时热乎乎的。

次日一大早,杨振杰骑上自行车从老城出发一路向西,行了还不到一半路程,自行车链子却突然断了。大清早,修自行车的都还没出摊儿,只好推着车子返回。第二天早上,他天不亮就起床,一身短打,一路跑步而去。跑了十几公里,到了现场浑身汗津津的,说了声:“杨老师好!我来了。昨天早上……”

杨绍庚没接他的话,看看他,叫过一个小伙子:“贵斌,去取拳套来,你和他抢抢。”抢抢,就是打打或比试的意思。那个叫梁贵斌的小伙子应了声“好”,就大步流星走了,不一会儿带两副拳套转来,把一副交给杨振杰戴上,一副自己戴上。现场共有六七个人,见他俩要开打,就停止练功,围了上去。

梁贵斌当时二十四五岁,身高1.8米以上,形象伟岸、壮实,显然是杨绍庚的高足;杨振杰个头1.7米,体重60公斤出头,外形悬殊显而易见。打了1分多钟吧,互有重击,未见胜负,杨绍庚即摆手示停。杨绍庚是大家,其他人均是里手,他们都看出了杨振杰的非同寻常之处。

可以推测,梁贵斌是全力为之的——他需要显示意拳的高超功夫同时也为了老师的面子,但他与杨振杰算是打了个平手。在与杨振杰交手过程中,他真切地感受到杨振杰扎实的武术功底和对实战技术的熟练掌握和使用,他边脱拳套边点了几下头,以示对杨振杰的认可。杨绍庚向在场的几位徒弟介绍了杨振杰,又分别介绍那四位来自洛阳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和郑州的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杨振杰暗自惊讶:“这几个学武的,怎么都来自名牌大学呀!”

杨绍庚当众对杨振杰说:“以后,你随时可以到我家里来——今天下午就来吧。”杨绍庚虽话语平和,但是杨振杰已经感觉到杨绍庚已经视他为可塑之才,决定收他为徒了。他暗自庆幸。

杨振杰跑步回老城,一路上心情激荡脚下生风。他高兴啊,老师要给他“开小灶哩!”再说,上来就开打,直截了当,痛快淋漓——武术嘛,他就爱这样呢!

下午,他早早出发去了杨绍庚住处,估计午休时过,才敲门而入。杨绍庚开门见山,先示范了意拳的几个站桩动作,就把他带到家里的阳台上,说:“你就这样在这儿练站桩。”又交代了站桩要领,说罢,关上阳台门就到客厅去了。

杨振杰自幼站桩练功,对站桩有兴趣、有心得。他具有触类旁通的悟性,意拳桩法与其他武术门类有别,但他很快就进入了状态。他在阳台上屏息站桩,杨绍庚在客厅饮茶看书,屋里静悄悄的。过了数十分钟时间,杨绍庚到了阳台上,看杨振杰专心致志,以极其平和的语气提示道:“放松一点儿,要尽量放松。”说完,关上阳台门又回到客厅。杨振杰继续站桩。

杨绍庚是一个做事精细、沉默寡语、喜怒不形于色的人。那天下午,他家里又来了一位棋友,三道茶后,两人对弈。期间,杨绍庚又到过阳台一次,还是那句话:“放松一点儿,要尽量放松。”说完,返身又去下棋去了。将近6点,杨绍庚来到阳台,说:“小杰,你可以回去了。”

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杨振杰大部分的休息日的下午就是这样度过的。重要的变化是,在后半段的时间,杨老师不再到阳台上指点纠正,任由他一个人在阳台上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之后发令:“小杰,你可以回去了。”

杨振杰对于老师传授的意拳技击桩如撕绵桩、抱树桩、勾挂桩、推按桩以及辅助性的降龙桩、伏虎桩、独立桩、雀难飞桩的要领已经掌握,他清楚老师不去纠正就是肯定。老师还辅导他进行了试力、摩擦步等训练。他暗自得意,同时也暗自惊叹老师在陪同他站桩时表现出的耐性、定力。他这样享受“吃小灶”的待遇,师兄弟们则认为是师父对他的“私传密授”。他期待着某一时刻的到来。他感觉自己明显的变化,却是上班的时候,一接触到那台大型摇臂钻,就联系到撕绵、抱树、勾挂、推按、降龙桩、伏虎等意拳桩法,时不时就有了动作,如痴如迷。工友们不知其故,只认为他是个敬业爱岗的典型。只有开航车的一个好友知道底细,称他是“拳痴”,经常善意地提醒:“小杰,安全第一啊!”。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几年。杨绍庚要求杨振杰,每次到他家训练前,都要写出一篇训练日记交给他,主要是每天训练的内容和体会。杨振杰记忆中,这样的日记至少交了百篇以上,把训练中的体会、感受及时向老师进行汇报。至于意拳这些训练与实战到底有多少直接关系,他还是懵懵懂懂的在“意会”着。

年三四月份,河南省第四届武术大赛在洛阳举行。关于这次大赛,《洛阳体育志》记载的是“推手、散打比赛”。杨振杰作为参加者清楚地记得,其中一项是“擂台赛”。“擂台赛”基本规则是不带护具、一方被打倒1次或被打出圈1次即被判负,另一方为胜方。杨振杰参加的是“擂台赛”。

那场赛事,在西工体育场篮球馆进行,参赛运动员不分级别,实行双循环淘汰制。所谓的“赛台”,就是用石膏粉在地下画一个圈儿而已。当时所谓的正规比赛,和现在相比实在很不正规。杨绍庚特意带领梁贵斌、杨振杰参加。梁贵斌还报名参加了散打项目,失利。在擂台赛时,杨振杰和梁贵斌分在一个组,预赛阶段,两人打得都很精彩,同时进入半决赛。这俩人交手,也是观众最看好的一战。

上台前,杨绍庚叫过杨振杰,悄声说:“小杰,你和小宝(梁贵斌乳名)碰上了,他大你三四岁,你别争了。”俩人上台后,裁判发令:“开始!”师兄弟俩却一边摆出一副打的架势,一边叽叽咕咕说个不停,谁也不忍心下狠手。裁判不知其故,只认为是过分消极,连续大喊“进攻!进攻啊!”现场观众数千人,嘘声一片,很多人愤怒叫喊:“打!打!打!”杨振杰见势不妙,说:“小宝,你发一下力!”梁贵斌朝着杨振杰胸部猛力一掌,杨振杰借势后跳一步出圈。裁判一声哨响,宣布结束。观众报以一片倒掌夹杂着嘘声。第二天,杨振杰参加争夺第三、第四名决赛,只用十几秒时间,一拳就把对方打倒,获得第三名。梁贵斌则因对方弃权获得第一名。

这样的“擂台赛”,实际上是和实战没有实质性区别的生死战,如同古典小说上写的校场比武,只是不立“生死状”而已。两人一交手,胜负己定。对运动员无保护措施,也无观赏性,不符合现代体育的竞技精神。据杨振杰回忆,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次“摸索”意义的“擂台赛”。这样的比赛,对运动员的心理压力是巨大的。那次比赛,报名的运动员有近百人,但是看到《比赛规则》后大部分弃权。留下来仅二十来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省内知名的散打健将,而在这次比赛中,原来获得过冠军、亚军的健将们大都是速战速败,如同做梦一般。预赛中,杨振杰遇到一个对手,上台后,解说员慷慨激昂地介绍他:“这是一位获得过省内两次冠军的……”名字还没报出来,那位运动员已经被打倒在地。

这是中国武术界“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中,发生在洛阳的一个历史故事。

这是杨振杰第一次参加武术大赛,且一鸣惊人,在他所在洛阳建筑机械厂引起巨大轰动。这个厂以生产压路机闻名全国,有的工友们称他是“我们厂的压路机”;他在厂武装民兵高炮连担任三炮手,工友们又给他起了别名“三炮手”。建筑机械厂也为此感到荣耀,特别批准杨振杰全脱产、费用全报销进修,因此他获得了大专学历。也为他以后身份的转变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杨振杰、梁贵斌参加这次大赛取得的成绩,使意拳在洛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杨绍庚作为洛阳意拳的“祖师爷”,对于这场赛事的结果是暗自得意的。而在此之前两年,他的一个得意弟子曾在一次大赛中惨败,使意拳在洛阳武术界声誉严重受损。但这次实战,他不仅看到了杨振杰的进步,也使他萌生了给杨振杰创造更多长见识、开眼界和实战锻炼机会的念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