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全才
蒋先云年出生于湖南新田,其兄蒋先烈早年曾追随孙文革命,是同盟会成员,年在反袁时就义于武汉。而蒋先云15岁时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在那里也渐渐成长为了一位进步青年。
蒋先云较早就展现出了自己强大的领导能力,他曾多次和李立三等同志组织罢课、罢工,被视为进步青年中的领军人物。
年,蒋先云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黄埔军衔,时人无不对其格外注目。同样出身黄埔一期的宋希濂后来回忆,当时蒋先云在黄埔,从入学考试到毕业考试,每次都为第一,就好比连中三元摘得状元一样风光,蒋校长因此对其格外重视,将其视为自己最得意的弟子。
蒋先云在校期间,与陈赓、贺衷寒一起被称为“黄埔三杰”,蒋先云即为黄埔三杰之首。这三人各有特长,当时有顺口溜:“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
当年黄埔军校分为左右两派,孙文学会为右派,青年军人联合会为左派,胡宗南、贺衷寒为前者中的代表人物,蒋先云、陈赓为后者中的代表人物,这两派之间的斗争非常激烈,时常争吵,甚至互动拳脚。
蒋先云任青年军人联合会主席期间,先后在《中国军人》上发表了8篇文章,以酣畅淋漓的文风,一针见血的观点,影响了无数黄埔学生(如徐向前和左权),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员为此迅速从2千发展为2万,扩大了10倍,蒋先云也因此成了黄埔军校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北伐期间,革命军所发布之文告,也多出自蒋先云之手。
而在两次东征陈炯明、平定商团叛乱等战役中,蒋先云总是奋勇向前,不畏牺牲,多次率领敢死队冲锋陷阵。北伐战争期间,蒋先云已是北伐军总司令部的机要秘书,挂陆军少将衔。
英年牺牲
26年中山舰事件后,左右矛盾日益尖锐,各人纷纷站队,分裂似乎已是在所难免。蒋对蒋先云许以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的职位,希望他能站在自己这一边,但蒋先云不为所动,毅然离开了蒋去了武汉。要知道第一军第一师可是蒋嫡系中的嫡系。
但是,当时很多人还是怀疑蒋先云的忠诚度,张同志曾说过:要是小蒋不投老蒋,自己就不姓张。而另一边,蒋也没有放弃蒋先云,为了争取他回来,蒋精心使出离间计,专门在报纸上刊登了两人的合影,以示二人关系之紧密和挽回之决心。
而为了证明自己革命的决心,蒋先云4月15日(4·12后3天)公开发表讨蒋演说,斥蒋为“昔日校长,今日校贼”,彻底与之决裂。
不久后,武汉政府发起第二次北伐,蒋先云率部攻至河南临颍,在于奉军张学良部的作战中,蒋先云三次负伤,但三仆三起,最后血流不止,壮烈牺牲,时年25岁。死后,他被武汉政府追赠为中将。
蒋先云之死,撼动一时,当时武汉政府在武昌专门为他举办了盛大的追悼仪式,社会各界要员前来追悼者不下6万人,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名望之高。若他不死,那真的是前途不可限量。
相关回忆
开国元帅徐向前晚年回忆起自己的黄埔岁月时,曾专门提到了蒋先云,他仍记得蒋先云晚上在灯下看书的样子和滔滔不绝的样子。徐帅说自己当时常和蒋先云交谈,并称蒋先云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是“青年军人的模范”。
郭沫若早年间在北伐军总政治部任职时,也和蒋先云相交颇深,他晚年回忆往事时自认自己比不上蒋先云。
廖仲恺称蒋先云是“最为可造之才”,是“黄埔奇才”,而蒋先云的同学们后来回忆起他,常说他就如同恒星一般耀眼,是“人中龙凤”。
蒋介石对他的评价更是高,他说:“将来革命成功了,自己要解甲归田,能指挥黄埔那些龙虎之士的只有蒋先云。”这句话,简直是把蒋先云当成接班来看待了,但是无奈蒋先云就是不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