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小黄车创始人戴威“出局”的消息终于在今天尘埃落定。
官宣,为简化办公流程,提升工作效率,ofo小黄车中国区运营主体法人已正式由戴威变更为另一位前5号员工,陈正江。
虽然小黄车官方称这并不代表戴威“让位”,但近一年的小黄车和戴威,确实已将路人好感消耗殆尽。挪用用户押金、企业裁员、人去楼空,还有摆在大家眼前的单车质量问题,戴威似乎已经抵挡不住来自投资方、用户、媒体的压力。
这位北大出身的创业者,曾走在“共享经济”浪潮的最前端,如今却难以守住自己亲手创造的ofo。他始终难以放手,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摩拜创始人胡玮炜的全身而退。
戴威走过这些弯路之后,他的终点会和胡玮炜一样吗?
——小志说?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本文转载自“Top人物”
ID:toprenwu
戴威出局?很遗憾,但这可能是必然的。
7月8日,ofo小黄车宣布停止中东地区及以色列的运营业务。这一地区的业务只开展了不到半年。
随后,大规模的海外撤退,陆续上演。7月10日,有澳大利亚媒体称,ofo将在60天内结束澳大利亚的运营业务;18号,德国媒体报道,ofo将在未来几周退出德国市场;19日,《华尔街日报》又传出消息,ofo将关闭美国部分城市业务。
转变过于突然。就在一年前,ofo创始人兼CEO戴威力排众议进军海外市场,为的是比竞争对手更快,让后来者无法进入。目前来看,这个共享单车在国内的竞争手段,在海外战场水土不服。
比这更致命的,是ofo在国内的危机。
去年11月,有媒体发文称,ofo资金告紧,已经开始挪用用户押金填补缺口,挪用总金额高达数十亿元,自行车厂以及公关公司等供应商的付款也均已暂停。
“每次负面新闻后,ofo的押金量就会掉一截,到最近已经影响不大,掉无可掉了。”据ofo内部员工透露。
裁员也随之持续进行。ofo联合创始人于信曾公开承认,5月中,ofo裁员目标是从1.2万人降到人,大量运维师傅被“优化”,而总部裁员人。
不利消息接二连三,一切直指问题核心:小黄车,还有钱吗?
01
最后的抵抗
炮弹可能所剩不多,据《财新》报道,到今年5月,ofo单月成本2.5亿元,而账面的可用金额已经不超过5亿元。
这意味着,七、八月份将是一个关键节点。如果不能赶紧造血,或拿到新资金——继3月的“E2-1轮”融资后,原本ofo对36氪称很快会到来的“E2-2轮”融资,至今没有落定——ofo已快弹尽粮绝。
这不在戴威的经验范畴内。
他一直在局中游刃有余。年,戴威生于安徽宣城,父亲曾是中国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年,高考前夕,戴威户口被迁到北京,在“高考移民"加60分的基础上,进了北京大学。
戴威一贯擅于扮演掌控者。小学是班长,念了北大,也“大权在握”——从学院组织部长,“升任”校学生会主席。
后来,即便他创办的共享单车ofo陷入困局,戴威也形同反抗招降的斗士。
“如果你们不想战斗到底,现在就可以离开公司”,5月中旬,在一次百人动员大会上,戴威情绪激动。ofo要保持独立,他不想让步。
▲戴威骑小黄车
“创业对他来讲,只是一个过程,他是主导者,他应该主导这个过程,而不是做个傀儡。”ofo员工这样形容戴威。
不过,这一次,谈判桌的另一端,ofo的投资人滴滴和阿里,也表现出了和他同样坚决的意志:要钱可以,但创始团队——包括戴威——必须出局。
年9月22日,ofo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