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之之一的《水浒传》可谓是家喻户晓了,但有另一本书,号称“丧心病狂”版的《水浒传》,相信很多人都不太熟悉,它就是《荡寇志》,此书是清代小说家俞万春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从其文本上看,是完全反《水浒传》的《水浒传》续书。那么这本书为何会被成为“丧心病狂”呢?
《荡寇志》一书是金圣叹版《水浒传》的续写,我们都知道,金圣叹因为痛恨宋江招安,认为梁山应当继续造反,因此腰斩了《水浒传》,止步到七十一回便作罢,书中写到“卢俊义惊噩梦”就结束了。当时,卢俊义做了个梦,梦见嵇康拿着长弓要把人纷纷处决,众好汉纷纷求情,但嵇康说了这么一句话:“万死枉贼!你等造下弥天大罪,朝廷屡次前来收捕,你等公然拒杀无数官军!今日却来摇尾乞怜,希图逃脱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们时,后日再何法去治天下?”而卢俊义梦醒之后,看到面前不知道从哪飞来一块印有“天下太平”四个字的牌匾,所有故事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但梁山好汉的最终归宿却没有说明。而在金圣叹眼里,梁山的故事在聚义之后就结束了,不要再想着什么招安之类的,也不要再想什么南征北战,这样的结局,也让梁山众人和朝廷都保全了颜面。
而《荡寇志》就是接着卢俊义噩梦惊醒接着写的,第一章就说卢俊义并没有看见“天下太平”的牌匾,看到的却是忠义堂熊熊燃起的大火,这火连公孙胜施法都浇不灭,直接把忠义堂和杏黄旗烧成了飞灰。这时宋江不爽了,就问守夜人是怎么回事,守夜人说看见了嵇康,然后就起火了,宋江自然不信,便把这三十二名守夜人全部血祭了。就这样,《荡寇志》一开篇就告诉读者,这位惨无人道的宋江,和我们在《水浒传》中看到的宋江完全是两个人。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本《荡寇志》中的梁山好汉已成了反派角色,整本书都是站在梁山好汉的对立面来写的,完全颠覆了二百余年以来人们对《水浒传》的认识,在作者俞万春的笔下,梁山好汉的结局可谓是一个比一个憋屈、惨烈,将几乎都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被一一被克死,梁山好汉们的绝技,在雷部神将面前不堪一击。此等结局,最终归结了金圣叹所设计的“恶梦”,难怪被很多人认为是“丧心病狂”,《荡寇志》后来也被批判为格调低俗的反动小说,俞万春也因此被划入了反动文人之列。
既然要把梁山好汉收拾干净,自然得有能人异士去对付他们,梁山既然是妖星下凡,因此俞万春就设计了三十六雷将与十八散仙下凡来对抗这些妖星,而书中的赵佶也不再昏庸,开始知人善任,摒除坏习惯,再加上已经彻底沦为贼寇的梁山众人不断的使昏招,他们在书中已然在俞万春无尽的丑化下,最终梁山将全部牺牲。
比如书中写到,梁山第一神射手“小李广花荣”以百发百中扬名,而朝廷当中却有一位叫陈丽卿的女射手,面对此人,花荣毫无准头,竟被她无情射杀;打虎英雄武松,以惊人的爆发力而扬名,在《荡寇志》中却被朝廷的三员猛将,以车轮战的方式活活累死,屈辱而亡;再比如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被张叔夜的两个儿子消耗得不成人样,最终走火入魔,心力交瘁而死;道法高深的公孙胜,被陈希真处处克制,最后还被躲了魂魄生擒;还有神医安道全得瘟疫而死,宋江被凌迟处死,吴用被“女诸葛”刘慧娘克死,日行八百里的戴宗被朝廷日行一千二百里的人擒拿,五虎将更是死的不明不白。
可以说俞万春所写的《荡寇志》,把金圣叹所描述的“恶梦”写成了一幅鬼哭狼嚎的黑色惨局,梁山好汉个个如妖魔般无耻与低能,读之令人心中郁闷而又无从发泄,读过一遍真的不堪再读第二遍。然而,如果我们从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中仔细分析其创作意图,认真剖析梁山好汉的所作所为,却又无法反击俞万春的“反动创作思想”,不得不承认俞万春是一个非常合格的水浒迷,他似乎真的读懂了《水浒传》,甚至比金圣叹还理解得更深刻。为什么这么讲呢?
这就要从俞万春本人说起了,他早年丧母,长年居住在父亲任所,参与过对人民武装反抗的镇压行动,平定了道光年间的两次瑶民民变,因此余万春非常反感梁山这种“乱民”造反的行为,尤其认为这伙人不该被招安,而应当被眼里征讨,依照国家法度予以严惩。而我们都知道,金圣叹背离了施耐庵的创作思想,把杀人放火、劫道越货,以及开黑店、欺行霸市、鸡鸣狗盗的人物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褒扬,而对于金圣叹所褒扬的梁山好汉,俞万春摆明了是反对的,他是要“提明真事,破他伪言”,也就是说要把施耐庵把盗贼写成英雄好汉这样的曲笔深意破解出来,还梁山好汉一个本来面目。
其实在《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所作所为施耐庵是秉笔直书的,比如李逵斧劈四岁的小衙内,李俊、孙二娘开黑店杀人卖人肉馒头,穆弘、张横、张顺等人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等等,都被施耐庵巧妙的写成好汉作为。然而,施耐庵的宗旨本就是揭露“乱自上作”的乱象,虽让梁山好汉造反,却只是反贪官不反皇帝,矛头直指腐朽的朝廷奸臣以及腐败的官府,梁山好汉的很多行为就是与官府作对,或者说是造“横行于朝野的官场黑势力”之反,这样一来,即便是梁山好汉采取了以暴抗暴,以黑制黑的极端方式,但因为是弱势群体,而赢得了广泛的同情与赞赏。而俞万春却连反贪官都容忍不了,用如此下作的手段强行推翻《水浒传》,这番境界,比《水浒传》可谓是相去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