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读已见书,不知魏晋
余嘉锡(),祖籍湖南常德,生于河南商丘。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清末举人,初任吏部文选司主事。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治目录学。年兼任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并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年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著作有《四库提要辩证》《日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论学杂著》等。
余嘉锡14岁时读刘基《郁离子》,非常喜爱,即仿效其体例著述数万字余嘉锡17岁时读《四库全书提要》,日夜不休遇有疑难问题,随时就所藏书籍予以考证,并抄录于书页上端同年他看到张之洞《书目答问》,读之不厌。遇有疑难,即翻家中藏书分别考证,将有关文字写在《四库全书提要》书页上,一年后遂录为一册,其后五十余年岁月,写完《四库全书提要辨证》册。
余嘉锡讲课从不印讲义,仅带一本书,上面写有提示和纲目。讲课时口若悬河,举例鲜明,但面无笑容,目不斜视,同学们称他“黄河清”,据大家反映,谁若在课堂上不专心听讲、赶记笔记,则课后在图书馆翻上两三天书,也得不到一堂课所获的教益。
抗战时期余嘉锡不愿在北大教书,针对学生选修日文,他就在课堂上写下“汉儿竟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余嘉锡开《世说新语》研究课,学生争相选读之,连史学系、教育系师生也来旁听,窗户外面都站满了人。北平沦陷时,余嘉锡针对汉奸横行,写成《宋江三十六人考实》《杨家将故事考信录》,刊于《辅仁学志》。
余嘉锡在辅仁大学讲课,据说只发过一次脾气,上目录学课时,有个学生在后面讲小话,他说:“我讲这门目录学课,不但你不配讲我不好,就是当代任何国学大师也不敢批评我讲得不好。余嘉锡解答学生疑难,能立刻指出其可看哪部书,甚至还能告明页数他对学生极客气,考试时成绩再差的也可得D(及格):但全班同学的成绩都差不多,要想得C(良好)都很难。
余嘉锡每读一史书,必小心玩其辞意,平情察其是非,搜集证据推敲事实,而后笔之于书,读书每有所得,即随时修改,密行细字,册之上下四周皆满,朱墨淋,不可辨识,则别易一稿,如此三十年,积稿二十余册。年日军侵占北平,余嘉锡恐《四库全书提要辨证》亡铁,先取史、子两部分写完两百余篇文稿,排印数百部作为副本。年他即以此书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余嘉锡以为《全唐诗》是官修之书,若要查李贺的诗,不如去翻阅《艺文类聚》等著作,他还认为,学生初学诗歌不宜即学李贺,称“宣从杜工部入手”。余嘉锡读书五千余部,自题书房名“读已见书斋”。抗战时因愤日军残暴。改题为“不知魏晋堂”:盖因系湖南常德人,其著述自题籍贯为“武陵”,乃以陶潜《桃花源记》自比。
年余嘉锡夫人陈福彩竟以39岁猝逝。他遭切肤之痛,亲墓表,称夫人“清闲贞静,出于天生,以接人,仁能及物。鞠躬尽瘁,十有九年,存孤健绝,功在宗祀。生叹薄枯,殁有遗恨”,情辞悱恻缠绵,衷怀眷恋,且誓不再娶,鳏居近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