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人物志 >> 人物志名言 >> 相术的由来

相术的由来

上篇5分钟星座速成谈了星座,比起东方玄学来说,星座的逻辑过于简单,简单的东西在传播上有优势。

像西方神学和东方神学,西方宗教大部分都是一神或者基督教的三一神,而东方神学不是“位列仙班”就是“东方极乐世界”,神的数量很多。一神论的攻击性更强,多神论包容性更强。

这篇文章并非教人成为算命先生,而是言简意赅地将相术给大家讲一下。

相术从何而来

相术的本源,离不开《易经》。《易经》在术数界的地位就是《导论》,是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五经”之首。《易经》虽然复杂,但是孔子对《易经》做了非常深刻的研习,写出了《易传》。《易传》就非常好懂了,里面一共有十篇内容,被称为“十翼”。

年前,中国的读书人都需要熟读这些书目,现代人也可以读读。《易传》的内容中正平和,也没有离经叛道的地方,是一门哲学。

《易经》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

理、象、数

理象数是将所有一切事物抽象成三个维度。理就是道理,象就是现象,数就是数据。往大的说:双十一活动,理就是移动电商的高速发展,象就是大家都用手机购物的热情,数就是各种数据。往小的说,下楼摔一跤,理就是你不看路,象就是摔了一嘴泥,数就是砸地上多少牛的力。

《易经》里讨论的大部分东西都是宇宙运行的规律,与迷信没有丝毫关系。儒家学说里的糟粕不在于其信鬼信神,而在于其严格的阶级制度和对Freedom的变态禁锢。

在中国古代,相术希望给自己找个合法性的外套,自然就搭上了《易经》。特别是《易经》的理象数逻辑,貌似是给玄学们量身定制而成。就这样,相术都叫自己为周易预测或则说易数。可你翻遍《易经》,也找不到任何关于相术风水堪舆的内容。

相术的发展

相术就这样来到的世界上,而且不断被古代无聊的文人们进行完善。古代世界是非常无聊的,大部分人的活动区域不会超过公里,能接触到的人和信息也非常有限。

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算命术就这样被发展出来了,包含八字算命、四柱预测、六柱预测、紫微斗数、面相手相、八卦六爻、奇门遁甲、地理风水等等。

这些算命术里大部分内容狗屁不通,因为这些理论的创作者大部分学历和知识水平都不高。学历高的早就入朝为官,哪会去搞算命呢?上九流算命的沾不上,中九流里还是一流举人二流医三流风水四流批,五流丹青六流相。

这些理论可以流传下来要感谢这些人还能写几个字,然后画一些插图,所以被印刷成畅销书给那些无法远足的读书人打发时间。

因此算命术的发明者都有点先天不足,狗肉丸子上不上席面。

而相术作为算命术的分支,有几个比较关键的发展阶段:

五代十国时期:麻衣相法;南唐时期:玉管照神局;宋朝:水镜集、神相铁关刀、水波洞中记;金朝:人伦大统赋;明:太清神鉴、柳庄相法;清:冰鉴;

这里面的内容都是神神叨叨,就像《水波洞中记》,里面是这样写的:

遇之于相,始之钟吕之太白山石室中,有逸人陈仲文传之三卿张仲远,余因得之而不敢隐,故传于世。

大意就是在太白山某个石室中得到的内容,被我得到了不敢秘而不宣,只好流传于世。

唐家三少都不敢这样写。

其余的书大部分都是一些歌诀和口诀,你要通过逻辑分析一下,读相术的人大部分都是算命先生,这些人可能字都认不全。将书写成口诀,更容易流传于世。

比如说《神相铁关刀》里面就有歌诀:

何知此人遭雷击?掌上雷宫便端的,震位乌鹊及青筋,古颧云暗定为则。

我只知道乱发誓,容易遭雷击。

对比起这些粗鄙的文辞,最为出名的相术作品应该就是曾国藩的《冰鉴》了。

曾文公的《冰鉴》

曾国藩应该是整个相术界难得一见的扛把子,邵雍的名气虽大,《皇极经世》也很厉害,但他毕竟不像曾国藩一样是科举取士,高中三甲第四十二名。曾国藩可是标标准准的读书人,最后位极人臣,封侯拜相的大咖。

所以曾国藩的《冰鉴》,是相术的巅峰之作,也是我要在文章重点谈论的内容。

现在学术界的认识是,《冰鉴》还很难确定是曾国藩的作品,也有可能是某人假借曾国藩的名声所做,因为曾国藩有善用人的美誉。

因为里面也有许多扯淡的内容:

“紫面无须自贵,暴腮缺须亦荣”——冰鉴

大意是紫面没有胡须也可以富贵,腮帮子鼓很大没有胡须也会荣华。

我估计他是没见过嚼槟榔的哥哥们。

从整个相术的理论来说,是很难有效用的。比起扯淡的星座来说,相术更加扯淡。玄学的主要价值是,安慰对未来茫然无助的大众。

我们很难从星座去知人,也不大可能从相术去知人。

不能知人,那能知己么?

我仍然会分东西方哲学谈论知己这个严肃的问题。

东方我会选择从儒家和王阳明的角度看。

西方我可能从叔本华、弗洛伊德、荣格和霍妮的角度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