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在百度#第二期hello,大家好,我是木木哥,最近我在看的一本书就是《曾国藩冰鉴》,也推荐给大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阅读一下。
我还未全部看完,大约剩下四分之一。本来是要全部看完再写我的所想所得,但是我现在迫不及待想要把现在的内心想法表达出来了。
我不能保证我看完整部书后还是和现在的想法一样,只是想要记录现在的心得。
曾国藩出身于湖南湘潭农村家庭,但是比普通的农耕家庭背景又稍微好些,家里田地较多,爷爷和父亲都是经历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出来的,从小就耳濡目染,加上父亲严格管教,家风严谨,曾国藩从6岁起就开始论语孟子四书五经大学中庸……他的智商算不算优越,但是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勤俭克己,沉稳,有担当,看好的事情矢志不渝坚持到底,待人接物从大局出发。
曾国藩一读就是几十年,少年时期离家2次辗转求学,期间虽多次落榜,并未气馁。17岁开始考秀才直到23岁考中秀才,然后结婚生子,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年轻人都会因为心性浮躁和家庭牵绊而停留于安逸生活,但是曾国藩坚定信念无论如何也要考取功名,光耀门楣,哪怕是条件再艰苦,他也能坚持下来,夫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自得其乐来形容他当时的境况最合适不过。
最难的几年熬过去了,那么学习上就没有能难倒曾国藩的了。考取进士后前往岳麓书院求学中举后又前往京城入翰林,顺理成章入仕直到37岁,官居二品。接着曾国藩因母亲丁忧回到湘潭,此时太平天国运动打到湖南,咸丰帝下旨令他组织地方团练,从一介儒生开始走入全新领域带兵打仗,结交各路朋友和官场混迹,哪有什么天生自带光环,还不是在边练兵边打仗在不断的成功失败,失败成功中走出来的。从组团所有的一切都靠自己创造,领兵打仗遇到多少艰难险阻和挫折,各种人情冷暖曾国藩都一一尝尽,比他在求学时期个人的困难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不值一提,因为对战场形势和对手将领的错误把控,曾经两次跳河自杀未遂,四十几岁的青壮年龄若不是因为一时看破结局也不会如此消极对待自己的生命。
不管是败仗还是胜仗,组建军队,总少不了各种银两开支,朝廷只管发令阻击太平军,却不发银两,所有经济来源只能靠曾国藩自己筹措。或乡绅家族或地方官或老友借的借凑得凑,得以维持。期间的苦楚是我们普通人无法感同身受的。
身处发达科技社会的我们,也会面对各种苦难险阻,但是哪有曾国藩那般有勇有谋,在各种势力和氛围中盘桓游走……
曾国藩的一生是自己成就了自己也是时代成就了他,如果没有他自身的独有气质和当时社会环境的逼迫,不得不让他跟着他的人生轨迹走下去,也就不会有他的生前身后名了。当时考取功名的人数不胜数,名落孙山的或者考取功名了的,但有他那种勤俭克己,吃苦耐劳坚持到底性格的就少了,时逢太平天国乱世,皇帝督促他成立团练并且将军队越做越大,权势如日中天,都是时局将他一步一步推练出来的,当时并不是只有曾国藩一人在老家组建在籍兵团,也不是他最早组建军队,湖北广西安徽江西等等都是如此,如江忠源胡林翼罗泽南等等好友有些甚至官职比他还大的都战死沙场,但是曾国藩一路披荆斩棘闯了过来。
每每读到曾国藩失意时,我都会猜测,他彷徨低落时是怎么开导自己的,他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再起再战时是什么支持着他,如果换做是我,当时和他的区别又是什么。
读曾国藩,就该读他的精神,短短人生62年,并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天才智商,也没有家财万贯的财力支撑,就和我们普普通通的现代人一般,靠的就是自己的一股精神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