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
高兴利
4月2号,得知自己拟被录取,心中的石头才算落地。现在将之前的考研过程简单回顾下,经验少教训多,希望对考研的后来者有点儿帮助。
先说下自己的基本情况,本科新闻学,考取人民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大学四年平均成绩在班里20名。初试成绩,复试,总成绩第二录取。
大学前两年一直在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会学习部做学生工作,和考上研究生的师兄师姐交流比较多。一直喜欢人大,选学校便没太多的纠结。不过在年3月份时候有过一周的波动期,原因是09级的考人大的师兄师姐出分后(划线前),情况不太乐观。当时就想考虑换个学校,增加成功率,便急急忙忙去传媒大学买了参考书。又是因为不甘心就放弃自己喜欢的学校,收拾好心情继续备考人大。当然身边也有些人在选校问题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马上就到暑假了,如果还没有定下要考的学校和专业就需要尽快做出选择了。
大三寒假的时候就买了单词书和部分的专业课书目,并且开始重点问考人大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专业课需要读哪些才好等一些基本问题。(考研论坛上这部分的东西挺多,大家可以去看看)。
寒假后,以复习考研之名早早的回到学校。都说考研英语很难,个人感觉自己英语水平又不过关,就报了个新东方的考研英语强化班,2月份报名,5月份上课(婷美师兄说我报的有点晚),其实新东方的强化班主要是教怎样做真题,感觉挺有用的。
从2月底一直到4月初,我一直在图书馆背单词,单词背了一遍多,后来在复习时感觉当时有些浪费时间。并且,我自己并没有过目不忘的能力,背单词的过程贯穿了整个复习的始终,只不过时间由最初的一天减到了最后的每天20分钟。
到了四月份,开始复习专业课,当时首选中国新闻传播史,这本书又厚,知识点又多又杂,最初计划专业课要看三遍(回想起来自己真是太天真了),便用一个月的时间浏览了一遍。看得太快,走马观花,最后是什么也没记住。到了九月份再次捡起中新史的时候相当于预习。专业课一味求快而不注重质量,中新史是第一个教训。后来中新史主要是按照自己买的笔记,结合圣才考研的新闻传播笔记(网上有卖,可以作为复习参考,没必要买最新版)和人大历年真题给自己划重点,感觉不可能考的就删掉(例如文革时期的新闻史),不断地缩小范围。我没有能力把每个知识点都背下来,只好安慰自己这个肯定不考,那个点也肯定不考。中新史是个背两遍都会很容易忘记的东西,所以记忆要结合历史背景,能够自己串成一条或者几条记忆链。因为新闻史近年来占的比重不大,所以细枝末节的点就可以战略性的放弃,留出更多地时间给其他学科。但是不代表可以直接放弃新闻史,因为新闻史作为单纯记忆的学科,背下来是很容易拿分数的。
中新史之后便是新闻学原理,新闻学本身知识点少,理论性也没那么强(果然是新闻无学),陈力丹的《新闻理论十讲》通俗简单,我第一遍看时,一天一个章节,做相关笔记,两周完成这本书。接下来便是杨保军的《新闻理论教程》,杨保军老师写的东西有些偏哲学化,但是毕竟是新闻学,也没有那么多晦涩难懂的知识点,陈和杨两人的书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好多都是相通的。我两本书都做了笔记,在最后的复习时不断地往笔记里添加新的东西和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一样,我比较喜欢陈力丹的书,但是为了尽量的提高自己答题的学理性,还是重视下杨保军的书,并且年新闻学的论述题就是从杨保军的书上来的。
看完杨保军的书,已经到了期末考试季。这时候,我适当的放了放考研复习,开始突击期末的考试。考试完后便投入到了专业课复习的洪流中。
暑假,在师兄师姐的口中,是复习进入状态的黄金时期,我没有回家,而是待在有空调的自习室里复习(学校还是很人性化的,夏天还有空调)。
先看喻国明的《传媒经济学教程》,因为大三下学期学过媒介经营管理,所以这本书看起来比较轻松,也没有太多难懂的知识点,涉及到经济学的图表直接略过,十几天的时间便看完了。
外新史先看的是陈力丹那本紫色封面的书(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但是这本书比较厚。后来看完发达国家后,回顾了一下,开始把复习过的整理背诵。每天晚上回到宿舍把发达国家给背了一遍。之后看书的速度降了下来,由走马观花变成了边看边背。等到了八月份,开始看发展中国家,一天一个或者两个,因为发展中国家不是重点,只需要记住最主要的媒体或者事件就可以,所以这段过程比较轻松。
之后便是复习的大Boss,传播学。人大传播学主要看三本书,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陈力丹的《传播学纲要》(现在有新版,增加了新的知识点),这两本书比较基础,也比较好读。当时是两本书结合着看的,并把陈力丹书上的点补充到了郭庆光的书上。至于刘海龙的《大众传播:范式与流派》,这本书里包含了比较新的传播学发展,对于批判学派和技术学派的讲述也比较多,但是也比较难,所以只需要挑着看,没有必要从头到尾精读。特别是批判学派,人大很少考到这方面的大题(知道每个学派的基本内容还是必须的)。
当时在刘海龙的书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到了9月份整个人就比较急躁。眼看着政治大纲就要出了,传播学这个尾巴还没有看完,传媒经济的其他两本书(传媒变革力和传媒新视界)也没有看,陈力丹的解析新闻传播学也没有看完。所以这时候,就果断放弃了刘海龙的范式与流派,仅仅是看了下相关的理论补充。(事实证明这个放弃是很明智的,最后的传播学考的东西没有想象中多)。
传播学匆匆扫尾之后,便集中精力看喻国明的另外两本书,这两本书其实是喻国明的论文集,但是时间比较久远(年和年),所以没必要从头读到尾,只是挑些重要的看看就可以,并且里面有很多内容是重复的。
到九月中旬,也就是政治大纲出版前夕,终于把专业课过了一遍。回想一下,记住的东西少之又少,对自己复习的效果产生了怀疑。之后的专业课复习便直接转向了背诵,边看边背。
首当其冲的还是中新史,中新史前前后后背了三四遍,直到考试还是很忐忑,因为没记住的或者记混的知识点实在是太多,到了临考,又开始给自己划重点,缩小背诵范围,这样又给背了一遍多。外新史后期主要是看陈力丹和钱婕出的一本书外国新闻传播史的书,这本书比较薄,并且里面还给划了重点。所以当时我就自己整理了一份外新史的背诵版。发达国家全部背诵,以英国和美国作为重中之重,发展中国家加日本澳大利亚只看重要的媒体和事件,总体知识点不多,加上自己抄了一遍,记忆比较牢固。传播学后期复习以郭庆光的书为主,加上对于技术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相关补充,前前后后背了三遍多。新闻学和传媒经济前前后后看了两边多。感觉自己盔甲还没做好,就这样匆匆忙忙的上战场了。
对于考人大新闻学院的孩子们来说,论文还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陈力丹和喻国明年的论文,彭兰和蔡雯的论文也可以适当的看下。论文最好是一到两个月看一下有没有更新,然后及时阅读,到后期再把重要的论文回顾一遍,很有可能你就发现原题了!新闻传播类紧跟时事,时常看看报纸,刷刷微博,关心下天下事,还是比较重要的。它们可以给你提供答题的素材和案例,让答案更加出彩,从而得到比较满意的分数。
实务课主要是看平时的一个积累或美名曰素养。人大实务考八门,即采写编评、广告、公关、广电和传媒经济。考得又多又杂,所以要想每一门都好好看书怕是有些理想化。建议看一下蔡雯的《新闻编辑》(挑重点看),其他的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定,从学校图书馆借本人大出版社出版的相关图书读一下就好(分清楚重点和非重点,没有必要从头读到尾)。上过相关课程的同学就可以稍微轻松一些,没上过相关课程的同学可以稍重视下。
如果平时可以练练笔,写个消息评论公关稿或者分析下广告就更好了。如果有研友的话,可以把写的东西与研友分享下,找下缺点,或者找老师点评下,自己的进步会很大的。广告学学看了人大老师倪宁的书,跳着看,公共关系也看了下书,但是感觉没啥用,答题时候还是按照上课老师讲的来的。没有特别复习广电方面,主要还是时间不够,到考场上根据时间瞎掰的。
人大考研真题会出现重复的题目,所以好好复习真题,把题目都做一做,很可能考试时候遇到意外之喜。
政治大纲是九月份中旬出,当时自己感觉是文科生,暑期便没有去提前复习政治,现在看来,也没必要暑期去看政治。政治的大纲解析印刷很不友好,密密麻麻全是字,我当时是一遍看大纲解析一遍做肖秀荣的题。自己在复习过程中没有想要背下大纲解析的想法,因为那本书太厚,所以给自己的要求是我只要有点印象能把题目作做对就行。
无论是政治大纲解析,还是传说中很神的风中劲草,囿于时间限制,我都只看了一遍多。真正能背下的东西也凤毛麟角。我将政治最后成绩不算的原因归结于做题多,尤其是选择题。到了十一月后期,我也开始尝试着背诵大题之类,虽然记忆不牢固,但还是有用的。在遇到分析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印象“编”一些答案,不在于全都正确,只要写的足够多就可以了。
我的研友们普遍对政治信心不足,有些人选择了报政治班。我没有去报班,因为没有时间,但是到了后期,研友买了网络课程(冲刺、时政、押题之类的班),我也跟着听了下,感觉比自己复习要省时间。为了留出更多地时间去复习其他的科目,我听网络课程一般是1.5倍速,听起来还挺有意思,可以给无趣的复习过程加点料。
做题对于政治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为了增加自己考研的信心,我做了各种考研机构出的押题卷。但是有时候也会因选择题错太多,打击到自己。做题的目的是查缺补漏,所以不要特别看重正确率,保证一个好的应考心态就可以了。
在前面讲到了英语单词的背诵要是一个常态。考研英语,被大家称作拦路虎。其实,只要多研究下真题,多分析多背,英语也没有传言中那么难,尤其是英语二(新题型会比英语一简单很多)。真题是一把很珍贵的复习秘籍,所以一定要仔细的研读。英语二出现于年,前身是工商管理类联考的英语,所以真题比较少,我是先做的英语一的真题。为了贴合考试时间,我复习英语一般都是在下午(建议大家也这样做)。英语一虽然和英语二有差别(主要是翻译,大作文和新题型),但总体的出题思路是差不多的,所以我前期把英语一的真题,尤其是阅读当做了复习的重点。英语复习比较模式化,一天一篇阅读,一篇翻译,阅读也是要全文翻译。遇到难翻译的句子除了英译汉还要汉译英,力争达到每个单词每个句子都懂(但是我直到考试,还有有单词不认识,有句子翻译不出来,所以把这个当做复习目标吧)。真题阅读最后做了4遍多,真题翻译做了三四遍。对于题目的每个选项都要从文中找到出处和源头。自己要清楚这个选项是从哪段哪个句子中出来的,自己要有个定位,然后分析选项为何是错误的,为何是正确的。这个过程很重要,不要嫌麻烦。阅读题做了好几遍之后还可以把每个选项和问题也翻译一遍。作文是除了阅读另外需要重点复习的一个点。我是从九月底开始尝试写作文,主要是些真题作文,写完就和研友互相修改,取长补短,并背诵范文。平时做阅读也会积累一些比较好的句式、词汇。到了12月份就要开始整理自己的模板,到考场上自己的模板会帮助节省很多时间。
英语复习,我没有做太多的模拟题,主要还是时间原因。我在考前买了几套冲刺卷找感觉,把握时间。
考研11月份到12月份直到考前,这段时间可能经过长时间的复习,身心疲倦,或者因为自己的原因,感觉之前的复习效果不明显,心理上会产生波动。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这种“越复习感觉越考不上”的情况,所以这时候就是要调整心态,继续复习背诵,不要因为烦躁而耽误了自己的计划或进程。
考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或者两个靠谱的研友可以给予莫大的精神上的支持,还有许多复习上的参考和建议,在这里建议大家有个考研小伙伴。我也特别感谢自己的研友张蓉蓉(考取了人大传播学)。
作者高兴利系青春报级成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