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王室成员编订的书,你也许没听过,但你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六十六)刘义庆昨天咱们说到,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的时候,多次引用一本叫《世语》的书。这本书的全称叫《魏晋世语》,全书基本已经散佚了,只能透过裴注略窥究竟。而另一本叫《世语》的书,却不仅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还成为了和《三国志》知名度不相上下的名作,它就是被视为文人志人小说鼻祖的《世说新语》。而其编纂者,是比裴松之身份更高的人——临川王刘义庆。刘义庆是刘裕的侄子,本来是长沙王的次子,后来过继给没有子嗣的临川王,成为了新一任临川王。在刘义隆当皇帝以后,他也因为其宗室勋贵的身份被任命为丹阳尹,成为了京兆地区的地方长官,后来又被拜为左仆射,成为了实际意义上的宰相。东晋中后期以来,勋贵担任重要职务的现象一直很普遍,刘宋这里也不例外。刘义隆登基以后,这种安排依然存在:除了堂兄刘义隆以外,他的亲弟弟刘义宣也被任命为执政。然而这种安排终究是不长久的,刘义宣和刘义隆的矛盾也越来越深。看到这一层矛盾的刘义庆无意再在政潮之中久居,便以太白犯界为借口,坚决要求辞去仆射一职,去荆州做刺史去了。从孙吴到刘宋,荆州一直是江东王朝的最重要的一道屏障,其军力占了刘宋的一半以上,且刘裕的诸子几乎都在荆州附近杂居,这里的各级关系是相当难处的。刘义庆以刘裕侄子、诸位皇子堂兄的身份出镇荆州,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将附近的关系调理得井井有条,使得一直是下游建康心腹之患的荆州在他的调理下获得了难得的安宁。在担任了八年的荆州刺史以后,刘义庆被调任上游的江州继续做刺史。在江州他只待了不到一年,却完成了他此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世说新语》。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读过《世说新语》是正常的,甚至没有听过这本书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说你没用过这本书里面出现过的成语,那是极其不正常的。如志大才疏、卿卿我我、难兄难弟、拾人牙慧、标新立异等早已俗语化的成语,全部出自于《世说新语》。《世说新语》虽然共分为三十六篇,全文十几万字,每篇的故事却大多短小精悍,寥寥数语而已。对于这种文体,后人给它们取了一个新的名字——笔记体小说。笔记体小说,在《世说新语》之前就已有之,最著名的就要数东晋干宝所编纂的《搜神记》二十卷。只是《搜神记》里面的故事大多太过诡谲,使人难辨其真伪,从而被视作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真正谈及真实人物本身的笔记体小说(即志人小说),就要属《世说新语》了。《世说新语》记录了从东汉到东晋这三百年的名人名士的各种故事,其中既有他们傲然洒脱的风度,也有他们各种尴尬和落魄。对于这些故事,作者的态度非常不明,既没有赞美,也没有贬抑,而是如实记录,不加评论。无论是被后世铭记的王导、谢安,还是成为乱臣贼子典范的王敦、桓温,作者都等而视之,一律以其爵位或字号称之,这就很能体现作者的观点和立场了。也正是由于这种客观的立场和记录方式,使得《世说新语》不仅拥有着极其崇高的文学地位,还有着不容小觑的史学价值。唐朝编《晋书》的时候,就参考甚至摘录了许多《世说新语》里的内容作为史实,足可见此书在以房玄龄为首的史官们心中的分量。那么,作为宗室王爷的刘义庆为什么要编这本书呢?这其中原因比较复杂,简单地讲就是两个问题——对外表明立场,对内提高自信。所谓表明立场,主要是针对他的皇帝堂弟刘义隆而言。史载他跟皇帝通信的时候,“每与义庆书,常加意斟酌”。之所以要斟酌,也许在皇帝这边是因为这个刺史哥哥文采飞扬;但是对于刘义庆来说,这就需要好好提防了。这位堂弟堪称雄猜之主,一上台就弄死了几个顾命大臣,如果老是让他给自己写信的时候字斟句酌,也许没准哪天他就腻烦了,自己的下场就不好说了。而提高自信,就更不仅是他刘义庆、而是整个刘宋甚至南朝皇室成员都面临的问题。宋齐梁陈四朝的皇帝,全部都出身寒门,与当时尚具有崇高地位的王谢等豪族之间依然有着极大的鸿沟。为了消弭掉这种身份认知上的差距,这些皇室成员自己主动向士族靠拢,学他们谈玄论道,伪装的自己很风流,从而避免被人讥讽为政治暴发户。具体到刘义庆身上,就是他一直和文士尤其是大族子弟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世说新语》也是在一干名士的帮助下完成的。他依靠着这本名著,成为了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然而他的王朝,却在他身后三十年就迅速走向了衰亡。从头到尾,竟然不足一个甲子。那么,刘宋王朝又是如何灭亡的呢?咱们下回再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