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时期的书论,依唐宋典籍的辑录,在《法书要录》中多有收记,此外还有一些佚文的篇目见于文献记载,可信者合有三十余种。南朝的书论著述,其量之大,其面之广其类之多,都胜于两晋。这里主要介绍的是,共计八人的著作十篇:
一、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关于羊欣的人物介绍,请见前面的相应文章。
先说本文著作权的争议。前文说过,《采古来能书人名》是他最重要的书法著作,但这篇文章,著作权其实历来争议。有认为是羊欣所著者,有认为是王增虔所著者,依《中国书法史》刘涛先生汇集资料之后,认为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一篇虽有商榷之处,就目前证据而言,还难以否定羊欣的著作权。现在一般认为是羊欣录名,王僧虔纪事,但却没有十足可靠的证据。
(羊欣画像)
《采古来能书人名》这篇文章全文收录在《历代书法论文选》中,书史上早期人物及相关佚事,多有记载,简直就是一份早期书法人物志,但限于篇幅,不再照录。
二、虞龢《论书表》虞龢,会稽余姚人,官至中书侍郎,《论书表》是宋明帝泰始六年虞龢上宋明帝表。
(虞龢画像)
《论书表》记叙的内容颇为宽泛,篇中录有数则庾翼、王羲之、羊欣等人评论书法的言论,但主要是叙述东晋、刘宋两朝的书法事迹,如“二王”的书法事迹,谢安与王献之关于王氏父子书法的对话,谢安不重王献之书,桓玄、谢奉收藏王书的情况,刘宋内府所藏前代法书时聚时散的详情及装治法书的方式及收藏的数量,刘宋时期士人书家讲究笔墨纸砚之精良而亲自制造的情况,当时伪造王氏父子书迹的手法,等等。
《论书表》名为“论书”,实则是杂录书事,对当时的书法状况几乎作了全面的记录,是一篇书史性质的著作。
《论书表》全文较长,有三则(原文并未具体分则,这其实是文中三句)甚为重要,对后世影响也大:
1、洎乎汉魏,锺张擅美,晋末二王称英;2、锺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古今。子敬穷其妙妍,固其宜也。然优劣既微,而会美俱深,故同为终古之独绝,百代之楷式;3、二王书,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
第一句,标举了从汉末至东晋这一时段的四位杰出书法人物,是对当时书法成就的总结;第二句、第三句评论是虞龢对羊欣评张芝、二王书法语言论的阐释和申发,他不仅比较了各自的书法特点、时风的差异,而且注意到书家个人书法随年龄段的不同也要发生变化。可见虞龢的书法评论是立足于书法的演变,具有史家的眼光。
三、王愔《文字志目》王愔的生卒年月已无记载,只知其为南朝宋人,著有《文字志》,甚至找遍所有资料,一幅象样画像也找不到。
他的这篇著作原名《文字志》,全本在唐朝时尚存于世,到《法书要录》的公元9世纪中期就“未见此书,惟见其目”了。《法书要录》卷一只是录其条目(就是只剩下了目录),所以叫《文字志目》。
《文字志目》分三卷,上卷目为古书三十六种,后标古今字学名家之数;中卷目标秦、汉、吴书家人数,列人名;下卷目标魏、晋书家人数,列人名。
《文字志目》有三种不同的版本,刘涛先生引张天弓语,“断定《书苑》本最优,最接近《要录》初本”。
《文字志》尚有若干佚文散见于各书,这里录有二十三条,其内容又分两大类:1、书体类,其中包含书体形态五条,书体源流三条;2、书家类,其中包含东汉一条,西晋三条,东晋十一条。看文字可知,它的主体部分是记叙书法家的。
四、王僧虔《书赋》《论书》1、《书赋》
王僧虔的介绍也可见前面的文章,王僧虔是真正的家学渊源。
(王僧虔画像)
《书赋》,是用赋体写作的书论,赋,通常是赞美书体,但王僧虔的《书赋》却不是单纯地赞美书法书体,而是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问题的思考。
《书赋》全文收录在《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中,内容不长,全文如下:
情凭虚而测有,思沿想而图空。心经于则,目像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从;风摇挺气,妍靡深功。尔其隶也,明敏婉蠖,绚蒨趋将;摛文斐缛,托韵笙簧;仪春等暖,丽景依光;沈若云郁,轻若蝉扬。稠必昂萃,约实箕张。垂端整曲,栽邪制方。或具美于片巧,或双竞于两伤;形绵靡而多态,气陵厉其如芒。故其委貌也必妍,献体也贵壮。迹乘规而骋势,志循检而怀放。
文虽短,内容却相当丰富,它的价值在于:
其一、它注意到了书写过程中“情、思、心、目、则、容、手、毫”各种要素,有抽象的“情、思”,有生理的“目、手”,有工具的“(笔)毫”。概括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心经于则,目像其容”;以及身体官能与工具的关系:“手以心麾,毫以手从。”
其二、它阐发了书艺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即刘涛先生集中解释了开篇的“情凭虚而测有,思沿想而图空”,他认为用现代汉语表达,意思是“书法艺术的创造就是通过情感和想象”,“将不可见的精神性的东西转化为纸上可见的书法形象”。在这种创造的过程中,“心”要遵循法则和常理,同时又要想象出其可见的形象,并且做到心手相应,下笔之后才能取得“风摇挺气、妍孊深功”的效果,即书法形象具有感人的生命,妍媚华丽而又有深厚的功力。
其三、它总结了书写技巧的法理:“或具美于片巧,或双兢于两伤。形绵靡而多态,气陵厉其如芒。”
在中国书学史上,王僧虔《书赋》第一次阐发了书家“创作”活动的规律和特点。明确了“情”“思”的主导作用。这不仅代表了魏晋南朝书学的最高成就,而且也是孙过庭《书谱》的前导。
2、《论书》
《论书》全文收录于《历代书法论文选》,其主旨是书法评论,所论书家,上自汉魏的张芝、锺繇,下及南朝刘宋孔琳之,凡三十条,提到的书家有三十八人。唐代窦蒙十分称道,认为它“序古善书人,评议无不至当。”这是相当高的评价。
五、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他是南朝齐、梁时著名的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
(陶弘景画像)
梁朝时,陶弘景隐居于免容句曲山之积金东涧,梁武帝经常派人送内府法书古迹请陶氏鉴定真伪。《与梁武帝论书启》即陶氏写给梁武帝讨论书法真伪,交流个人观点,评论书艺,叙述书事的书信。
由此看,在当时鉴定书迹真伪也属于“论书”的范围。而陶弘景的这些书启,其实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早有关书法鉴定的专文。
《与梁武帝论书启》全文收录在《历代书法论文选》中,这些文字并不多,毕竟是书信不是论文,颇能见一些真知灼见,但限于身份,陶氏这些言论中不免要附和梁武帝论书的旨意,读这些文字时要注意这一点。
六、梁武帝《观锺繇书法十二意》《答陶弘景书》梁武帝其实是书法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因此,他的论书专文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