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臣纷纷建议那天废朝,以消除灾难,只有刘

刘邵,字孔才,邯郸人。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年,三国时期文学家和哲学家。刘邵在汉末曾任计吏。有一次赴京公干时,太史推算元旦有日。群臣纷纷建议元旦那天“废朝”、“却会”,以消除灾难,只有刘邵力排众议,指出,如果君主贤明,就不必耽心自然兆象会妨害朝政。

其才识渐为人知。建安中,拜为太子含人,经御史大夫都究推荐,征召迁秘书郎。入曹魏后,刘邵任尚书郎、散骑侍郎。诏收集五经群书,予以分门别类,编成《皇览》一书。后出任陈留(今开封属地)太守。到任后“敦崇教化,百姓称之”,复征拜骑都尉。

刘学识渊博,魏青龙年间,朝廷下诏“博求众贤”,散骑特郎夏侯惠极力推荐他,说:“若此人,宜辅翼机事,纳谋韩醒,当与国道俱隆。”不久,又奉诏作《都官考课》七十二条,著《乐论》十四篇。正始年间,刘赐爵关内候。

大约此时刘已“专执经讲学”了。作为学者,刘邵的可谓著作等身,除了上述著作外,尚有《法论》、《人物志》之类百余篇,其中以《人物志》的影响尤巨,在这部早期著作中,刘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角度,对人才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刘认为“人阴阳以立性,体五行而著形。”明确地指出识别人才的重要:“知人知智则众才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其次,他提出选拔人才的标准应是有“德”有“法”,即是说必须德才兼备才是最佳人选。三是指出成才的三个条件,即个人努力、识者选用、环境适宜,三者合一,才能使人成才并能发挥作用。

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一些鉴别人才的方法。这些论点,虽因时代局限,不免带有片面性,但他注重人才的识别任用,注意人才使用与政局的关系,注意使用中的德行和才智考察等,在当时无疑具有实际功用,即使对后世也不无借鉴之处。

总之,《人物志》是探研我国古代人事制度的较早较完备的著作,资料价值不非。另外,对魏晋士大夫品鉴人物的清谈风气之形成,《人物志》也起了开启作用。

作为文学家,刘邵的主要作品是“三都赋”,即《赵都赋》、《许都赋》、《洛都赋》。可惜此二赋早供,只有《赵都赋》尚存片断,一斑窥豹。《赵都赋》尽管是骈文,写得却很酣畅,词藻峻峭而气势却极雄郁。赋中描写的当时以邯郸为中心的山川形势和社会活动场面,颇可作史料参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