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曹植的才能并不比曹丕差,在很多人看来曹植只是会写诗,而曹丕则是文武全才。曹丕的诗词是不如曹植。曹丕曾以甘蔗跟一位将军比武且胜了,这是证明曹丕会武功。所以曹操选择曹丕,这是不对的。因为曹植同样是文武全才,只是因为其诗词太过于光芒遮住了其武才。公元年八月关羽水淹七军,于禁所部三万余人全军覆没。曹操急召曹植率军援救襄樊。三国志: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曹仁),呼有所敕戒。如果曹植没有军事才能,曹操会让曹植率军去救援吗?曹植最终没有去成,原因是他喝醉了不能起来。曹操后悔,于是罢免了曹植的职务。据魏氏春秋记载曹植喝醉是因为曹丕故意把他灌酒。可见曹丕也是不择手段。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在很多人的观点里曹植的才能只是限于诗词歌赋,这是不对的。曹操是选太子,不是选诗人。曹操岂能只是因为曹植的诗词歌赋写的好就属意他。曹植也是多次随着曹操南征北战。看到行军用兵的策略变化,可以说是神妙了,所以说战争不能预言,临敌要根据形势采取相应的变化。三国志: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矣。故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在曹操立太子之前,大臣结党分别支持曹丕、植。曹操函令密问众臣意见。当时崔琰公开回答说:“我知道《春秋》有长子当立的大义,并且五官中郎将曹丕仁孝聪明,应当承继大统。崔琰将用死来坚守这个原则。”曹操虽然感叹崔琰公正,因为曹植是崔琰侄女婿。但曹操还是对崔琰的行为不满,因为大家都密答而你崔琰公开答。三国志: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毛玠的做法是密谏:“近来袁绍因为嫡子庶子不分,导致家破国亡。废立太子是件大事,废长子而另立,可不是我所愿意听到的消息。”曹操后来曾单独询问贾诩,当时贾诩并不回答。曹操说:“和您说话却不回答,为什么?”贾诩说:“属下正好在琢磨事情,所以没有回答。”太祖又问:“琢磨什为呢?”贾诩说:“琢磨袁本初父子、刘景升父子。”曹操因此大笑,也明白贾诩的意思是要立长。因为袁绍、刘表都废长立幼,终至亡。三国志: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虽然毛玠、贾诩等人都拿袁绍、刘表的事来劝曹操立曹丕,曹操也知道袁刘是前车之鉴。但曹操始终是太宠爱曹植,而且认为曹植比曹丕强。再者曹植一党也是不容小觑,他们的意见也不容勿视。曹植一党主要是丁仪、丁廙、杨修等人。曹操跟丁仪的父亲丁冲从小关系就非常好,丁冲也是力劝迎奉汉献帝。曹操听说丁仪是令士,即才学美盛之士。虽然没有见过,但还是决定女儿嫁给丁仪。(三国中同样称为令士的有刘巴、庞统、马良等人)曹丕从中作梗对曹操讲丁仪眼睛有问题,还不如嫁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懋,这样亲上加亲更合适。后来曹操见了丁仪一番谈论后,认为其才能出众。曹操后悔没有嫁女,对别人讲:丁仪的确是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就算是两只眼睛都瞎了,我也要把女儿嫁给他,何况只是眼睛有点小,唉,都是曹丕坏了我的大事呀。魏略:寻辟仪为掾,到与论议,嘉其才朗,曰:“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丁仪因此加上心向曹植,并数次对曹操称选曹植。其弟丁廙也多次劝说曹操立曹植,曹操也表示赞同。魏略:太祖既有意欲立植,而仪又共赞之。太祖深纳之。支持立曹丕的崔琰自杀,毛玠获罪,丁仪在背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曹操虽然非常喜欢曹植,但也确定顾虑袁绍、刘表的前车之鉴。曹操认为曹植是他众多儿子中最出众,是最可能成就大业。曹操的这番话自然是说明曹植远比曹丕要强。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曹植),儿中最可定大事。”但是曹植问题在于任性行事,不掩饰自己,饮酒没有节制。可能是受丁仪他们的影响,丁仪的父亲因喝酒而死,丁仪也是好酒。而曹丕使用权术来对待曹操,又掩饰自己,曹操身边的宫人也替曹丕说话,所以终于定下曹丕为太子。曹操身边的宫人应该收受了曹丕的贿赂。三国志: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曹操最终决定选择曹还源于一件事,就是曹植私开司马门事件。公元曹植有一次乘车在驰道上行驶,私自打开司马门出来。曹操大怒,处死了公车令。因此曹操开始对曹植失望,对其宠爱不再像从前般。三国志:而植宠日衰。曹操为此下令:一开始我认为子建是儿子中最可定大事。从他私自外出,打开司马门到金门,令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孩子了。诸侯之长史及部下官吏,知道我出来就率领诸侯行意吗?从曹植私开司马门来,我再也不相信诸侯的。恐怕我刚才出去,便又私自外出,所以摄将去。不能总是让我以谁为心腹的。从曹操这段话可知道,曹植的这个行为,一旦其他人效仿趁曹操外出,就私自外出。要知道当时一些忠于汉室的人无时无刻在想除掉曹操。公元年公元年吉本、耿纪、韦晃、金祎、吉邈、吉穆等人起事攻打许昌丞相府营。公元年魏讽、刘伟、张泉、王粲的两个儿子、宋忠的儿子等人密谋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城起事。魏武故事载令曰: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適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以谁为心腹也。曹操立曹丕为太子后,怕其压不住,开始打压曹植。曹操赐死曹植妻子崔氏,以罪诛杨脩(杨修)。三国志: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脩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脩。曹操也想治丁仪的罪,本来是想让其自杀。但丁仪并不愿意自杀,曹操没有逼迫也许是看在其父丁冲跟他的关系。魏略:及太子立,欲治仪罪,转仪(丁仪)为右刺奸掾,欲仪(丁仪)自裁而仪(丁仪)不能。公元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危,急召驻守长安曹彰。还没有到洛阳曹操就去世了。曹操召曹彰也许是为了政权交接的稳固。历来政权交接时都容易发生动乱。但又为何不召跟曹丕亲近的人。曹彰到了洛阳后问曹植:先王召我来洛阳,是想立你储君。也就是说曹彰认为父亲召他到洛阳,是为了让他带兵拥护曹植为太子。也许是曹彰自己有这个意思。曹植知道曹彰想法立马拒绝讲:不能这样做。难道你没看见袁氏兄弟是怎么败亡的了。如果换了曹丕也许就接受了,曹植在大义面前还是有分寸的。魏略曰: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曹操因曹昂战死、曹冲病死、曹植失行,加上曹丕善于伪装等原因,只能选择曹丕。公元年正月曹操去世,曹丕继承魏王爵位并兼任丞相。公元年十月称帝,公元年五月去世。虽然只有短短的七年时间。但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吏治等方面都是有作为的。陈寿对曹丕的评价,我认为是精准的。三国志: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陈寿意思是说曹丕天资聪颖,文采不凡,下笔成章,博闻强记,才艺双全。如果再具备博大的气度,修养公平的德行,追求远大的抱负,心存弘伟的仁德之心,那么与古代的贤君相比,也差不多了。就是说陈寿认为曹丕缺少度量、德行、远大抱负、仁德之心等。也可以说陈寿认为曹丕不是贤君。陈寿会如此评价,是因为自曹操去世曹丕开始不再伪装自己了,对于支持曹植的人和昔日有怨的人睚眦必报。公元年曹丕一继承王位就立马诛杀丁仪、丁廙及其家族男人。三国志: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公元年曹丕巡视南阳宛城,因为街上没有足够的声势迎接圣驾,曹丕大怒,便把南阳太守杨俊收监下狱。当时司马懿、王象、荀纬等人都为杨俊求情,头叩血流,曹丕还是不肯放过。杨俊于是自杀身亡。众人都为他的死感到冤屈和悲痛。因为在立储之争时,曹操曾密问众臣该立谁。杨俊虽然支持曹丕,但因为他把曹植夸的太好,曹丕因此便忌恨在心。三国志:太祖適嗣未定,密访群司。俊虽并论文帝、临菑(曹植)才分所长,不適有所据当,然称临菑(曹植)犹美,文帝常以恨之。荀彧儿子荀惲因为跟曹植交好,曹丕因此怀恨在心。也许是因为荀惲早世,不然曹丕也会秋后算账。三国志:文帝深恨惲。曹丕不像曹操时控制自己了,频繁游猎。鲍勋立马上奏劝谏,并指责曹丕在先帝丧期游猎。曹丕大怒当场毁掉奏表并处罚鲍勋。而当亲信劝谏还能忍下,辛毗也曾劝谏不要游猎。曹丕也并没有处罚,只是减少了次数。三国志:尝从帝射雉,帝曰:射雉乐哉。毗曰:於陛下甚乐,而於群下甚苦。帝默然,后遂为之稀出。为何曹丕对待辛毗等鲍勋不同的做法,那是因为昔日有怨。鲍勋在担任太子中庶子,曹丕郭夫人的弟弟盗窃官布,按法应该行死刑。曹丕多次写亲笔信请求高抬贵手,鲍勋不敢枉法。三国志:勋不敢擅纵,具列上。后来陈留太守孙邕从侧路而不走大路去见鲍勋,被军营令史刘曜发见并检举他违反军令。鲍勋认为壕堑营垒还没建成,调解了这件事情,没有举报。曹丕于是下诏逮捕交给廷尉。廷尉依法议决:剃发戴枷作劳役五年。三官驳回:依照律条罚交金子二斤。曹丕大怒说:“鲍勋没有活的资格了,但你们竟敢宽纵他。逮捕三官以下人员交付刺奸官,让你们十鼠同穴,一网打尽。”三官依据魏国法律而判罪,曹丕却把他们和鲍勋一起处置。可想像到曹丕对鲍勋的怨恨有多么深。当时钟繇、华歆、陈群、辛毗、卫臻、高柔等重巨联名表奏为鲍勋求情,请求曹丕看在鲍勋的父亲鲍信在先帝时有功劳,赦免鲍勋的罪过。曹丕不许可,于是杀了鲍勋。当年曹操能得到兖州之地鲍信的功劳很大。所以陈寿才说曹丕缺少度量、德行、远大抱负、仁德之心等,不能成为贤君。公元年曹丕还想处置曹植,因母亲的原因贬其为侯。曹丕下诏讲:曹植是同母的弟弟。整个天下没有什么事是我所不能容忍的,何况曹植。因为是骨肉亲人,所以不诛而贬。曹丕要是真能容天下就不会诛丁仪兄弟、杨俊、鲍勋等人了。魏书载诏曰:植,朕之同母弟。朕於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曹植去世后曹叡下令销毁黄初年间收集保存在尚书、秘书、中书三府和大鸿胪的曹植罪状。可见曹丕对曹植这个亲兄弟怨恨之深。如果曹操九泉之下得知道曹丕的行为,也许会后悔当初的选择。但是曹操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曹植太过于任性枉为。如果曹操统已经一天下,也许会选择曹植。因为天下未平,西有刘备东有孙权。太顾虑于袁、刘废长立幼的前车之鉴。曹植在曹操时代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曹丕时代不杀他就不错了,也不可能用他。所以曹植一直郁郁寡欢,叹已才不能用。三国志: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在曹叡时代时,曹植动了心思。曹植数次向曹叡上疏进言,其疏都是关于治国安邦、治军、平天下等内容,还请求让他做大将军的部下伐蜀征吴,即使身首分别留于蜀吴也在所不惜。曹叡每次都回应,也实行曹植的建议。三国志:已敕有司,如王所诉。曹植经常想单独见曹叡,讨论军国大事,以期望曹叡能用他,但始终不用。曹植只能绝望,不久去世。三国志: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魏明帝曹叡是明主,能用曹植的建议,可见曹植才能也是不差的。曹植四十一岁就病死了,跟他长年不得志是有很大关系的。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时年四十一。曹操如果立曹植为继承人,也许并不一能统一天下,至少不会比曹丕差,将来不会给司马昭、炎夺了江山。曹植认为英明的君主不排斥有罪的,所以秦国、鲁国起用打败仗逃跑的将军孟明视、曹沫,最终成就大功。楚国、赵国赦免了绝缨盗马的臣子,结果关键时刻靠他们解救了危难。对比曹丕虽然也以春秋孟明等人的事安抚于禁,但曹丕却让人在屋里画上关羽击败魏军,庞德大骂不降,于禁伏首投降的画面,于禁因为悲愤病厷。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曹植痛斥魏国虽然是人才济济,竟没有慷慨赴难的大臣吗。自卖自夸,是士女的丑恶行径。对于这一点董昭倒是明白,公元年魏国二十万大军伐吴,曹休请求渡江而战。董昭立马向曹丕劝谏,认为根本行不通。因为臧霸等诸将都已经富贵,已经满足,只想好好安享,保住官位俸禄,不可能冒着危险自投死地,以求幸运?诸将不愿意渡江,曹休有想法也没用。实事上曹休大败。臧霸等既富且贵,无复他望,但欲终其天年,保守禄祚而已,何肯乘危自投死地,以求徼幸?苟霸等不进,休意自沮。曹植把魏国诸将比喻为说为虎皮的羊,看见草就高兴,可看见豺狼就要哆嗦,忘了它身上披的是虎皮了。曹植认为五帝的时候世上并不都是聪明人,夏、商、周的末叶世上也并不都是蠢人。是用和不用,知与不知的缘故。已经有了举荐贤人的名义,事实上却没有得到贤人,那一定是大家都是各自把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上来了。俗话说:‘宰相门里出宰相,将军门里出将军。’宰相,必须文才品德昭著,大将,必须武功显赫。文才品德昭著,才能辅佐朝廷,使国家达到太平和乐,稷、契、夔、龙就是这样的宰相,武功显赫,才能去征伐那些异端叛逆,威服四夷,南仲、方叔就是这样的大将。从前伊尹作陪嫁的奴隶,那是最低贱的职务了,姜子牙处在屠夫渔民的行列,那是最卑下的人了。可是等到他们被推荐给汤武、周文王的时候,那真是志同道和,妙算神通,哪还用得着亲近之人的举荐,靠着身边宠臣的介绍呢?这里曹植是指责曹丕、睿叡过于宠信亲信和魏国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曹植还有一个观点,多次上书,但石沉大海。即反对曹丕、睿叡过于倚重豪强士族而打压藩王。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唯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结果三十年后那些大臣都倒向司马氏。什么是人才,这里就不在论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看下《人物志》、《诸葛亮集》。技俩只是手段,也能说是才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