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曾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人类最好的教科书,在中华民族长达几千年的历史洪流中,涌现出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人才,同时孕育了许多关于认识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优秀思想及经典书籍,形成了独特的“知人识人用人之道”,而三国曹魏时期刘邵所著的《人物志》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志》是一部解析和评判人物的巨著,在序言就指出了选拔人才的重要意义:“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古人称赞此书“三代以下,善评人品者,莫或能逾之也。”“王者得之,为知人之龟鉴;士君子得之为冶性修身之檠括。”书中所讲的识人鉴人之术、用人之道以及对人性深刻的剖析,对当今企业选拔任用优秀的人才亦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而企业人才工作的两大核心就是“识人”和“用人”。1、识人之道事之至难,莫如知人。《人物志》认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选拔人才的标准,德是前提,是关键,是根本。德才兼备的人才更是历代用人者所追求的。在企业中,德才兼备指的是要有责任心、上进心、事业心,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敢于承担责任,肯定他人对企业的贡献,不谋私利,善于培养人才,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虚心好学,积极向上,还要拥有一定的硬实力,比如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经验。自古以来,得人才者企业兴,所以识人一定要精。《人物志》中识人有“五视”,即在人处于居、富、达、穷、贫的情形下观察人的品行。“一视”为居而视其所亲。看一个人平常都与哪些人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二视”为富而视其所为。看一个人富裕之后做哪些事情: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做对社会有益之事,则可重用;“三视”为达而视其所举。看一个人处于高位时提拔什么样的部属:若他不被私心利益蒙蔽,任人唯贤,则可重用;“四视”为窘而视其所不为。看一个人处于困境时操守如何:若能不利用职务之便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五视”为贫而视其所不取。当一个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五视”乃“五德”的根基,“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此乃做人之根本,也是一名优秀的人才必备的品德。2、用人之道“人不能尽其才,才不能尽其用”乃现在社会企业存在的大问题。在识别人才引进人才后,应物尽其用。刘邦自知“计不如张良,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善于任人用人。《人物志》八观中提到“观其所知,以知其长”在观察过程中不要盲目的看到其所缺点而不知其优点,或只知其优不知其所缺。凡是人者必有其所缺,如司马懿凡事谨慎,做任何事都三思而后行,态度恭谨,但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十分多疑,例如空城计的故事中,司马懿因心中多疑,不敢贸然进城,直退二十里地,导致错失良机。再比如吕布,吕布人中龙凤,却傲气十足,缺乏判断力。王允设定连环计的时候就是充分利用了吕布的骄傲,假意将貂蝉横刀夺爱来设下陷阱,这样的计谋如果是针对刘备或者曹操则根本没有作用。同样都是人才,但是因其秉性大不相同,发挥其所长的舞台也就不同。因此,对待不同的人才,企业也应该采取不同的用人方式:对待德才兼备者:给以充分的资源和平台让其发挥,不应过多干涉,并不断提供新的挑战,业绩好的人可以调到最有挑战性的岗位上,业绩不理想的人可以给予第二次机会或者换一个环境,一旦符合条件就应该予以晋升并给予最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对待有德无才者:提供机会让其成长,设计好一条循序渐进的职业发展路线并落实实施,定期检查进展情况并及时做出调整,通过传帮带加快其成长步伐,还可以组建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通过群策群力的方法解决难题;在决策上,上级对其的支持可以由指令性方式过渡到指导性方式最后到参与性方式。对待有才无德者和无德无才者:唯一的做法只能是尽早让他们意识到他们应做别的选择。“明镜可以照形,古事可以知今”古代典籍是古代人类经验和智慧的传递,吸收了其中的精华。《人物志》亦是如此,其深厚的人才知识,值得企业和社会去学习和借鉴。博学书院,卓越企业家国学智慧研修平台。通过习读这些国学经典,共同学习圣人先贤对人才的看法,协助企业家取得更长远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