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诸,春秋时吴国人,记载出于司马迁所书《史记-刺客列传》,我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以刺杀吴王僚闻名。
春秋时期,当时吴国国君为诸樊,诸樊有三个弟弟,按长幼分别是余祭、夷眛、季子札。诸樊知道季子札贤明,就不立太子,想依照兄弟的次序把王位传递下去,最后好把国君的位子传给季子札。
诸樊死去以后王位传给了余祭。余祭死后,传给夷眛。夷眛死后本当传给季子札,季子札却逃避不肯为国君,吴人就拥立夷眛的儿子僚为国君。
而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闾)却认为,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子札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他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他为君。所以公子光经常秘密地豢养一些谋臣勇士,以便靠他们的帮助取得王位。
当时伍子胥因父亲伍奢被楚国奸臣费无忌陷害,连同长兄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死,从楚国逃到吴国,在流亡途中到了吴国堂邑,见"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伍子胥知道此人必是一位敢于赴难的勇士,就与之结交。
伍子胥到了吴国都城,觐见吴王僚,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吴王僚攻楚。吴王僚便召集大臣商议伐楚一事,公子光直言,伍子胥是因为父兄死于楚国才劝您伐楚,只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而不是为了我们吴国的利益打算。于是吴王僚便不再议伐楚一事。
而伍子胥看出来公子光有在国内夺取王位的打算,便不再说对楚国用兵的事情,而是将专诸推荐给了公子光。专诸到了公子光府邸后,公子光对他礼遇有加,以对待宾客的礼仪对他。
公元前年,楚平王驾崩,吴王僚趁楚国国内动荡,派他的两个弟弟兴兵伐楚,而楚国出兵截断了吴军的退路,使得吴国军队无法返回。此时公子光对专诸说,时机到了,不能错失良机。况且他身为正统继承人,也应当被立为国君,等他为国君,就算叔父季子札回来,也不会废他的君位。
专诸也认为此时可以杀掉吴王僚,吴王僚两个弟弟带着军队攻打楚国,楚国军队断绝了他们的后路。当前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这样吴王僚还能把我们怎么样呢?
公子光以头叩地说,我公子光的身体,也就是您的身体,您身后的事都由我负责了。专诸向公子光提出自己最后的顾虑,身体受之于母,母在不能远行,更不敢以死相托。公子光回应道,以后您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您不在了,我代您尽孝。于是专诸再无顾虑。
公元年,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身穿铠甲的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吴王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
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名为鱼肠)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专诸到了吴王僚跟前,掰开烤鱼,趁势用匕首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时就死了。(专诸曾在太湖边学烧鱼之术)
随后吴王僚的侍卫人员也杀死了专诸,一时混乱不堪。公子光放出埋伏的武士攻击吴王僚的部下,全部消灭了他们,此后公子光自立为国君,也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
公子光即位后,便封专诸之子专毅为上卿,并根据专诸要求葬在泰伯皇坟旁的遗愿,从优安葬专诸,相传无锡市大娄巷的"专诸塔",是阖闾替他葬的优礼墓,但文革时被拆除。邑人秦颂硕曾写"专诸塔"一诗:"一剑酬恩拓霸图,可怜花草故宫芜;瓣香侠骨留残塔,片土居然尚属吴。"
惧内:当时伍子胥流亡至吴国时,到了吴国堂邑,看见专诸正要跟很多人打架,他的妻子出来一叫他,他马上就乖乖回家了。伍子胥很奇怪,一个万夫莫当的力士,怎么会怕一个女人?于是便赶上前去询问原因,专诸告诉他:能屈服在一个女人手下的人,必能伸展在万夫之上。"惧内"一词始于专诸。
鱼肠剑:又名鱼藏剑,专诸刺吴王僚所用的匕首,传说刀身上有如鱼鳞般的纹路,是打造时程式繁多所致,目的是为了能一举刺破吴王外衣内所穿的护甲。又因其最终藏于鱼肚中,所以被称为"鱼肠剑"。
据《越绝书》记载,铸剑大师欧冶子曾为越王勾践铸了五柄宝剑。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五口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鱼肠剑既成,相剑本领尤如通灵的薛烛被请来相剑。他说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后来越国进献宝物时献给了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