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志李鸿章,咬定机会,一骑绝尘的狠人

当四十岁的李鸿章和他新组建的几千淮勇以白衣渡江的方式隐秘在英国商船内穿越太平天国南京八卦洲江面火炮防线的时候,他的大脑中不断会想起自己二十年前立下的豪言壮语,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此去上海,不成功,便成仁。

当钱鼎铭带着上海一众士绅的求援信来到曾国藩安庆大营的时候,曾国藩起初对于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并不感冒。毕竟,攻下安庆后,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就近在眼前,唾手可得,更何况,自己也并没有多余的兵力分配去救援上海。

弟弟老九曾国荃回乡募勇准备一举拿下南京,爱将鲍超在江西和李世贤部周旋,左宗棠在浙江正打开新的局面。但钱的一席话打动的曾国藩,此去上海,经费不愁,又有洋枪洋炮加持,只需募勇作战,后勤无需担心。

和后来众多书籍里粉饰的曾国藩一眼就相中李鸿章不同的是,最初的人选是曾国荃,但因为曾国荃眼里只有天京这块更大的肥肉,曾国藩只能退而求其次,想到了在衡阳作战的同乡陈士杰,但因为陈士杰是孝子,放不下在家乡的老母安危。

能剩下合适的人选只有还在幕府的李鸿章。

实际上,曾国藩本来非常喜欢这位爱徒,也曾经举荐过李鸿章,但因为在祁门的一件事改变了曾国藩对李鸿章的想法,让他如鲠在喉。

曾国藩和李鸿章的父亲李同安是同科进士,早在曾国藩还在京城翰林院的时候,李鸿章就拜这位年长十二岁的叔父为师。后来太平天国烽烟起,曾国藩在长沙办湘军,李鸿章则跟随吕贤基在家乡安徽一起协办团练。

彼时的李鸿章年轻气盛,也许是眼高手低,也抑或是经验不足,在江淮大地被太平军打得七零八落,自己也如浮萍一样四处游荡。万般无奈之下,再次投奔恩师曾国藩。

曾国藩非常青睐李鸿章的才华,尤其是文字功底,在江西驻扎的几年,曾国藩的奏折,一半由李元度拟定,一半由李鸿章书写。

曾国藩不听劝阻,执意在皖南祁门扎营,三面环山的祁门很快便陷入绝境,这段时间是曾国藩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身边的幕僚纷纷借故逃脱,后来写《湘军志》的王闿运就是在这个时候选择了离开。

曾国藩一气之下准备参办因失去徽州而导致祁门受困的李元度,让李鸿章草拟奏折,但李鸿章却坚持不肯,曾国藩无奈只能负气回怼,不行我自己来吧,谁知道这时候的李鸿章却借坡下驴,如若恩师用不到我,我只能选择离开。正在气头上的曾国藩留了一句,请君自便。

就这样,李鸿章便以一个体面的方式离开了彼时危如坠卵的湘军大营。

精于世故人心的曾国藩事后冷静想来,并非不能理解李鸿章这一招金蝉脱壳之计,但相对于那些直接收拾行装,不辞而别的幕僚,李鸿章选用的方法还是在相对保存了师徒之间体面的同时也凸显了他关键时刻决断的高明之处。

不过即便如此,曾国藩对李鸿章的心结也从此结下,时间再穿越到安庆大营,郭嵩焘等同僚也曾给曾国藩推荐过李鸿章,曾国藩不无感慨的说到,少荃才堪大用,但此君不能共患难尔。

从曾国藩的书札中,我们可以看到,早在祁门事发一年前,曾国藩就曾经上奏折保举李鸿章去扬州督办造船事务并兼管两淮盐务,但并未收到允准的回复。这次为解上海之困,最终曾国藩还是将机会给了“三千里外欲封侯”的李鸿章。

到了上海的李鸿章如龙入海,迅速和上海各处士绅打成一片,并且因为上海地处洋务前沿,李鸿章也最先了解到了先进科技的重要性。扎根上海不仅获得丰厚的饷银扩充了淮勇,而且购置了西洋大量的开花大炮,升级了攻城装备。

观史书大略,我们看到的总是一个人顺风顺水的成长之境,但如果放大镜细致入微处看,其中的艰难,坎坷,才是塑造一个人功成真正的秘诀所在。

上海立足之后,淮勇迅速扫清了上海外围的各个关隘,并开始包围苏州。

苏州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除了城垣高大之外,四周河道纵横,并和长江,太湖相接。如果要拿下苏州,则必须水师配合,可就在这时,恩师曾国藩的手书到了,需要调离水师黄翼升部北上救援在苏北洪泽湖作战的湘军。

但这时候如果调离水师,则攻取苏州必将功亏一篑,自己年近中年,才难得争取到这一个能万里封侯的机会的李鸿章当然不会就此错过,他知道,拿下苏州,他必将声名鹊起,一飞冲天,而拿不下苏州,自己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零落成泥碾做尘。

在决定人生走向的机遇面前,李鸿章展现出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和决绝,一面写信陈情不放黄水师的缘由,一面加大对苏州的攻坚力度。但事情从来不会轻易向自己想要的方向扭转,苏州的守城将领是李秀成的爱将谭绍光,实战经验丰富,几个月过去了,即便在开花大炮的加持下,淮军依然难以撼动苏州的坚城。

这时候曾国藩要调离黄翼升的书信如同“十二道金牌”一样频频发出,但李鸿章就是咬定不放,他知道自己的命运就和苏州城捆绑在了一起。电影《投名状》对李鸿章的这一段经历进行了白描,在暗流涌动之下,李鸿章最终以并不光彩的手段还是拿下了苏州,这时候曾国藩最后的通牒就放在自己的书案之上,如果再不放黄翼升水师,将参办于他,生死时速之下,命运最终还是垂青了这位志在千里的中年人。

拿下苏州后,仿佛一瞬间运气都逆转了过来。苏北防务警报解除,黄翼升又不用再调走,自己也被擢升为巡抚,整个苏南的形势也开始向着有利于李鸿章的淮勇发展。接着一个月内,又迅速拿下常州,李鸿章的大名在短短半年之内迅速登上热搜,自己也因为功劳的攀升,直逼左宗棠,甚至于老师曾国藩。

出生于长沙,脱胎于湘军水师的黄翼升也因此功成迅速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彭玉麟,杨岳斌平起平坐,自此也成为了李鸿章一直倚重的股肱之臣。后来李鸿章的外孙张廷重娶了黄翼升的孙女黄逸梵,女儿便是张爱玲。

定力这个词常被我们忽略或者说理解为一个简单的特质,但往往在人生关键处,到底是向左还是向右,则取决于一个人的定力。李鸿章知道苏州一战,关乎自己的命运,他以极强的定力抵挡住了老师的曾国藩的迁调令和对手的压力,一战功成。

到了第二年,曾国荃坐困南京城下,屡攻不下的时候,朝廷又连发调令让李鸿章出常州西进夹攻南京。但李鸿章知道自己能有今天离不开老师曾国藩给予的机会,他不愿意去南京争抢湘军的红利,再次行起了拖字诀,直到几个月后曾国荃打下南京,独揽首功。

十年后,当行将就木的曾国藩将千里之外的李鸿章叫到两江总督府的石舫上面授机宜的时候,他已经完全从心底认可了这位深受自己真传的高徒。而李鸿章到了晚年,也越来越感念当初在老师身旁言传身教的心法,言必称恩师,以曾门高徒自居。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笑指卢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这是二十岁的李鸿章进京城入翰林前写下《入都》的后半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4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