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用人刘劭为什么要编写人物志

刘劭为什么要编写《人物志》?

刘劭,字孔才,河北邯郸人。大约出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年间(公元年左右),卒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公元年左右)。据《三国志》本传记载,刘劭在建安年间做计吏,有一年跟随广平州牧到首都许昌,因为言谈举止非凡而声名大躁。不久被任命为太子舍人,建安二十年(公元年)左右,升迁为秘书郎。魏文帝黄初年间(公元-年),刘劭先后担任尚书郎、散骑常侍。

这段时间,刘劭受诏编著《皇览》,搜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成书千余篇。魏明帝即位(公元年),刘劭出任陈留太守,敦崇教化,很受百姓爱戴。魏明帝太和四年(公元年),回到朝廷担任骑都尉。在此期间,由他牵头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制定了魏法《新律》18篇,并编著《律略论》5卷。景初元年(公元年),刘劭受诏制定《都官考课》72条,为朝廷制定了详细考核官吏的条款。这个时期,他还创作了《乐论》14篇。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公元-年),他以执经讲学为主,被赐予关内侯爵。这个时期,他根据自己多年执法从政的经验,撰写了《法论》10卷,《孝经注》1卷,《人物志》3卷。

从刘劭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刘劭生活于东汉末年到曹魏执政期间。这个时期,察举制已经形同虚设,选举制度非常黑暗。“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怀抱远大理想的士人,在继续推崇道德节操的同时,也开始强调才能的重要性,他们试图以相互标榜提携、品评议论公卿的清议手段来重新建立东汉的统治秩序。这种风气在当时影响很大,士人如果为清议所不许,则为人们所不齿。同时,也使人物评议逐渐成为一门学问。

到了曹魏时代,选举制改为九品中正制,按人才优劣,评为九等,按等授官。于是,如何识别、评定人才,就成了一个政治上的重要问题。加之,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只是解决了名实不副的问题,而没有解决材与质合、能与任宜的问题。因此,人不尽其才和官废其职成为当时吏治的突出问题。刘劭创作《人物志》,正是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它以综核名实为出发点,针对当时品鉴人物的流弊,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人物品鉴原理、原则、方法,使人物品鉴向理性和形而上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

三国时期,各国的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无不广罗人才壮大自己的实力。而如何发现和使用人才,人才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以适应统治者的需求,成为了当时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物志》正是顺应这种时代需求的产物。

另外,从刘劭个人角度来看,他撰写《人物志》和受命作《都官考课》密切相关。考课法以事为中心,立足于以事功去评价人物的优劣。《人物志》以人为中心,对人才进行全面评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