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贴了20年的门神,竟然不知道门神的来历

门神最初的形象门神算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神之一,而且没有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关于门神的起源,历来纷争不已。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古人认为门是通往宅邸的唯一通道,只要有了门神,就可以阻止邪灵的入侵,家宅就会得到安宁。最早的门神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人物形象,而是各种具有趋吉避凶功效的东西,比如动物头骨,面目狰狞的面具。在商朝的时候,很多官宦之家的门口地底都会埋一些动物头骨,他们认为这些动物的灵魂可以在邪灵入侵的时候充当禁卫军的角色。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曾发掘出一些犀牛头骨,专家推测这些头骨是宫门所用,是较为早期的门神。不难发现,原始的门神其实十分抽象,只要是具有辟邪效用的东西都可以作门神之用。古人对门的重视非同寻常,经常会有一些关于门的祭祀活动出现。早在商周时期,门祭就是十分重要的礼仪,不管是君王将相还是黎民百姓,都要参加。到了汉朝,门祭仪式开始衰落,这种被儒家封为正统礼制的仪式开始慢慢淡出朝野。门祭的仪式虽然衰败,但是并不代表人们对门神的观念也随之淡化。在汉朝的民间,依旧对门神十分讲究,没有了过去恢弘的仪式,可辟邪守门之物依旧必不可少。这种对家宅的保护,是长期形成的民守在门前,间信仰。不仅是百姓,就连王孙贵族也一样信仰门神。比如某个大夫去世,皇帝要亲自上门凭吊爱臣,就要在大夫家宅门口放一些青菜,以表示对门神的尊敬。因为宫廷里的巫师认为,君王从未到过该大臣家,大臣家里的门神会因不认识君王而制造一些阻碍,所以要放一些祭祀品以示友好。可以说,门神最初的形象源自于人们心中抽象的敬畏,并没有固定确切的形象。门神形象的形成汉代算是门神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时期,门祭仪式在这个时期没落,但是门神形象却在这个时期有了初步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赋予神祇人格力量,并逐渐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勇敢形象跟门神形象联系起来。于是,汉代发展起来的门神形象,有神的造型,也有人的造型。将门神置于大门之上,也是起源于汉朝。当然,那时候纸张还未普及,大多数百姓买不起,所以门神都是画在门上。考古学家曾在山东、河南等地发现很多汉朝出土的画像石,上面绘画着当时的门神——神荼和郁垒。由于神荼和郁垒是传说中鬼域的统领者,所以百姓将其形象绘于门砖上,用来震慑万鬼。除了正统的神之外,汉代的门神形象还多有民间流传的上古勇士,像汉武帝刘彻弟弟广川惠王刘越府邸的门神就是成庆的画像。关于成庆的身份,很多学者认为他就是当年刺杀秦始皇的荆轲,但也有人认为成庆是一位上古的勇士,跟荆轲是不同的两个人。是荆轲也好,是无名英雄也罢,成庆那威武的肖像常见于汉代的大街小巷。一直到现在,民间沿用的门神都是古代勇士的画像,这一点恐怕就是从汉代一路传承而来的。当然,门神的勇士形象在每个朝代都不一样,不过到了唐朝,门神形象基本就固定了下来。在初唐时期,佛教盛行,因此大多门神的形象都跟佛教有关,比如飞天、天王等。有趣的是,唐朝曾经出现过美女门画。西安出土过唐代的石椁,上面绘制着一对门神,是两位身材丰腴,面颊饱满,体态婀娜,神情安宁的美女,她们朝着不同的方向站立,周围是一片姹紫嫣红,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也是从唐朝开始,门神不仅是人们用来阻挡凶灵、祈求家宅安宁的信仰,而且还是珍贵遥远的民间艺术品。除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唐朝真正固定下来的门神人物是钟馗,并一直发展至今。门神钟馗关于钟馗的传说历来版本不一,不过流传最广的是来自《唐逸事》中对钟馗的描述。书中记载:钟馗本是终南山人,大致生活在唐朝初期。这个人生来异相,蓬发虬髯,满面铁黑,眼大似豹,身材魁梧,力大无穷。钟馗长相虽然丑陋,但是满腹才华,学富五车,而且生性好打抱不平,刚直不阿,敢于跟任何邪恶力量对抗。高祖武德年间,钟馗赴京赶考,并以出色的文采博得了监考官的一致好评。可在殿试之时,有人向高祖进献谗言,称钟馗相貌丑陋,有损朝威,不得重用。钟馗因此落榜,与状元之位擦肩而过,愤恨之下,钟馗撞死在殿前的石柱上。高祖深感惋惜,便赐钟馗绿蟒袍风光大葬,以兹安抚。唐玄宗登基之后,有一晚梦到一个小鬼偷了自己的玉笛和杨贵妃的香囊,正打算派武士前去追赶,忽见一面目凶恶、身穿绿袍、头戴纱帽、腰系蓝带、脚踩朝靴的大鬼一把抓住小鬼,将其眼珠挖出吞下。小鬼被除,大鬼这才道明身份,原来他就是当年的钟馗,因为感激高祖的恩赐,便发誓要保护大唐不被鬼魅纠缠。唐玄宗醒后,便立即召见御画师吴道子,将自己梦中所见的钟馗形象告知于他,并命其将钟馗绘制成图。吴道子领旨绘制了著名的《钟馗捉鬼图》,并以此诏告天下,钟馗有驱鬼除魔的神力。从此之后,钟馗形象便流传起来,并逐渐被奉为门神贴在民间或是富贵、或是贫寒的大门上。不过,后人认为《唐逸事》中对钟馗的记载并不真实,有夸张传说的成分。现代学者经过研究发现,钟馗更确切的起源应该是在夏商时期,真实身份是巫术历史上的重黎。重黎又被称为重回、句芒等,位居巫职,肩负着祛除天地之间妖邪的重任,相貌也异于常人。商朝时期,仲虺取代重黎成为巫职的任命者,其实仲虺就是重回的谐音。后来又逐渐发展成终葵、方相氏,他们被学者认为就是唐朝钟馗的原型。现代人已经很少去追究钟馗的原型究竟是谁,大多还是以《唐逸事》中的描述为主,这并不奇怪,毕竟《唐逸事》中的故事更简单、更有趣,也就更有流传性。明清门神形象门神发展到明朝,有了两个流传性比钟馗还广的门神形象——秦琼和尉迟恭。根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当年起兵之时,杀人无数。登基之后,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夜夜梦到那些被自己杀死的人在寝宫之外向内丢石扔瓦、凄号不已,整个皇宫不得安宁,人人夜不能寐。李世民醒来之后,便将梦中之场景告诉群臣,可殿下之臣没有一人晚上听到恶鬼惨叫之声。惊恐之下,李世民召集群臣商讨对策,一代君王不能就此被恶鬼折磨死。经过一番商讨,群臣挑选出面带威严、不怒自威的两位元帅——秦琼和尉迟恭,夜夜守在宫门两旁。接连几晚,唐太宗都酣然入睡,没有做梦。但几晚尚可,日子一久,秦琼和尉迟恭便有些熬不住了。李世民体恤下情,怜惜爱将,便心生一计,命宫中画匠将两位肖像画下,悬挂于门上。果然,此后李世民再也没有做过噩梦。从此,秦琼和尉迟恭便成为门神在民间流传。现在每逢过年,各家各户都会贴上两位大将形象的门神,以佑家宅安定,不受污秽之物的侵扰。至于秦琼、尉迟恭两人的形象为何一直到明朝才发展为门神形象,恐怕跟明代发达的小说、戏剧文化密不可分。《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本身就是一本颇受欢迎的传说故事集,成书于明朝,里边收集了许多明朝及前朝的神鬼逸事。到了清朝,除了秦琼、尉迟恭以外,还涌现出一大批以历史名人为主的门神形象,有孙膑、庞涓、赵云、马超、萧何和韩信,甚至还有穆桂英等。这些英雄以不同的形态受到民间百姓的欢迎,但最后流传下来的屈指可数。不管是哪一种形象的门神,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都值得后人珍藏。门神折射出的不仅是时代的前进和历史的发展,更突显出中华民族浓厚的生命保护主义,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家人,这也是一种人类共有的纯朴情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