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柳下食邑及柳下惠故里相关问题新考

王家怀预约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经过对《展氏族谱》及展洼一带的地域文化包括柳下惠传说故事研究,从中洼村发现了和圣柳下惠故里石碑。和圣柳下惠故里等四通石碑于年9月20日在孝直镇中洼村挖掘出土。和圣柳下惠故里石碑本身就隐含着“柳下”地点含义,柳下当在孝直镇中洼村一带。此碑刻的文字信息内容为:“钦差提督学政山东等处按察司副使贺万祚题、和圣柳下惠故里、文林郎知肥城县事关西王惟精立、明隆庆六年、奉祀生员展芳名展玺仝修、长清县生员王道光书丹、镌字匠程起元。”这是和圣柳下惠故里碑上的完整文字内容。这块石碑是钦差贺万祚题,肥城知县王惟精所立,代表官方认可。自年至今已十四年了,十四年过去了,但期间我始终没有间断对和圣柳下惠故里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索研究。除了传说故事传承之外,我还对相关的史书、志书进行查阅。由于手头史志书的缺乏,影响了探索研究的进程。幸好近期有朋友相助,领导关心支持,探索研究工作又向前迈了一大步,即关于柳下及柳下食邑的问题有了新发现。下面,我把志书关于柳下惠相关问题的记载记述如下,供大家及和圣文化研究专家参考。

和圣柳下惠故里碑

一、据年2月平阴县史志办公室重印的《平阴县志·第一编·建制·第一章·建制沿革·第三节·境域变迁》记载:“年春,肥城县的二虎庙、后店子、刘家所、沙岭、柳滩、龙洼、丁屯7个自然村划归平阴县。……年春,陈屯、邱林、王家园3个自然村由肥城划归平阴县。”

二、光绪三十四年戊辰菊月,桐城钟树森续修的《肥城县乡土志·卷之五·耆旧录·先贤名儒》记载:“周,和圣柳下惠,鲁公族,展氏无骇之子,名获,字子禽。食邑柳下,谥曰惠。事见《论孟》《春秋传》《国语》《史记》诸书,不具录。西南乡展家洼俱展姓,有和圣祠,明天启年间,以和圣嫡派六十二代孙展芳名奉祀。按,泰安有柳里村,和圣墓在焉。泰安邑乘列入为泰安人,究莫能定焉。”通过与《展氏族谱》对证,此记载中有误,即展芳名当为和圣七十二代孙,而非六十二代孙。注:《论孟》是《论语》和《孟子》的简称。

立于平阴县孝直镇和圣苑村柳下惠数通石

三、光绪二十年李敬修主修的《平阴县志·卷一·村庄·亓家集里》记载:“在孝直里之南。亓家集,城南六十里。黄家庄同上。傅家庄同上。前庄科,城南五十七里。湿口山,城西南六十里,亦名赤口山、赤沟山。泉上,城东南六十里。展家洼同上。葛家楼,城东南五十五里。展小庄,城东南六十里。黄家楼,城东南五十五里。前店子,城东南五十里。夏家庄,城东南五十五里。郭家小庄,同上。”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汇河东部村庄“展家洼、展小庄、葛楼、黄楼、郭家小庄、夏庄”在光绪二十年始属平阴县。另据《平阴县志·卷首·分图三》记载:“白庄、张庄”仍属肥城县。

四、光绪十七年版本《肥城县志·卷之一·方域志》记载:“柳滩河,县西南六十里,柳滩社,入衡鱼河。”《肥城县志·卷之二·古迹志》记载:“和圣故里,在柳滩社展家洼,村俱展姓,有和圣祠。明天启年间,知县王惟精详请以和圣嫡派六十四代孙展芳名奉祀。按,泰安县有柳里村,亦谓和圣故里,有墓在焉。‘战国策’:秦伐齐,令:有敢于柳下季垄五十步樵采者,死无赦!相传其处亦有和圣祠,万历四十五年建。互相祠祀。”“和圣故里碑,明知县王惟精书”、“重修和圣祠碑记”、“明嘉靖辛丑翰林检讨梁绍儒撰”。此处有误,通过与《展氏族谱》对证,展芳名非六十四代,应为七十二代。

乾隆二十五年重修和圣祠碑

五、嘉庆二十年版本,裕德堂开雕《肥城县新志·卷之六·金石志》记载:“和圣故里四大字石刻,王惟精书。”《肥城县志·卷之十七·人物志·人物列传》记载:“周,柳下惠,鲁公族展氏也。名获,字季禽,无骇之子。食邑柳下,谥曰惠。仕鲁,为士师,三黜。……”裕德堂开雕《肥城县新志·卷之二·地理志·沿革表》记载:“肥城县在明朝属济南府,为山东布政使司统辖。清朝(国朝·康熙年间)属济南府,为山东布政使司统辖。清朝雍正十二年十三年,属泰安府,为山东布政使司济东泰武道统辖。”

六、乾隆二十五年,岁在庚辰赐同进士出身中宪大夫知泰安府事会稽陶杏秀撰《泰安府志·卷七·祠祀》记载:“和圣祠在城西六十里柳滩社相传为柳下食邑展氏子孙居此”。

七、康熙十一年版本《肥城县志·古迹志》记载:“和圣祠,在境内柳滩社地方,离城六十里,历代奉祀有人。至前朝天启年间,知县王惟精申详嫡派六十四代孙展芳名奉祀。”此处有误,“六十四代”应改为“七十二代”。

八、根据目前全国关于柳下惠最早文物隆庆六年(年)和圣柳下惠故里石碑计算,隆庆六年比天启年(年)早46年。由此可以推断,光绪十七年版本三十四年版本《肥城县志》所记载“按泰安县有柳里村,亦谓和圣故里”的说法是后补的。同时,由下往上溯源,清嘉庆、乾隆、康熙肥城县志版本皆没有泰安柳里村“亦谓和圣故里”的说法。

九、明朝万历元年编纂的《兖州府志》只记载了柳下惠授词弟展喜(注:此处有误,现与展氏族谱对照,喜为柳下惠长子,晖为次子)退齐兵、岑鼎立信及“本府儒学乡贤祠岁祀之”的记载,而没有柳下惠为兖州人的记载。

《兖州府志》内页图片

通过与《泰安府志·肥城县新志·卷之二·地理志·沿革表》对照,当时的平阴县不包括现在孝直镇的汇河以东区域,当时的汇河以东区域属肥城县。明朝天启年间的肥城县属济南府。济南府为山东首府,可惜明朝没有形成《济南府志》。

十、既然展洼村明隆庆六年立下和圣柳下惠故里碑,至少反证隆庆六年那个时间的《展氏族谱》绝对不存在“柳下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的记载。由此可知,《展氏族谱》中关于“柳下惠生于故县长于堰头葬于故赵”的记载是清代以后续修族谱人补记的。

清咸丰六年重修和圣祠记事碑

十一、地方史志记述着各个地区历史与现状的社会文化现象。作者根据多年来搜集、考证,泰安有史以来官修的史志有十部:明万历三十一年《泰安州志》;清乾隆二十五年《泰安县志》;清乾隆二十五年《泰安府志》;清道光八年《泰安县志》;清光绪三十三年《泰安县乡土志》;民国十八年《重修泰安县志》;年《泰山志》;年《泰安市志》;年《泰安地区志》。这些史料的存在,对研究柳下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十二、万历元年《兖州府志》比隆庆六年“和圣柳下惠故里碑”晚1年,万历二十四年《兖州府志》比隆庆六年“和圣柳下惠故里碑”晚二十四年。隆庆帝介于嘉靖帝和万历帝之间。《兖州府志》没能记载隆庆六年“和圣柳下惠故里”碑刻,皆因孝直镇展洼村当时不在兖州府管辖范围内。

十三、《兖州府志·卷十六·沿革》记载兖州蛇丘县,即古遂国(今东平县遂城)。和圣故里和圣苑村(展家洼)距今东平县接山镇遂城村仅十公里。展家洼村古时曾隶属于蛇丘县的可能性极大。从自然现象看,展家洼一带多金蛇,而且,柳下惠传说故事中至今有小金蛇是展氏老祖宗的传说记载。

十四.大兖州、中兖州、小兖州之称。大兖州是中国九大洲之一,地域相当广大。中兖州可指明朝万历二十四年东阁大学士兖州郡人于慎行所编《兖州府志》4州23县。小兖州可指现在的济宁市兖州区。柳下惠的名字在《兖州府志》《泰安府志》均有记载。但有关柳下惠故里的信息在《泰安府志·肥城县志》记载最详尽。

十五.明朝冯梦龙所著《东周列国志》关于展禽“授词却敌”中“展喜为柳下惠侄子”记载是错误的,应予以纠正。据《展氏族谱》记载,展喜本为柳下惠长子,次子为晖。

十六、据乾隆十七年邱超所书《邱氏族谱》序记载:“我邱氏一族,原籍在齐,后居于鲁。其列在肥邑者,始于明祖,继于復明祖。余少时遥闻前辈邱王喜之遗言曰,自春秋来,世居此地,元末灾异横行兼之兵变,居民十不一存,先人避难正定府枣强县,依居同姓之家。明初乱定,上诏摘移稠民以实其地,查催逃亡,各还其乡。乃遵旨复回肥城县,当时兄弟三人携手同归。一居邱家集,一居付村庄,其居衡鱼者,即我復明(左丘明之58代孙)祖也。”此为《展氏族谱》所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柳下惠六十八代孙“展有才从青州益都县復迁原籍立村展家洼”有皇旨的旁证。

由以上史志及家谱记载,可以确定古地柳下、柳下邑、柳下惠故里就在平阴县孝直镇柳滩展洼一带。

年8月22日何鹰写于玫城平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98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