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泉水受教育长才干,学以致用助振兴

白癜风激光治疗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7260203038414659&wfr=spider&for=pc

文/塔可心、王野图/李昕玥

把科技、卫生送到村村落落,把文化、知识带到田间地头,是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根本宗旨。年7月15日,重庆交通大学旅游与传媒学院“情系云阳筑梦乡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正式结束了为期一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告别了云阳县龙角镇泉水村。

在七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旅游与传媒学院“情系云阳筑梦乡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开展了新老党员周日茶话会,重温入党誓言,进行党史知识问答,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慰问困难群众和老党员,宣传富民政策;举办留守儿童周末课堂,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反诈普法教育、文体素质教育和生命情感教育,用爱心守护儿童成长;开展积分制走访调研,了解基层治理现状;进行泉水村系列人物专访,用镜头记录乡村振兴人物故事;设计泉水村文旅产品和农副产品包装,用专业知识助力乡村振兴;举行泉水村“喜迎二十大秀出新风貌”摄影展,留住美丽和真情瞬间。通过一系列“慰问性+互动性+调研性+专业性”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良好效果,产生了强烈反响,受到了华龙网、中华网、今日头条、重庆网、重庆新闻网、西南新闻网、重庆早报网等10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提升了泉水村文明乡风,促进了泉水村公共服务,切实以自身知识技能助力乡村振兴。

抓好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党员就是党在基层的一面旗帜,是党联系农村基层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为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寻求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切实推进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情系云阳筑梦乡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首先在泉水村开展了重温入党誓词、慰问老党员、党史知识问答等一系列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相关活动。

年7月9日,实践服务团在泉水村村委会组织了新老党员周日茶话会,讲述党员初心故事,追忆艰苦岁月,感受泉水村在时代中的变迁。“泉水村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大气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出……”老支书黄学敬与大家交流自己的感悟,激励新老党员永葆初心,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忆苦思甜感党恩,乡村振兴传真情,本次新老党员的交流活动,对青年党员来说是一堂特殊的党课,也是新老党员时代精神的传承。

茶话会过后,团队成员带领泉水村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大家高举右手,再次庄严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庄严的神情下,是老党员们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文明新风

为弘扬主旋律,倡导文明新风,涵养文明村风,年7月10日,“情系云阳筑梦乡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为泉水村村民带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讲,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团队指导教师黎安康用生动通俗的重庆方言宣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敬业就像我们村的谭医生,二十年如一日的从事乡村医疗工作,天天走村串户,解除患者疾病;诚信就是你在村里开超市、做小买卖,绝不能缺斤少两。”通过身边的事例,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宣讲活动过程中,志愿者还用生动的灯谜形式向村民们讲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个谜面是百姓饭足言皆彩!”“一义贯成并日月,这个谜面的答案是:文明。”村民们积极猜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升和巩固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将课题写在大地上,科技助农有新招

本次“情系云阳筑梦乡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是带着科研任务来的,要将硕果结在农户家,促进高校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服务团依托旅游与传媒学院“重庆市乡村治理积分制研究”项目、确定了“乡村治理积分制研究”、“文旅融合”、“留守老人”三个调研主题,通过实地调查法、深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形成三份调研报告,切实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龙角镇党委政府根据云阳县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精神,将“党建+三治”与乡村治理文明积分制相融合,结合泉水村实际,打造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推广。泉水村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项目”的先行示范推广村,正在大力宣传和推行“积分制”走向家家户户,更加“接地气”地贴近老百姓生活。

积分制度起到了正向激励和负面处罚的双重作用,主要内容包括遵纪守法“五不准”、乡风文明“五不要”、人居环境“五个洁”、公共服务“五个好”。“五不准”即不准整无事酒,不准无理上访,不准乱砍乱占,不准违纪违法,不准忤逆不孝。“五不要”即不要打架扯皮,不要不讲信用,不要攀比浪费,不要损人利己,不要好逸恶劳。“五个洁”即室外环境保洁,室内物品整洁,个人卫生清洁,田间地头净洁,渠堰道路光洁。“五个好”即参会学习好,公益行为好,见义勇为好,拥军优属好,荣誉表彰好。

三下乡实践服务团通过调研得出结论:“小积分”彰显“大治理”,更能发挥“大作用”。泉水村推行积分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积分制作用下,泉水村乡村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争田抢水等现象减少了,“无事酒”没有了。热心人、热心事随处可见。党建引领“乡村积分”形成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双管齐下,真正意义上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

树立典型榜样,辐射身边群众

泉水村天蓝水清,民风淳朴,正是因为在泉水村发展的历程中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才构成了自强不息,欣欣向荣的奋斗精神。修建了泉水村第一条公路的老支书黄学敬;实干争先,为民办实事的党支部副书记陈中顺;独自照顾脑瘫儿子30余年的“重庆好人”张菊英;坚守农村医疗防保战线30余年的乡村医生谭明章;温暖留守老人的新时代雷锋蒲东凡;努力奋斗脱贫致富的养殖大户黄继云……都是村里的标杆人物,也是当地人的精神体现。年7月11日,时间服务团为先进村民撰写《泉水村人物志》,通过人物传记的方式集中展现泉水村典型代表的高尚品德。“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用先进的榜样力量确立典型,引导村民形成奋勇争先,干事创业的精神风貌。

实践服务团撰写的《泉水村人物志》第一位,黄学敬,泉水村原支部书记,担任村干部20多年,成为老百姓心中的“定海神针”。他带领老百姓用钢钎铁锤修建了泉水村的第一条公路,成为了新时代的“愚公”。他在泥泞小路上拖着音箱,宣传森林防火等知识。年老退休后他又成为志愿者,为中老年人义务理发,只要还能为大家伙做点事,他就义不容辞,被村民们称为“活雷锋”。

《泉水村人物志》第二位张菊英,丈夫去世后独自支撑家庭23年,大儿子天生是脑瘫儿,全靠她一个人细心照料37年,把公婆当成自己亲生父母一样孝顺,被评为“重庆好人”。面对生命不幸,张菊英坚强乐观,尊老爱幼,自强自立创造幸福生活。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指南。“情系云阳筑梦乡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通过为泉水村撰写人物志,使教化作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积极培育文明乡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小手拉大手,关爱留守儿童

孩子是乡村的希望。乡村教育一直是近年来国家关心的重中之重。本次“情系云阳筑梦乡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为泉水村的留守儿童打造了一堂别具意义的“周末课堂”,包括爱心辅导班、安全意识宣讲、趣味游园会以及“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等环节。

泉水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父母外出带来了监护人缺失带来的儿童安全问题。因此,7月12日,“情系云阳”团队为泉水村的孩子们进行了安全知识宣讲,从防溺水安全、用电安全、饮水安全、交通安全等方面进行讲解,提高孩子们的安全意识。

随后,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小朋友们一起进行了你比我猜、吹乒乓球、抢椅子等游戏互动。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奖品,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泉水村驻村第一书记樊信友说:“感谢你们的到来,为孩子们带来这么多精彩的游戏,孩子们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开心过了,他们都非常喜欢你们这群大哥哥大姐姐。”

在“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环节,一位小朋友写到:“爸爸妈妈你们这么多年没有回来,到底去哪了?”孩子们写信时情绪变得低落,服务团的成员也红了眼眶。团队成员与当地儿童约定,以后会经常给写信保持联系,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当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流失严重,乡村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只有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盘活当地资源,让农民不必外出务工就能过上好日子,才能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目前对于乡村振兴的扶持政策已卓有成效,只要稳中求进,必然能推进乡村问题的解决。

“喜迎二十大”摄影展,秀出乡村新风貌

为记录乡村振兴轨迹,展现乡村新兴气象,““情系云阳筑梦乡村”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于7月14日在泉水村举办了“喜迎二十大,秀出新风貌”摄影展。摄影展的照片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展现着鲜明的时代记忆,以老照片映射村子发展的变迁过程,折射出泉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实践服务团用摄影这种特有的艺术形式和视角,拍摄了爱心图书角的设立、种植基地作物的生长等场景,展现泉水村日益完善的设施建设以及欣欣向荣的产业发展,也以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当地村民劳动和留守儿童生活的真实状态。照片上的一草一木,都展现出泉水村的新风貌。

这些根植于泥土且充满温度的作品,从不同侧面贯穿着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的情感关联,展现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成为新时代泉水村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像见证。

干事创业,与时代精神共进;泉水淙淙,与乡村振兴同行。本次“情系云阳,筑梦乡村”社会实践服务团暑期三下乡活动圆满结束,团队的老师和成员们切实做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积极助力乡村振兴,广泛实施教育关爱,提升乡风文明,讲好乡村振兴故事,为国家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乡村振兴虽早有成效,但道阻且长,需要新时代的我们一起接力。高校学子应主动勇担重任,将汗水与努力洒在祖国的广阔大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