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的三版水浒传在80,90后的记忆里是浓浓的一笔,不可磨灭。然而世界上最早的水浒传电视剧是日本人年拍摄的《水浒传》。当然,年张彻拍摄的电影版《水浒传》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水浒传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了。
世界上最早的水浒剧说起来,日本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并不表现于他们传承和发扬了唐文化,极度迷于三国史和三国演义。众所周知,世界上第一部西游剧也是出自人家日本,而且因为日版西游的怪诞化情节促使了后来的央视西游的诞生进程。并且在央视西游在某些方面还借鉴了日版水浒。更难得的是,在那个特效和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日版西游记的特效甚至超过之后才出的央视西游。(话说日本特摄技术本来就比中国好~)作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政治献礼,亦是日本电视台纪念开台20周年的台庆节目之一,由舛田利雄执导,中村敦夫等主演。该剧在投资和制作上在那个年代说是大制作也不过分。这样的条件介绍从表面上给人一种十分期待的感觉,可是事实证明,日版水浒和日版西游半斤八两,就是标准的大雷剧,甚至可以用奇葩来形容。(另外说一下,日本没有拍摄过三国演义,但是投资过央视三国的制作。因为他们太热爱三国,但三国剧的庞大和拍摄条件的苛求,就是人力,场景和道具让他们为难,所以他们驾驭不了。并不是技术不成熟!)
这部剧以林冲为第一角色。估计日本人看重水浒传前面的篇章,林冲不仅在中国是闻名遐迩的大人物,就是在日本也是赫赫有名的水浒英雄。那我奇怪,武松的故事相比较于林冲更有看头和拍点才是。有刀光剑影,有快意恩仇,有情色世俗,不比林冲更适合当主角?鲁智深也不遑多让啊!总之你永远搞不透日本人到底在想什么。就好比他们拍的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是女的一样,各种奇葩设定。
3.林冲VS武松好在日本人还有点明白,武松的篇幅虽然不能一一表现,那么给他早早上场,搏个观众眼球,留个印象算是对得起武松了。而武松的出场简直说不上是搞笑还是无语。他的出场不是连喝18碗的豪气干云,也不是醉打猛虎的天人气概,而是和林冲在大街上,众目睽睽之下干架。对,就是这个水浒迷都翘首以盼的世纪大战,林冲VS武松就在日版水浒里上演了。那打的可真是……搞笑!还有武松这行头像是从史前穿越过来的~
武松行侠仗义,私放粮仓,救济灾民。林冲深受感动,于是就放走了武松,人群之中武松一脸笑容,欣喜若狂的跑去。到一间酒肆里喝酒,喝晕了,然后被别人一顿五花大绑。这就是武松的出场!李铁牛日本人看来很习惯根据人物的绰号拟定其形象,而这个李逵,李铁牛就是典型之一。这个李逵白白胖胖,别说没有黑旋风的那种黑,而且一脸傻子模样,一点凶神恶煞的模样没有。这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天杀星李逵?这牛角远处一看还让人以为是牛魔王呢。
4.制作当时的中国大陆尚未开放外国商业电视机构入境取景,故全剧的场景均在日本完成。除梁山泊的外景依靠模型特摄手段完成外,日本电视台斥资万日元在日本国内建成一条宋代风格的布景街,另委托专人制作大批宋代式样的服装、兵器等,总制作费高达6亿日元。在这样的介绍之下,配合图片来看,日版水浒似乎在制作上面比起故事的还原更要用心。而且再看台词,“打劫州府,济困扶贫”,他们好像也了解梁山的一贯作风和触及到了水浒的核心。
吴用和公孙胜合为一体估计日本人觉得吴用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类似于诸葛孔明。诸葛亮是神机妙算,仙风道骨,而公孙胜也是仙风道骨,于是种种因素就把这两个人融合到一起。可是这人(我也不知道是叫吴用好还是公孙胜好有一点书生意气,或者仙风道骨吗?)放在人群之中,根本就是一路人甲的模样。而且你好歹也整一个吴用或者公孙胜的特点啊?比如吴用的武器铜链,公孙胜的拂尘。
看台词,说是有人给奸臣高俅供奉了一个美女。看这包装,这是把人当快递放在一个立体式箱子里,然后快递过来么?而且这女的一脸浓妆艳抹,面无表情。头上,身上整的花枝招展的,有一种日本歌妓的既视感。还有这剧情够噱头,估计日本人是这样想的,搞什么起义,直接派一个刺客去杀了贪官污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就一了百了?哪来那么多什么魔星,什么替天行道。你们猜猜这美女是谁?
没错,她就是水浒第一女将,集美貌与武艺于一体的一丈青扈三娘是也。这狗血的出场剧情,令人费解的装扮行头,不看说明书,你实在是想不到她就是那个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的一丈青扈三娘。而且更狗血的是,由于林冲是第一主角,而这个扈三娘和主角接触,一度期间摩擦了点感情的火花,好像有那么点喜欢的意思。哈哈~
这里还是剧组估计为了省成本,依旧把不同人的戏份捏和一个人身上。原著里遇洪而开到了这里变成遇高而开。这和高俅有什么关系,而且从长远来看,如若真是高俅这么做反倒是自取其祸。可以说后面的将就是他自己放出来和自己过不去的~但是日本人他并不是不知道遇洪而开,只是他故意改编的背后原因令人费解。而且这个原著中带有神话色彩的片段他倒是没有忘记,翻倒是其他的著名桥段却刻意避免。避重就轻,剧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