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约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又称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新郑(今属河南)人,同时也是韩国的公子。他和曾为秦相的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韩非比李斯更有能力、更有才华。他见到韩国不断衰弱,内心非常着急,屡次上书给韩王,提出宝贵的强国主张和建议。但当是昏庸的韩王却不采纳他的意见。于是韩非就著书立说,写了十多万言,说明治国之道。
而在当时,秦国尚未一统天下,秦王嬴政也还没有称帝,看到韩非的书后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在发兵攻韩时的目的之一就是想得到韩非。而韩国不得不派韩非到秦国去,但秦相李斯和姚贾担心韩非来会动摇自己的地位,于是二人向秦王进了许多谗言,秦王多猜忌,于是处死了韩非。
但杀了韩非后,秦王见到了《孤愤》、《五蠹》之书后,感叹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见秦王对处死韩非一事上非常的后悔。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看出韩非的思想对君主专制主义富国强兵提供了极为有效的理论支撑。
关于大家所熟知的《韩非子》一书,共收录五十五篇韩非的思想精髓,文章说理精密严谨、文笔犀利明快,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用浅显的寓言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很多广为人知的寓言都是出于《韩非子》一书,如“矛盾”、“滥竽充数”、“买椟还珠”、“郑人买履”等等,都很有深意和趣味。
韩非用生动、形象的寓言,说出了多么尖锐的治国大道理。能够一小间是一种很厉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