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德行篇第29则
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丞相见长豫辄喜,见敬豫辄嗔。长豫与丞相语,恒以慎密为端。丞相还台,及行,未尝不送至车后。恒与曹夫人并当箱箧。长豫亡后,丞相还台,登车后,哭至台门;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开。
小释:
王长豫为人谨慎和顺,侍奉父母神色愉悦,克尽孝道。丞相王导看见长豫就高兴,看见敬豫就生气。长豫和王导谈话,总是以谨慎细密为本。王导要去尚书省,临走,长豫总是送他上车。长豫常常替母亲曹夫人收拾箱笼衣物。长豫死后,王导到尚书省去,上车后,一路哭到官署门口;曹夫人收拾箱笼,一直把长豫收拾过的封好,不忍心再打开。
杂评:
1、老人总是希望孩子有出息,每个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2、孩子长大之后,也许会为了自己的理想,去追寻自己的人生。
也会离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但父母心中对子女的牵挂始终不变。
3、对老人而言,子女成才当然是他们心中最大的满足。
同时,对于他们而言,子女如果能“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领着孩子,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他们会内心和情感上会更加高兴。
4、对老人而言,孩子为他们做得一些小事、做得一些细微的事,他们都牢牢记在心里,开心不已。
所以,就做了一次“哪怕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父母也会开心一整年。
因为,“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父母最深沉的希望是子女们健康平安快乐的生活。
附注:
1、王导(年—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1]、阿龙。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2、王悦(生卒年不详,推测生于永嘉之乱前,死于苏峻之乱后),字长豫,琅琊临沂(约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官员,名相王导世子,曾在明帝为太子时、王导担任太子太傅期间,任职东宫;后历康帝司马岳为吴王时的第二教育官吴王友,官终中书侍郎。
3、王恬(生卒年不详),字敬豫,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书法家,东晋丞相王导次子。官至后将军。他擅长隶书,亦是东晋第一围棋好手。
4、曹淑:彭城人,曹韶(元帝西晋为镇东将军时,曹韶曾担任其武吏首席:司马)的女儿,东晋名臣王导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