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戊谈世说新语德行篇上

#世说新语#

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陈仲举的言谈举止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楷模。他刚刚做官的时候,就立志改革国家政治。他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任上,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办事的文书禀报说:“大家都建议大人先进官署走个流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打败殷的时候,就表彰商容,中间顾不上休息。我拜访贤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狭隘的思想就又滋生起来了。”

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只见了一面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住了一天两晚。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叔度好比汪洋一样,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量深邃宽广,实在是难以测量呀。”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一位客人问陈季方:“令尊陈太丘有什么功勋和品德,能够享有全天下这么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泰山一角生长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不测深渊;上受雨露灌溉,下受深泉滋养。在这种条件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泉水有多深呢?说不清楚有什么功德啊!”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荀巨伯去探望远方生病的朋友,正好遇到外族的军队在攻打朋友所在的郡,朋友对巨伯说:“我时日无多了,你还是快离开这里吧!”荀巨伯说:“我那么远来看你,你却叫我离开,贪生怕死不讲义气,怎会是我荀巨伯的作风?”敌人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城里的人都跑光了,你是谁,竟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重病,不忍心看他独自留在城里,我愿意代他受死。”敌寇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有道义的国度!”于是就撤军了,整个城市因此得以保全。

本篇为《世说新语》德行上篇,一共讲了五个人物的小故事。通过这五个人物的故事,展现了每个人物的行为品德。

第一个故事是陈仲举礼贤。东汉桓帝末年时,宦官专权,时任太傅的他与大将军窦武计划诛杀宦官,可惜失败后被杀害。文中这段故事主要讲他初上任时,礼贤下士,直奔贤者住处。他的手下却想劝他先安顿好家眷,与同僚们见个面,聚个餐啥的,之后再去拜会徐孺子也不迟。这一现象,展现出了当时官场“走流程”的做派。很多人走马上任都是大张旗鼓,先是拜会这个同僚,而后拜会那个乡绅,实则却是吃拿卡要,四处敛财,这样的习气和做派在当时的年代靡然成风。陈仲举这样的行为在当时真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第二个故事是周子居与黄叔度的故事。黄叔度因为耿介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人品高尚,虽然出身低微,却因有德行,被当时名流所推崇。周子居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再次滋生起来。可见,良师益友如高台明镜,时时能让人躬身自省。“不学时、无以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面目可憎,向人言语乏味”,交友择书皆是同理。

第三个故事同样是关于黄叔度的,郭林宗拜访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然而会见黄叔度,却让其弥日信宿,真是判若云泥。可见黄叔度其人德行、自我魅力真是如汪洋万顷,澄不清,搅不浊。

第四个故事中,陈季方此人讲话,非常有水平。用形象化的比喻将令尊比喻为生于泰山的桂树,桂树原本就代表高洁的品行,而生于泰山一角的桂树,其所处的位置上有雨露天恩,下有泉水滋养,一方面谦虚地说明了令尊的品德之所以高,是上受天恩,下蒙滋养,这样上下都不得罪,还印证了令尊德行的高洁。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关键是美不自知,这话就更加滴水不漏了,你能说他不德行不高吗?

第五个故事表现了荀巨伯对于友人的义字。古人重义,义值千金。荀巨伯以一人之大义,挡住了一支军队,如此义薄云天的行为,令人钦佩。交由如此,夫复何求?反观当今社会,却都是卖友求荣,求财轻义的小人。虽然本则故事以今人思维看来,略带夸张的成分,但是如果是你,你是否愿意有这样的朋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