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本质上就是一场博弈,从读书,到工作,再从婚假,到暮年,我们始终都在不断的与人打交道,而遇人、识人,也自然变成了我们一生最大的变数,古人常讲知己知彼,所谓知彼,就是识人,人性的构成十分复杂,怎么能将这种复杂的理论格式化,并且加以掌握,这个,就是这场博弈的关键,大家好,我是白同学,这一周我们古籍篇要说的就是——《冰鉴》。
《冰鉴》
清朝末期,时局动荡,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萧杀的味道,百姓任人宰割,智者筹划运动,然而生有涯,知无涯,看透时局的隐士,早早地潜入了大山之中,去寻求精神的平静;有一日,秦岭山上有一青年正忙着伐柴,准备在寒冬来临之前,备下取暖之木,他也听说山上来了一群隐士,终日闭门不出,吃喝拉撒都在山上,心里还纳闷,这群人也不知道怎么想的,总感觉他们就像是迷了心智,整日神神叨叨,想到这里,青年赶忙收拾好了伐下的木柴,还是立马下山为妙,结果没走几步,正碰上了一中年人坐着下山路上,这下躲不过去了,青年强装镇定,从中年人身旁走过,刚刚擦身而过,还没等青年松口气,中年人就开口了:我来此山是避世,不是吃人,你又何必怕我?小伙心想,避世?怕你是朝廷抓捕的要犯!但还没等开口回应,中年人又说:在下可不是逃犯,一心只为避世,寻有缘人,传有缘术。小伙一愣,我刚才说话了?没有啊!他怎么知道的?中年人开口:我自然知道,嘴是用来骗人的,不是说话的,嘴之外说的话才是真话。小伙虽然听不懂,但也觉得有几分道理,毕竟自己刚才就想着随便糊弄几句。
小伙疑惑道:除了嘴哪里还能说话呢?你可别唬我!中年人说:这样,你用你过冬之柴换我识人之道,我就告诉你哪里还能话说。听到这里,小伙这才明白,原来是想忽悠我砍的柴啊:高人,我不换,几句话就换我柴,那不合算。中年人说:你一定会换的,我不会伐柴,又要在此处过冬,我们看似是在交换,但其实算你救我一命,如果你没有救人之心,那就算了。小伙虽然没读过几天书,但天性善良,想到要救人,也只能无奈答应。中年人一笑,随即开口道:你看,你虽未说几句话,但我依然可以知晓你心中所想,那你猜猜看,我是如何知晓的?小伙道:如何知晓?难不成高人是算命先生?中年人答:不是,占卜之术看事,而我却是看人。看人?人如何看?高人说的是面相吧?中年人答:也是,也不全是,与人交流,最不能相信的就是嘴,自古以来,识人之道共有七条,看神骨可知人贵贱,看刚柔可知人本性,看相貌可知人贫富,看情态可知人善恶,此外还有看须眉,听声音,看气色。
小伙疑惑道:可老人不早就说过了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中年人答:简单以容貌好看与否、衣着光鲜与否来评判世人,确有不适,但我所讲的识人之道,可不是以貌取人,你未经世事,自然不知道,人是十分复杂的存在,他处于善恶之间,念头稍稍一动,就可能会导致善恶两种结果,这个世上本无完人,只有善恶一体,才是完整的人,所以识人之道要看本性,而不是看外在,本性善则善,本性恶则恶。其实抛开他所讲的识人术不说,这番话是有道理的,我之前一直在想,名著为什么可以成为名著,金庸的武侠,鲁迅的市井为什么都那么深入人心,其实最根本的就是,他们笔下的人物亦善亦恶,大家可以联想一下自己的身边人,圣人、完人那是小说,善恶一体才是生活本身的模样。小伙问:那如何才能知晓人的本性呢?中年人答:在我看来,人一生的经历,皆表现于身体之上,想要识别本性,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所观之人是否协调。协调如何看?中年人答:身体协调的人各项部位都整齐划一,似乎就像是一个整体,这种人就是善吗?未必,只是隐藏的好罢了,有人手臂奇长,有人眼神突出,有人面部有疮,从这些细节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大体境遇。
识人之道
小伙还是摇头,一脸疑惑:高人说高话,我听不懂,那你不如说说看,如何看一个人能否富贵?中年人答:想要识人富贵,是一个复杂的事情,但我有一方法,可以看出十之八九,以后若你想识人富贵,可以专注识别精神,精神即精气神,承运亦载势,精足则气生,气足则神聚,精气神具备,富贵之日即在眼前,精气神一散,富贵之日就已经远去了。小伙喃喃道:富贵看精神?这个倒也好理解,一个人遇上麻烦事,可不就要心烦意乱吗?中年人说:凡事皆有两面性,一个人放纵娱乐,也会导致气消神散。小伙又开口:富贵看精神,那做官看什么?您看我有没有功名?中年人答:你没有,功名看气概,你最缺的就是气概,气概就是气度,气度却不是脾气,而是气场亦或是气色,人的气色有柔弱,有狂放,有懒散,有圆滑,一个人身上可能具有多种气色,但气色之间也有差别,柔弱之人却不谄媚,狂放之人粗中有细,懒散之人坦诚纯真,圆滑之人却保守原则,以上四种便是功名的气概,反之,则失去了气概,即算是已有功名在身,恐怕也难以长久。
小伙恍然大悟:高人这哪里说的是相术!分明就是观察生活,那如何分辨一个人的真假呢?中年人答:真假最好分辨,看嘴唇即可,嘴大唇厚,做人就老实端正,嘴小唇薄,做人就心狠现实,当然,识人不能只看表面,要观察细致,古人常讲相由心生,在与人对话时,要听的是他嘴里说出来的话,要信的却是他嘴唇表现的动作,讲话时嘴歪且上下嘴唇不合之人,所讲之话就不要全信,没有讲话前,嘴唇就表现出动作的人,所讲之话也不要全信。小伙若有所思,那以后与人相处,如何识别人的正直与否呢?中年人答:此处就要看眼鼻,眼鼻不在于看,而是在于感受,人的器官都是会说话的,有的人眼神安稳、饱含真情,有的人眼神锐利,锋芒外露,眼神安稳的人本性纯真,眼神锐利的人本性好强,眼神处于静态时,如若时常有异光闪出,此人便善于伪装,眼神处于动态时,如若四处游走,此人便有奸诈之心,眼神若时常不安,不管动静与否,皆如惊鹿一样,此人多半是做贼心虚。
小伙又问:既然人性如此复杂,那么依靠这种方法来辨人善恶,真的合适吗?中年人答:不合适,掌握上方的辨人之道,所观之事只有十之六七,所以你要学会观神骨。神骨?脱谷为糠,其髓斯存;山骞不崩,唯石为镇,去掉谷物的外壳,其中才是精髓,山岳之所以如此坚固,是因为有巨石镶在其中,谷物的精髓就是神,山岳中的石块就是骨,士兵与文人相同吗?不同,这个就是神骨的差异,既识神骨,当辨刚柔,第二要素就是刚柔,仔细观察,每个人身上都有刚柔之分,有人外刚内柔,有人外柔内刚,阳刚之气太盛,就接近张狂,办事没有章理,阴柔之气太盛,就接近愚蠢,遇到事情考虑的就会过于肤浅,奸诈之人多外柔内刚,虽说奸诈,却会成事,不过思虑之事过多,往往寿命不长,既张狂又愚蠢的人,虽不能成事,不过却乐天知命,寿命超过常人,可见人生本就没有绝对。
除去刚柔,还有情态,容貌是骨骼的外在表现,与骨对应,情态是精神的外在表现,与神对应,久往观人精神,乍见现人情态,其实人们第一眼看到的并不是容貌,而是情态,富贵之人举止动作多有羞涩之态,贫苦之人又跳又叫多有造作之态,这个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气概,除去神态,还有须眉,少年两道眉,临老一付须,这个也是人们情绪的外在表现,年少看眉,年老看须,这适用于大多数人,不过也有例外,除去须眉,还有声音,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少年疑惑:声音怎么看?声与音不同,声是发出,音是余波,贫苦人说话有声无音,显得粗野,圆滑人说话有音无声,显得虚伪,不过,有的人说话却有声有音,温文尔雅,情绪能附在其中,这种人就要比常人的机会更多。
追求功名者,会以黄色为主,就像是有一道黄色的彩云在其头顶,追求富贵者,会议紫色为主,就像是被紫光照射,而倒霉之人,则会以青白色为主,有心事,则会表现为浓厚的青色,飞来横祸,则会变现为不均匀的青色,嗜酒好色导致疲倦,则会呈现白色,不过不久便会消散,遭遇重大灾难,也会呈现白色,不过却是惨白色。说到这里,中年人缓缓起身,背上木柴,一步一步向着深山走去,小伙怔怔的望着中年人的背影,这才发觉自己是遇上了高人。
今天我们说的这本书叫做《冰鉴》,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如何准确的鉴别他人,其实《冰鉴》并不是曾国藩所写,早在曾国藩之前,这本书就已经被刊印并传播了,不过兜兜转转,一直未能扬名,作者也无人知晓,翻看曾国藩日记可以发现,他本人也对这本冰鉴推崇有加,在他日记中有很多识人之道,也都是出自于这本书之中,有朋友可能会疑惑,识人之术真的可信吗?其实从今天发展的心理学与微表情上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情绪确实会表现在外表之上,我们也可以通过研究性格,判断一个人的大体境遇,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性格,就是命运走向的关键,它决定人们的选择,决定人们是否具有种种品质,而所谓识人,看的就是性格,之所以观内在,大意就是本性难移,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解读,如有错误,也感谢指正,那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