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件文物,却可以用来冰镇瓜果冷饮,造福了古代人的炎炎夏日
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现代文明让人们感到骄傲,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可能也小瞧了古代人的智慧,其实在古代也有很多先进的“科技文明”,都能让我们大为惊叹。
年9月,在随州市曾都区发现了一座古墓,古墓中的出土文物经过考证都是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古墓的主人名气更是大得很——曾侯乙。提起这个名字,大家想到的第一个估计就是曾侯乙编钟,确实曾侯乙编钟就是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出土,其实在这次发掘中,考古专家还有一个重大发现。
这个文物就是冰鉴,当时还以为也是一个鼎之类的祭祀器物。后来打开研究才弄懂作用,冰鉴采用青铜材质制作的,正方形构造,分为两层,其中里面的一层冰鉴中可以盛装食物,也可以用来装水。而冰鉴的外面一层距离外壳比较宽,可以利用这个空间来放冰块等。所以冰鉴的作用一目了然,和现在人人都会用到的冰箱功能很相似。曾侯乙冰鉴现分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个文物也是迄今所见到的先秦时期,保存最完整、铸造最精美的冰酒用具,被誉为中国最古老的“冰箱”。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在冰鉴外层空隙放上冰块,里面放上各色水果。隔段时间之后拿出来享用,那种幸福感真的是拿皇帝位换都不换。不过,对于当时的古代人来说,夏季使用冰鉴可以解暑,但是冰鉴的制作很精细,工艺也比较复杂,想来也不是普通平民能负担得起的,也就只有皇家贵族能拥有,看来看时当皇帝来得快点。
不过有了冰鉴很多人就开始提问,那么冰都是从哪来的。以古代的条件,夏天是肯定造不出冰的。其实在《礼记》就有记载:
“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
也就是说,古人在寒冬腊月时会凿冰,在冰井内垫上稻草和芦席,然后将凿好的冰放置在上面,最后将整个窖密封,这样就能保证冰不会融化,这样到第二年夏天再重新开启使用。吃看来吃货的力量的无穷的,为了在夏天吃上一口冰,可真的想尽了办法。更加专业的是,周朝为了满足这个取冰,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很酷的职业:凌人,就是专门负责采冰的人。当然了,随着时间的发展,科技也在进步。到了宋朝,制冰已经不再需要凌人了。那是因为道士在炼丹的时候就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可使水温降到结冰。这不就是我们现代化学课学的东西知识吗,原来古人已经帮我们实验过了。后面慢慢的,硝石制冰技术传播开来,渐渐流入百姓市井中。所以在民间出现了一种新鲜的小吃——冰饮。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里,我们还能看到宋朝的冷饮店。
这个“香饮子”冬天卖热饮,夏天卖冷饮看到这里小编就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了。其实,电视剧延禧攻略里面也出现过这个东西,小编看的时候还发现了冰鉴的另一个作用。除了可以用来做冰箱,不放果盘的时候还可以变成一个小型空调。只要在冰鉴下面留个小孔,让融化的水流到旁边的小盆,就能利用冰融化吸热的原理让整个房间降温,这分明就是冰箱吗。
小编有话说:看来古人真的很会享受呀,我们夏天太热不想出门,待在家里空调、无线、西瓜,生活可谓是美滋滋,饿了动动手指点个外卖。原来古代人也可以这样生活,对了外卖很重要,其实在古代早就有外卖这个东西了,《清明上河图》一家店铺门前,兼任外卖小哥的店小二,正端着两只碗出门送外卖。所以这个小哥到底是某某团,还是某某饿了么?
小编写完这篇文章之后还要考虑一下晚上定什么外卖了,那么各位看官晚上吃的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