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益阳王景莪王景崧兄弟两进士
文/赵新民
益阳千家洲王景莪、王景崧兄弟两人在光绪年间中进士。
王景莪,生于清同治元年(),光绪二十三年()丁酉科举人,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进士,三甲91名。王景崧,生于年,光绪三十年恩科,三甲名。
光绪三十年(年)是慈禧太后七十大寿。人生七十古来稀,她决定要隆重庆祝一番。为了给她的万寿增辉添彩、拉拢人心,她决定在光绪二十九年(年)增加一次恩科。次年(光绪三十一年)便在一片兴学校废科举的强烈呼声下,慈禧不得不迫于形势停止了科举。于是这两次恩科就成为了历史上最后的科举考试。王景崧曾任武冈州训导。
一、祖宗八代
科举履历有祖宗八代。
益阳千家洲王氏始迁祖资亭公,成化年间从江西奉新迁益阳厢外里。
王景莪履历之祖宗八代(局部)六世祖王彰平,敕封修职郎,晋封武略骑尉,《同治益阳县志.人物志.善行》有传,捐资益邑公事如碧津渡及诸祠庙无靳。子邑痒生,元孙德基(王景莪、王景崧之父)选拔。王父王尔梅,著有《惕菴文集》五卷和《听雨舫诗集》四卷。
父王德基(~年),字履祥,一字怀钦,益阳人,六岁丧父,家贫甚,母以纺织供其读书,常感匮乏。二十岁补廪膳生。年(光绪五年)举人,往云南佐刘长佑,尝以“欲摄法夷,莫如讨倭以复琉球”计说刘,并起草奏疏,奏入,不被采用。归,咯血卒。生值外国人入侵之世,力求战守自强,晚年持议益力,名闻海内外。为学不立门户,而以达时用为归。尤精研舆图地学,以为治舆地当身历其境,遂遍游中国,先后凡十年。诗文沉博超拔,亦善书画,学二米得其精髓,著有《易象通纬篇》《越南国舆地图》、《越南释地》、《西南夷地》和《益阳地志》四卷。王德基曾与王阊运、皮锡瑞同学,著作等身,世称“玉屏先生”,父子三人一样擅长古体诗和骈文。
二、王景莪受业师和受知师
所谓受业师是指从小到大亲自教授的老师。王景莪受业师多达十二位,其中包括箴言书院院长陈怀甫、思贤讲舍院长邓弥之和湘水校经堂院长杜仲丹。思贤讲舍为郭嵩焘借长沙曾国藩祠一隅所开办的学堂,后刘人熙等在此创办船山学社以宣扬传统国学思想,后来又成为湖南自修大学,它也被誉为“湖南革命的策源地”。
王景莪受业师(局部)而受知师是指在各层级的科举考试中担任考官、阅卷、录取和为其提供过帮助的老师。其中就包括十八房老师中的一位。清朝为规范会试阅卷的环节,将会试中的五经房数与同考官数分别确定为十八房和十八人,数目固定不变,一位同考官负责批阅一定数量的科卷,他要慧眼识珠,择优荐取最优秀者,被荐取者在成为进士的同时,也成为这位同考官的门生。
王景莪的受知师多达十五位。有前益阳知县、前长沙府知府、前湖南学正、前湖南储道、前甲午科乡试第七房同考试官、现任湖南学正、现任湖南巡抚及有现任长沙府知府、湖南各级考官等有关官员。虽然这些阅卷、考官从来没有教授过课,但在他科举功名仕途上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都有知遇之恩,可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些老师被称为“受知师”。这些受知师不能怠慢,进士高中后,要与同门弟子一起登门拜访,终生尊为师长,有清一代,这已是惯例。
王景莪受知师(局部)三、青年才俊
光绪十七年(),益阳王景峩、王景崧兄弟分别为县学增广生和县学廪生。
光绪二十年()在县学时,王景崧受到朝廷的表扬,当时直省教官生员其有品端学粹名实相副者例准学臣择优保奖以励其余。“益阳县学廪生王景崧志行专壹、经术基深、不骛虚名、力求实用”(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四日京报)。
风华正茂的兄弟二人与龙阳、宁乡、道州、宁乡、江夏、善化、长沙等的文人在周家濂之父周达武的宅邸结社酬唱,作品结集为《湘社集》。千家洲王氏为益阳望族,祖辈崇文重教、交游甚广,著述颇丰。王景峩、王景崧兄弟在加入湘社之前,已经在家族的培养下身怀诗才,带有自己家族的文化底蕴。
年易顺豫赴长沙入读校经书院,易顺鼎随行。兄弟二人以苏轼、苏辙自况,沿途唱和多首。当两人经过益阳时,与王景峩、王景崧兄弟相会,唱和队伍由两人扩至四人。他们之间多有赠答,有时甚至一夕得百韵。易顺豫《湘社集序》称:“顺豫少好乘以二骑行,中实先生因亦得乘,为连句诗。而龙阳至长沙四日道,道短易至,中苦无流连,渡资迂三里,访伯璋、中蕃千家洲。一夕得百韵诗,湘社始萌芽矣”。兄弟二人诗作有:王景崧--《资洲雨集,连句,用韩愈郾城夜会连句韵》,王景崧--《答赠易中实一首》,王景崧、王景峨--《连句,答易五、易六》等。易顺豫(-?),字由甫,号叔由,又号伏庵,湖南龙阳人。与王景峩同为光绪二十三年举人,二十九年进士。
四、王景莪拔贡卷和乡试朱卷
清朝的科举档案较为完备,有王景莪乡试和贡试朱卷存世。
拔贡卷
王景莪拔贡卷(局部)乡试朱卷
本房荐批:“首艺精心结撰,落落大方,一切风俗笔湔除殆尽,次三艺亦古音古节不落凡庸。是通经博史之士,非墨裁家所能髣髴”。
衡鉴堂中批:“胸有积轴,气泽自然”,“次华实并茂,三古味盎然,诗有佳句”。
王景莪乡试朱卷(局部)试录乡试朱卷五言八韵诗
赋得山衔好月来(得来字五言八韵)
王景莪
月最平湖好,楼头待未来。
衔将山半角,涌出浪千堆。
碧嶂哉生魄,晶毬也脱胎。
白看双镜夹,青见数峰开。
华彩云能吐,清光露更催。
入轮眉际黛,吞影掌中杯。
已得惊人句,还登近水台。
桂攀蓬岛捷,争羡翰林才。
五、仕宦
晚清的进士多为知县即用,据宣統2年()政治官報,王景峩光绪三十年()三月到省陕西,初到西安,入课吏馆学习,课吏馆每月举行一次月课,藩司樊增祥亲自命题判卷。时间近一年,三十一年七月委署兴平县知县,期间有改建(兴平)县城旧考院之史料记载。三十二年七月卸事。陕西巡抚“查得该员才具稳练、品粹学优,以之请补西乡县要缺知县”。又据《樊山政书》十六卷记载:“即用知县王景峩朴学多文、通材敏事”。不过,后来到邻近的南郑县任知县,朝考评价不高,即“才具平常,应即免去本官”。
益阳王景崧为武冈州训导时,深受爱戴。早期的生员,有个叫彭恭复,是本州人,在观澜卒业后考取贡生,“博览群书,工诗文词,益阳王景崧为武冈州训导时,深敬异之。邑人有文誉者多出其门。”
王景崧中进士,也是即用知县,《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光绪朝)》记载:“俱着交吏部掣签分发省分以知县即用”。
王景崧存《游会龙山留宿寺中》四首,其一云:
欲访名山侣,来从资水东。
树深裴相宅,开豁梵王宫。
怪石斜吞浪,残阳淡化虹。
百艰凭寸勇,了了见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