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的学问——百草村三车书苑《人物志》衔珠二十二
前面讲了忠义仁勇信五材,要一碗平淡汤来中和,驾驭。
今天讲得就更好玩儿了。
原文
“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
《人物志》里的聪明,是用平淡来打底的聪明,平淡是深根,聪明是长出来的枝叶花果。
看一个人才的质地,要看他的根,也可以说“看到骨子里去”。
诸葛亮爷爷54岁时,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里写下这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同学们背下来,随时可以排上用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这篇短文造就一生传奇,满门忠烈,没有败家子。
人的质地,根器为什么要以平淡为基础,会不会太平淡了一点?历史上的牛人可以说没有一个不是平淡过日子的,争分夺秒读书,学习,实践,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每天该干啥干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混日子到最后连“接世”,和这个世界,这个人世间链接的机会都渺茫,诸葛亮爷爷这样骂他八岁的儿子。可怜兮兮的守着自己那颗贫乏的心庐,哪里都不敢去。
《人物志》接着打比方,说明不知平淡的害处:
有一种千里马,超级厉害,一看很超凡脱俗,就是性子太烈,傲娇的要不得,奔跑起来完全无法自控,疯狂的心停不下来。
这种厉害的烈马性格肯定会招致车毁马亡,被车前面的横木打得脑袋开花的厄运。
这个故事,《诫子书》里用
“险躁”两个字概括,危险来自骄躁。
一个人的才情如何,是看我们怎么洒扫应对,对父母凶不凶?对环卫工人,保安大哥们凶不凶?做不做家务,还是看不起平凡劳动?会不会帮助别人,哪怕很少一点?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平淡——是心灵与行为修为的最基础土壤和根。心,也就是行。心平淡,行动才聪明,这个聪明,也叫智慧。心行合一,前人淳淳教诲的精髓。
行为心理的实践,以先平淡而后聪明为目标,才不会被小聪明误此生。这是一个曲折的进化过程,艰难困苦是真正人才的必由之路。
心平谦和,气度不凡。
淡泊明志,仪态万方。
恭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