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刘义庆(年-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文学家。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长沙王刘道怜的次子,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历任侍中、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要职,政绩清正,文才卓越。他召集士人门客,编撰了《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末年到东晋时期的名士言行轶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笔简洁隽永,为后人所推崇。他去世后,谥康王。
01《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开头用了五个简洁的词语,就把故事的背景和冲突点交代清楚了。陈太丘和友人约定了正午出行,但友人迟到了,陈太丘就不等他而走了,友人到了之后才发现陈太丘已经走了。这样一来,就为后面的对话埋下了伏笔,也把两个人的性格特点暗示出来了。陈太丘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按时赴约,但不愿等待不守信的人;友人则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他没有按时到达,却还要怪罪陈太丘。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这段引出了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元方是一个七岁的孩子,但他却很聪明。他的回答很有技巧,没有直接说父亲在不在,而是先说父亲等了友人很久,然后才说父亲已经走了。这样一来,就暗示了友人的失信,也为后面的反驳做了铺垫。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听了元方的回答,不但没有反省自己的过错,反而气急败坏地骂陈太丘不是人。他用了“非人哉”这样的激烈的词语,表达了他的愤怒和不满。他还用了“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这样的理由,试图把责任推给陈太丘,说他丢下了约定的人。这样一来,就暴露了友人的不讲道理和不讲礼貌的性格。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听了友人的怒斥,没有被吓倒,而是用了平和的语气,来回答友人。他的回答也很有条理,他先指出了友人的失信,说他和父亲约定了正午,但是没有按时到达,这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然后,他又指出了友人的无礼,说他对着孩子骂父亲,这就是没有礼貌的行为。这样一来,就把友人的错误一一揭露出来,让友人无话可说,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明和仁慧。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元方的反驳,感到惭愧,就下了车,想要拉住元方的手,表示歉意。但是元方却不理会他,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这显示了友人的知错和元方的鄙视,也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就是讲礼守信的重要性。
《陈太丘与友期行》是一篇言简意赅的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故事,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文章的语言精练,结构紧凑,人物对话生动,情节起伏有致,富有教育意义。
02《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开头用平铺直叙的手法,简洁明了地说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谢太傅是谢安的尊称,他是东晋时期的名臣,也是文学家,他的家族是诗礼簪缨之家,他的子侄辈都是有才华的人。
寒雪日内集,表示在一个冬天下雪的日子里,他们聚集在屋内,不受外界的干扰,享受着家庭的温馨。与儿女讲论文义,表示他们以讲解诗文为乐,体现了他们的高雅品位和文化修养。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俄而,表示不久。雪骤,表示雪下得很大很急,形容雪的气势。公欣然曰,表示谢安看到这样的雪景,心情很高兴,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想考考他的子侄辈,他们能用什么来比喻这样的雪景。这里引出了下文的两个答案。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兄子胡儿,是谢安的侄子谢朗,他是谢安哥哥的长子,也是一位文学家。他用“撒盐空中”来比喻“白雪纷纷”,形容雪花像盐粒一样密集地撒在空中,差可拟,表示差不多可以相比,用了一个谦虚的说法,表示自己的答案不一定准确。
兄女,是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她是谢安大哥的女儿,也是一位才女,后来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她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形容雪花像柳絮一样随风飘舞,未若,表示比不上,用了一个否定的说法,表示自己的答案更好。
这两个答案,一个是以盐比雪,一个是以絮比雪,都是从形状和运动的角度来进行比喻,但是谢道韫的答案更加贴切和优美,因为柳絮和雪花都有轻盈、飘逸、优雅的特点,而盐粒和雪花则有重、滞、寒的感觉,不够生动和形象。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公大笑乐,表示谢安听到这两个答案,非常开心,也表示他对谢道韫的答案很满意,认为她的才华出众。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补充说明的句子,明确地指出了兄女就是谢道韫,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咏雪》是一段描写谢安与其子侄辈们咏雪的文言散文,语言简洁明快,结构对称和谐,内容生动有趣,展示了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和文化气息,也赞美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她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形神兼备,别具一格,是古今绝唱。
03《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开头简单地介绍了故事的主人公、时间和地点。陈元方是陈寔(shí)的儿子,陈寔是东汉末年的名士,曾任太丘令,以清廉著称。袁公是袁绍的尊称,袁绍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军阀,曾与曹操争夺天下。候是拜访的意思,这里表示陈元方是以客人的身份来见袁绍的。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这句是袁绍的第一次提问,他问陈元方的父亲在太丘做官时是如何赢得远近的称赞的。贤家君是对陈寔的敬称,也是陈元方的谦辞。太丘是陈寔的封地,也是他的治所。远近称之是指陈寔的名声很好,受到人们的赞许。何所履行是指陈寔的为政之道,也是袁绍想要了解的重点。
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陈元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陈寔的为政之道。老父是对父亲的敬称,也是陈元方的谦辞。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是指陈寔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慰,体现了陈寔的智慧和仁爱。恣其所安,是指陈寔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不强求或干涉,体现了陈寔的宽容和信任。久而益敬,是指陈寔的为政之道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使得人们对他的敬重不断增加,体现了陈寔的成效和威望。
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这是袁绍的第二次提问,他问陈元方的父亲和自己究竟谁效法谁。孤是袁绍对自己的谦称,也是他的自负之处。往者尝为邺令,是指袁绍曾经担任过邺县的县令,邺县是袁绍的封地,也是他的治所。正行此事,是指袁绍也是用陈寔的为政之道来治理邺县。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是指袁绍不知道陈寔是学习了他的为政之道,还是他学习了陈寔的为政之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就会得罪袁绍或陈寔,想必袁绍并非真心想知道答案,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陈元方用周公和孔子的例子来巧妙地化解了袁绍的难题。周公和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却是非常一致的,都是以仁德为本,以礼治为法,以教化为方,以民为重。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是指周公和孔子并没有相互效法,而是各自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达到了相同的目的。陈元方用这个例子来暗示袁绍和陈寔也没有相互效法的问题,而是各自按照自己的良心和理念来为政,结果也是一样的。这样的回答既尊重了袁绍,又维护了陈寔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不卑不亢,不损人也不损己,想必袁绍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这篇文章是一篇对话体的文言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展现了陈元方的聪明才智和袁绍的自负心理。文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对话的内容深刻有趣,对话的气氛紧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