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ER
跨界作家
郝景芳
年生于天津,9岁时看过十万个为什么后立志做科学家;
年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年后,从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进入北京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
同年郝景芳正式开始科幻写作;
年获北京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任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从事宏观经济学研究;
年创立儿童通识教育专案同行计划;
年赴哈佛大学甘西迪学院担任客座学者。
正如同她学霸的经历,郝景芳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文采。
高三时,郝景芳便以短篇作品《迷路》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到保送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机会,但她却一心想成为科学家。
于是她放弃保送,选择了北京清华大学,一路从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念到经济学博士。
也正是这样跨界的背景,糅合成了郝景芳作品的底蕴与其独有的色彩。
如果说刘慈欣的《三体》得到雨果奖,让沉寂好一阵子的中文科幻作品界展现出亮眼的火花。那么郝景芳的《孤独深处》中的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无疑是点燃中文科幻文学界希望的火种。
写科幻文学的女作家原本不多,而写的出彩、脱俗的,更是屈指可数。
她的笔触柔软,善于透过亲身经历把对社会底层的观察融入作品中。因此,阅读她的作品时读者常会感觉如此真实,但在真实中又提供了一种科幻的解决方式。
不同于其他科幻作品,在郝景芳的文章里,你看不到超级英雄拯救地球,更多的是对于隐没在现有体制背后事实真相的质疑、社会阶层的探究、生存意义的追寻与对人性的反思。
郝景芳在雨果奖的得奖作品《北京折叠》就是这样子的呈现。就是因为对人性的关怀,郝景芳建构起的科学架构里,总是放着最真实的人性纠葛。
正如中国金融时报夏维说,“将笔墨聚焦社会底层,把苦难与无奈揉进科幻世界,同时提出关乎人性的思考,柔软而缓和的诉诸笔端。”这正是对郝景芳作品最适切的形容。
她是新生代作家的代表,同时亦是推动中国教育变革的重要名字。她在年成立社会企业——童行学院,以商业运作模式,通过互联网及手机应用程序为全国3至12岁的、学生提供科学人文及艺术课程。
同时也举行了众多公益活动,在贵州、河北等多个贫困山区成立临时教室,为基层的家庭儿童提供教育、开发教材及培训当地教师。
郝景芳在雨果奖的颁奖礼上曾经说过,我不知道真正的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我希望真正的未来比我故事里所写的更光明。雨果奖或许是科幻小说家的最高峰,但在郝景芳来说,这应该是她对未来作出贡献的起步。
文字
HYPNOTISED
图片
网络侵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