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大诗人杜牧在长安亲仁坊出生,按照现代的话说,亲仁坊是妥妥的“官地区”。杜牧的祖先与杜甫一样,都是西晋名将杜预。相比杜甫那一脉,杜牧这支混的相当不错,在杜牧出生前,杜家在唐朝已经出了九位宰相了。而就在杜牧出生的那一年,杜牧的祖父杜佑也当上了宰相。杜牧12岁的时候,他的表哥杜棕娶了唐宪宗的长女岐阳公主,后来还当上了宰相,成为杜家第十一个宰相。
杜牧的父亲杜从郁是杜佑的三儿子,官至驾部员外郎。杜家在当时可谓是贵盛无比。杜牧在杜氏大家族兄弟辈排行十三,所以又称杜十三。
10岁以前的杜牧,过着的生活那叫一个享受。而且,的藏书有上万册,杜牧的读书环境可谓是十分优越。杜牧从小就博览群书,学习书法、诗词等。
但在杜牧十岁那年,杜牧的祖父杜佑死了,不久,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去世了。杜从郁没有什么遗产,在他死后,杜牧一家陷入了贫苦,只好把长安的三十多处房产给卖了,在八年的时间了搬家十次,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小书童背着一百多卷书跟着杜牧,杜牧还一度沦到挖野菜的地步。
杜牧出生的起点很高,这就使他的目标很高。杜牧立志要像爷爷杜佑一样成为大唐宰相,为国家出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杜牧在各个方面都严厉要求自己。杜牧到20岁时,《尚书》《毛诗》《左传》《国语》及唐以前的十三代史诸书都被杜牧读了个遍,通过历史来研究历朝历代的兴亡,还研究财政、赋税、军事、地理山川、兵法、星象、历法等等。
杜牧出生的年代,大唐早已不复当年荣光。杜牧十分向往贞观、开元,对大唐的种种现状都十分担忧,他内心极度渴望大唐富强,这从杜牧入仕前所作的《感怀诗》中就能看出。
年正月,唐宣宗被宦官所杀,唐穆宗即位,却整天跟戏子混在一起。玩了四年后,唐穆宗就死了。十六岁的太子李湛即位,也就是唐敬宗,但唐敬宗与唐穆宗一样,整天只知道玩,还大兴土木,征军丁、民夫两万多人修建行宫。杜牧忧愤难平,写下了千古名作《阿房宫赋》来讽谏皇帝。
年,26岁的杜牧参加进士考试,在考试之前,杜牧把《阿房宫赋》投献给当时的大学博士吴武陵。吴武陵认为杜牧有才,决心提拔这位后生。这一年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当吴武陵找到崔郾时、正好朝中三署公卿在为崔郾饯行(在洛阳考试)。吴武陵当众朗诵起《阿房官赋》,崔郾听了极为惊奇,就连送行的宾客也赞赏不已。吴武陵想把状元给杜牧,但崔郾说,状元已经有人了,而且,第二、第三、第四也都安排好了。最终,杜牧安排到了第五的位置。
杜牧回到长安后,过了一个月后,又参加极谏科的制举考试,再次高中。这时杜牧感到志得意满,他兴高采烈地题诗一首《重登科》。杜牧被任命为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但当京官没多久,就跟着沈传师到江西做幕僚去了。
沈传师在江西看上了一个歌妓张好好,张好好当时13岁,长相动人,好嗓子天下少有。杜牧可能对她产生了暗恋,因为他曾说自此每相见,三日已为疏,意思就是三天看不见人就浑身难受。而张好好大概也是喜欢上了杜牧,毕竟杜牧长得帅,又有才华,二人似乎有过暗中约会,因为张好好在出嫁前曾写过一首诗,感叹所嫁非人。
值得一提的是,六年后,杜牧在洛阳又遇到了张好好,那个时候张好好被抛弃了,只是在一个酒家卖酒。临别时,杜牧准们写了《张好好诗》赠给她。这首诗是杜牧唯一的传世书法真迹,现存故宫博物院。六年时间未见面,杜牧对张好好已没有了爱情,只剩下了同情,但张好好对杜牧却感情依旧。据说,后来杜牧死后,张好好悲痛欲绝,独自前往长安祭拜杜牧,最终在杜牧坟前自尽。
年四月,沈传师内升吏部侍郎,杜牧因此离开了沈传师,应当时的南节度使牛僧儒的邀请来到扬州做推官,不久又转为掌书记。节度使的掌书记是个相当重要的职务,可见牛僧儒对杜牧的重视。关于杜牧在扬州纵情声色的部分就直接略过了。
两年后,杜牧升任朝廷的监察御史,在牛僧儒的劝诫下,杜牧反省了自己的扬州行迹,写下著名的《遣怀》。回到长安后,杜牧不久又改任监察御史分司,离开长安前往洛阳。也就在这年的十一月,长安发生了震惊朝野的甘露之变。杜牧忧愤交织,写下了《李给事二首》,又作《李甘诗》、《昔事文皇帝三十二韵》。
年,杜牧因为弟弟杜颤眼病加重,就请假来到扬州。唐朝法律有规定,官假只能有百日,可百日很快就过去了,杜颤的眼疾还不见好。杜牧就辞去了洛阳的职务,到宣州当团练判官。
两年后,杜牧迁官左补阙、史馆撰修,再次回到长安,但在年又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同年,回鹘大举骚扰北方边境。杜牧先是写《早雁》,来寄托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还上表朝廷表示自己有破敌之策,但无人问津。杜牧心系国家,即便无人问津,但他还是写下了《上李太尉论北边事启》,建议李德裕在回鹘设防不严的五六月出其不意,一举战胜。
会昌四年(年)九月,杜牧改任池州刺史。为了使民宜时,不违农时,杜牧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复壶装置技术,建造铜壶刻漏的计时器,放在州城南门楼上,并置钟鼓其上。此时杜牧诗名很盛,早已传遍大江南北。
年九月,杜牧又由池州调往睦州任刺史。几次迁官越来越往东走,离长安越来越远,而他的乡思情怀也日益浓重。好在,当朝宰相周墀很是欣赏杜牧的才华与本事,就升杜牧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后来,为了照顾自己的弟弟,杜牧主动上书请求外放,朝廷派他到富庶的湖州去当刺史。但杜牧的弟弟杜还是在第二年去世了,而一直赏识杜牧的周墀也在这年去世。于是,杜牧又回到了长安,就任考功郎中、知制诰,后又迁中书舍人。
回到长安后,杜牧拿出积蓄,在长安乡下为自己修建了樊川别墅。第二年,杜牧便在京去世了,享年五十岁。在他去世之前,曾梦见有人告诉他说∶您的功名到中书舍人为止了。又梦见有人给他题写了皎皎白驹几个字,意思是人生如同白驹过隙,一辈子很快就完了。醒来后,仆人前来禀报说,正在蒸饭的突然烧裂了,一锅米全煮成了夹生饭。杜牧自知不久于人世,就为自己撰写了墓志铭、叙述平生经历,并赋诗一首,献给当今宰相裴休。
临终前,杜牧检查自己的诗文,把大部分作品都烧掉了,只留下了十之二、三。但由于杜牧特别欣赏外甥裴延翰,他所创下的诗文,无论高低长短,都抄录过一份给他。所以,裴延翰那里的杜牧诗文,比杜牧自己还多。杜牧死后,裴延翰将杜牧的诗文共四百五十首编为一集,分二十卷,取名《樊川文集》。
如果不仔细研究历史,或许我们只能通过课本,以为杜牧,只不过是一位诗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