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武松是个响当当的梁山英雄好汉,在金圣叹眼里,更是把他比作了天神。梁山好汉百多条,金圣叹唯独将武松当作数一数二的超品人物,在把其他头领划分作几种等级时,他先夸武松是上上人物,尚觉不足,还要用无人可比的天神来形容。
虽然也觉得武松了得,但他被夸到如此地步,不免有过誉之感;如果再详细考究武松的作为,就会发现武松是好汉,但算不上英雄。
即使武松被名人夸得天花乱坠,即便他被许多人崇拜为英雄,并不意味这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就是完全正确的。
在《水浒传》里,武松的名气确实很大,因为他做出的几件事都非常有名:赤手空拳,景阳岗打虎;为兄报仇,手刃潘金莲、西门庆;其他如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也都是非常精彩的故事,改编成影视或戏剧,也是引人入胜的片段。
武松过人的本领和快意恩仇的行为,非常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好汉形象,也有人认为他就是英雄,但严格的拿英雄标准去对照,武松并不符合。
严格的说,也是首要原因,武松不是为民除害的英雄。
景阳岗打虎,事实上是武松为当地百姓打死了害虫,然而,武松并没有想过要去除害,也从来没有生过念头去帮助当地百姓。虽然武松清楚自己的本领高强,不畏惧猛虎,但用自己的能力去造福民众,还不是他的习惯。
武松打虎这一段,如果看得仔细,能发现细节的描写不是在刻画一个英雄,不是在赞美武松的奋不顾身为民除害,而是写实的讲述一个常人的反应,这样的描写有好几处。
武松来到阳谷县地面,不是为打虎而来,只是路过,同样,景阳冈也是必经之路,假如他换个方向回家,也就没有了武松打虎的故事——除非改写为武松特意去消灭害虫。
武松到景阳冈之前,不知道有老虎为害,所以会发生奇怪的店家不卖酒的矛盾,由此也埋下了伏笔,与他的个性吻合。等到武松亲眼看到告示,相信了店家的好心,他已经来到了景阳冈前,这个时候他才有退意,但回头路不好走,武松更担心被人耻笑。
在《水浒传》里,武松多次表现出虚荣、好面子,正因为在店里喝酒时先说出了豪言,也就使得武松不能谨慎行事。其实,这也正说明了武松打虎的动机。
想要为百姓挺身而出,那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即使有心对付猛虎,头脑清醒,准备充分,岂不胜算更大?
武松大发神威,几拳打死猛虎,倒是表明了他所言不虚,有一身高强本领,他敢于在傍晚孤身前往猛虎出没之处,第一是依仗自身的勇猛,第二是抹不下面子——比性命更重要?第三,未尝不是酒后失去了冷静。这几个原因都很简单,但没有一个出发点是想要去帮助他人。
明代著名评点家余象斗说:“武松除虎之害,而受众人之钦,乃理之宜也。”
从结果来看,武松打死老虎,为当地除去害虫,理应受到民众的称赞。而综合来看,武松和久积善行的英雄还有不小的差距。
上述的分析不是要否定武松,他的确是打虎的壮士,功绩无法否认,但感恩和盲目的崇拜不是一回事,表现出来却一样。
往极端里说,把武松和鲁智深视作同等,把他们当作一样的英雄好汉,就好像狂热的粉丝感谢明星,却忽视了父母亲人。
就好像春雨滋润大地,解除干旱,可以去感谢它,但如果把它当作大自然的善良,那就是表错了情。在古代,各个地方会树立庙祠来感谢神灵,供奉水神、龙神、菩萨等等,但不会供奉春雨。到底在庙祠里祭拜神灵有没有意义,自有公论,而即使有人供奉神灵,他们也不会盲目供奉春雨。换一种更清楚的说法,阳谷县的民众不会喜欢西门庆,武松除去这个祸害,他们最多心里对武松表示敬意,清楚前因后果的人,不会为此感恩戴德。
甚至,在武松勇上景阳冈的几个原因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是武松好面子,这一点在后面的情节中也多次得到证明。金圣叹评价他:以性命与名誉对算,不亦异乎?
和宋江第一次见面,宋江说了几句好听话,武松满心欢喜。
宋江道:“江湖上多闻说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却在这里相会。多幸!多幸!”柴进道:“偶然豪杰相聚,实是难得。就请同做一席说话。”宋江大喜,携住武松的手,一同到后堂席上,便唤宋清与武松相见。
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武松为虚名所累,对此深入分析,除了后来被叫做行者,武松连绰号也没有,而在此时,他还没有可以扬名的事迹,打虎的壮举也还没有发生。宋江的名气传得很广,那是另一回事,但宋江号称听说过武松的名头,假如武松冷静想想,有可能吗?武松不是缺少智慧的人,被夸几句就不辩真假,也不仔细去想宋江的意图,正说明宋江投其所好,武松就喜好有面子——假如武松真的有名,柴进会一点不了解?
武松的这一性格特点,在《水浒传》中连贯一气,前后相符,后文中的描写,也同样得以揭示。
正因为武松有虚荣心,好面子,老奸巨滑的张都监对症下药,说几句好话,武松就恨不得掏心掏肺,引为知己,根本不去考虑对方有什么目的,也不会有其他想法,不辨真伪好坏,死心塌地甘愿为“知己”效犬马之劳,被人利用也不知,结果遭了暗算,落入陷阱。
:张都监便对武松道:“我闻知你是个大丈夫,男子汉,英雄无敌,敢与人同死同生。我帐前现缺恁地一个人,不知你肯与我做亲随梯已人么?”武松跪下,称谢道:“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服侍恩相。”
金圣叹一言道出了武松的内心:武松平生一片心事发,只是要人叫声好男子。
所以,深究武松做事的初衷,不是为了替天行道,而只是偶然出手或出于私怨,与真正的侠肝义胆相比,思想境界高低立判。
其实,武松在景阳岗打虎、遇到宋江、被张都监陷害三个事件中有相同点:怕失去面子,便硬着头皮不退;面上有光,便不假思索,起主导因素的,总是武松的虚荣心。
当然,武松也有忠厚仁德的特点,不贪财,打虎得到的赏钱,一文不拿,分给了众人,这是他的优点。
知县就厅上赐了几杯酒,将出上户凑的赏赐钱一千贯给与武松,武松禀道:“小人托赖相公的福荫,偶然侥幸打死了这个大虫,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赏赐。小人闻知这众猎户因这个大虫受了相公的责罚,何不就把这一千贯给散与众人去用?”
然而,武松的行为称得上英雄吗?什么是英雄?
魏明帝时期的刘邵在其著作《人物志》第八篇《英雄》中写道:“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如张良是“英而不雄”,而韩信则为“雄而不英”。兼有英雄,则能长世;汉高祖、项羽是也。后来,英雄的概念发生了改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把体现出英勇顽强、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等英雄品质的军人、警察、消防员、救护员乃至普通人称为英雄;人们把领导独立战争成功或提出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或民主法治理念的革命家、思想家、哲学家、法学家、诗人奉为英雄;人们把为拯救国家民族的命运挺身而出、英勇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军事将领称为民族英雄,例如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所指的“英雄”是符合大众潜意识及普遍心理的需求而受到大众信赖的领导者。
对照这些定义,可以看出,所谓英雄,最大的特点是舍己为人和利国利民。
武松虽是打虎的壮士,但只是途中偶遇,随手除之,并不是专为老虎而来,也不是特意为民除害;之后他杀死西门庆,虽然为当地除了一霸,也只是为报私仇,而不是为了伸张正义。既然如此,如何能当作急公好义的英雄?
武松和疾恶如仇的鲁提辖对比,简直如萤火之光与日月争辉。为素不相识之人打抱不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不惜抛弃前程,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而且,从武松的主要故事来看,作者在塑造角色时,只想着创造一个血性男儿,一个快意恩仇、行事酣畅淋漓的好汉,并没有想到要树立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也没有特意的表现武松的狭义精神,如果有心,大可以选几件光辉事迹来写。
所以,作者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错把武松当作英雄,反而是误解。
〈完〉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