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温州人为何喜欢上江心屿为朋友接风饯行

白癜风病友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76.html

孤屿志今天

编者按

从来没有一条路,如瓯江山水诗之路这般浪漫而别致。

“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年前,江心屿的水天交映至美之景,让谢灵运感慨吟诗,从此开启孤屿的千年诗路。

从南北朝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及寒门学子,在江心屿上留下深深的文化烙印。千百年来,宋文信国公祠、谢公亭、澄鲜阁、浩然楼……江心屿的砖砖瓦瓦间,回荡着历代诗歌的余韵,贯穿温州各个历史时期,无声地见证着各朝各代的兴衰荣辱。

诗与远方,就在江心屿的山水之间。“孤屿志”推出《千年文脉·诗路瓯江》系列篇章,展示这座让诗路兴旺在实景里的文化宝岛,探寻这颗传承着温州城市文脉的诗路明珠。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空灵的孤屿,不仅是中国山水诗的“祖庭”,也是一座充满人情味的江边“驿站”。

千百年来,无数来舟去楫,或从江心屿待潮解缆,或在江心屿落帆靠泊。这里是许多人到访温州的第一站,更得到无数文人墨客的偏爱。

欢聚和离别,让江心屿孕育出了许许多多的行旅赠别诗,大大丰盈了诗岛的内涵。

卧听鼓角大江边

夜宿在孤屿

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将孤屿写进诗里:“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江心屿因此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

江心屿不仅是温州文化的地标,也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塞。瓯江是古代温州最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江心屿位于温州城外北面的瓯江之中,是古代由瓯江进出温州的咽喉要道,也是一个天然的“驿站”。由此,江心诞生了许多行旅诗。

南宋绍兴年间的一个深秋,孤屿上的江心寺僧房迎来了一位意气风发的旅客:陆游。

陆游当时是赴任途中,经过温州。因为交通限制,古代官员赴任常常在路上花费数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好在一路都有公费的驿站。

对于行旅之人来说,江心屿除了有僧房可供借宿,发挥着客栈的功能外,还是候潮、饯别的场所。由于涨潮的时刻不同,每个人的行程安排也不同,夜宿舟中等候早潮,也是常有的事。万一要是遇到风向不对,或风高浪急,可能还要滞留。

当时陆游正是经停温州江心屿并留宿了一晚,闲暇之余,他在江心寺僧房墙壁上赋诗一首。

《戏题江心寺僧房壁》

使君千骑驻霜天,主簿孤舟冷不眠。

也与使君同快意,卧听鼓角大江边。

当晚,陆游恰好遇到了新上任的温州知州。知州前呼后拥的煊赫声势,当然不是他一个小小的县主簿所能企及的。不过,陆游的诗却写得很幽默。他先是极尽夸张地将知州的排场和自己的冷清孤寂进行了对比,但后面却口吻一变,跟知州开起了玩笑:“你是新官上任,我也是新官上任。虽然你的官大,我的官小,但我们得意的心情应该是一样的。”

陈本远画

此时的陆游,充满初入仕途的兴奋。“也与使君同快意,卧听鼓角大江边”的陆游,与“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陆游判若二人,更与“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完全不同。在江心屿的陆游,热情烂漫,豪情满怀。

别我江心识俊游

送别在孤屿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心行旅诗中不再仅是外来诗人的作品,也留下了本土诗人的杰作,上演了一场场群英之聚,文人雅集。

淳熙七年(),宋代温州诗人许及之有诗:

《中川席上送陈同甫》

眼底男儿隘六区,似君豪气有谁如。

中原赤子头今白,天下苍生力未纾。

北阙有书流涕上,西山无地带经锄。

共谈世事何时了,劝子加餐返故庐。

陈同甫即陈亮,浙江永康名士,南宋“事功学说”的代表人物,学术主张与永嘉学派相近,深受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的推重。

陈亮于淳熙年间(―)曾多次来温州经商,并与永嘉学派诸子切磋学问。

许及之这首诗是送陈亮回永康的,饯行时,陈亮与叶适、陈傅良诸人在江心屿欢聚宴饮,“英雄惜英雄”。

临别之际,许及之和陈亮仍在不停地“共谈世事”,通篇都没有“儿女共沾巾”的凄凄切切,而只有忧时志士的苍凉悲慨。

席间,陈亮有诗:

《南乡子·高等永嘉诸友相饯》

人物满东瓯。

别我江心识俊游。

北尽平芜南似画,中流。

谁系龙骧万斛舟。

去去几时休。

犹自潮来更上头。

醉墨淋漓人感旧,离愁。

一夜西风似夏不。

▲江心屿旧景

到了南宋绍熙四年(年),51岁的陈亮被宋光宗亲擢为状元,但第二年不幸病逝。这位“状元名士”知交遍天下,豪放派诗人辛弃疾有诗: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士林争与买扁舟

真情在孤屿

明清时期,文人雅士情真意切的送别仍在江心屿不断上演。晚清,江心屿还上演了一场百里追送友人的感人故事。

江湜,字弢叔,江苏长洲人,号龙湫院行者,清末著名诗人。清同治三年()任乐清长林盐场大使,数游雁荡,写诗不少。名句“欲写龙湫难着笔,不游雁宕是虚生”,便出自他之手。

著名的《大龙湫图》

盐课大使只是八品微官,但对历经战乱浪迹多年的诗人来说,总算在乐清有了个安稳的栖身之所。尤其使他感到欣慰的是,在这里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江弢叔在乐清结识的朋友中,有一位叫陈诰(字荻洲,《道光乐清县志·人物志》),比他小8岁,翁垟人,二人相谈甚欢,关系在师友之间。

同治四年五月,江弢叔调离长林场到杭州任职。行前,乐清的朋友纷纷置酒饯别,作诗送行。最让江弢叔感动的是,朋友们知他囊中羞涩,又为他一家买舟置装。

他在留别诗中说:“不自知愁友代愁,士林争与买扁舟。人情厚处难为别,到得行时却愿留。”

乐清友人的送行诗共29首,以陈诰的诗最为伤感。陈诰对江弢叔的感情极深,视之为恩师兼知己,加上家贫,身体又不好,这也许是他的送行诗显得特别伤感的缘由。他的诗是4首五律,其一道:

送公江上舟,未语泪先流。

强举一尊酒,聊为半日谋。

相期无别意,只望再来游。

怜我兼贫病,枯肠难写忧。

陈诰还在诗里表达了“西湖若无恙,盼寄感怀诗”的愿望。

江弢叔没有想到,当客船载他离开乐清,溯瓯江而上,快近江心屿时,情不能自已的陈诰却乘小船追送过来了。于是泊舟江心,两人同登孤屿,相互盘桓良久。为酬答陈诰百里追送之情,江弢叔在扇面上作图题诗相赠。这首诗题为《陈生不远百里追送我至江心寺,于其扇上作〈孤屿送行图〉为赠,并系以诗》的七古,见于江弢叔的诗集《伏敔堂诗录》。

第二年,江弢叔即病逝于杭州,五年后,陈诰也去世了。他们期待的后会终未能实现。

陈诰百里追送江弢叔,是晚清温州文坛的一段佳话,知之者颇多。可惜那把象征两位诗人友谊的画扇,早已不知下落。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在“车马慢”的从前

每一次相聚,格外不容易

每一次离别,都可能成为永别

沉默的孤屿像一位睿智包容的长者,

熨帖诗人的离愁别绪……

编辑

豆豆庆井实习生张震

校对

郑凌

参考文献:

《江心诗画》作者陈瑞赞

《江弢叔与孤屿送行图》作者许宗斌

《叶适年谱(二)》作者周梦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8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